索  引  号: 1162040001391176XK/2022-00042 生成日期: 2022-05-16
文       号: 市政办发[2022]80号 关键字: 科学,科技,建设,素质,教育
所属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发布机构: 白银市人民政府
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白银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2-2025)》的通知
信息来源: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5-16 16:05
浏览次数:

各县、区人民政府,白银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属各企事业单位,中央、省在银各单位:

《白银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2-2025)》已经市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5月11日

(此件公开发布)

白银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

实施方案(2022-2025)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部署,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甘肃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2—2025年)》及中共白银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全面做好“十四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结合白银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础现状

“十三五”期间,全市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全力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较好完成了“十三五”时期确定的目标任务。2020年我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7.4%,比2015年提高了3.49 %,超预期完成了公民科学素质比例6.78%的目标。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不同人群科学素质水平差距较大;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科普资源开发和共享水平有待提高;科普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不足,科普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科普投入不足,全社会参与科普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坚持夯基础、补短板、强弱项、促发展,紧紧围绕兰白都市圈率先发展、全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西部创新发展“三个高地”提供科技支撑,提升科普服务能力,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推动我市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价值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引领推动全市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科学文化建设,营造崇尚科学、积极创新的社会氛围。

2.坚持改革创新,聚焦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等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培育壮大新动能。

3.坚持融合共享,促进科普与乡村振兴、文明创建、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安全应急、防范邪教等工作有机融合。

4.坚持协同推进,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创新组织动员机制,突出分类施策和精准服务,构建“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社会参与、多元互动”的社会化科普大格局。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我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3%以上。各县区、各人群之间的科学素质差距明显缩小,全市科普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科普活动覆盖面进一步拓展、有效性进一步增强,科学传播媒体融合程度进一步深化,科普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升。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基本形成。

三、提升行动

(一)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提升各阶段青少年科学意识和综合素养。将提升科学素质的目标贯穿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阶段。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将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深化中小学科学课程教育改革,推广高质量科学教育教材和课程,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加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场地、设备、耗材及运行维护投入,推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加大对农村中学科技馆、科学实验室、信息化设施等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强职业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

2.深入开展各类科学教育活动。建立健全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积极推进科技场馆、科普大篷车、博物馆进校园,开展“科普助力双减系列活动”,促进学校科学课升级,推动馆校合作提质增效。开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防灾减灾、防范邪教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科学教育。大力开展课外科普教育和科技创新活动,广泛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青少年高校科学营、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加强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科学教师的培训力度,将科学精神和科学教育作为教师培训进修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和业务能力。将科学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外的科技辅导任务计入工作量,列入绩效考核内容,对科学教学和课外科技辅导取得优异成绩的科学教师在职称申报和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强农村学校科学教师培训,到2025年,完成农村学校专兼职科学教师培训1000人次。

(二)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和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优势和作用,将农民科学素质建设融入乡村文化建设、农村党员教育、农技培训等工作中,积极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强化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和创新创业中的推广应用。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多方开展农民职业技能鉴定和技能等级认定、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训,举办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各类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2.强化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市委、市政府乡村振兴工作部署,大力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科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等惠农工程。发挥首席专家、科技特派员、科技专家服务团等重要作用,建立健全科普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推进基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转型升级,深化科技小院建设,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和巾帼健康行动,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和妇女等困难群体的关爱服务。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作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重点围绕疫情防控、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绿色生产、防灾减灾、卫生健康、移风易俗等,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群众性、基础性、经常性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培育文明乡风,激发农民提升素质、振兴乡村的内生动力。

3.构建多元共建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打造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体系,做优做强牛、羊、菜、果、薯、药和小杂粮、水产养殖、文冠果、生猪等“十一大特色”产业,加快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示范区建设。构建规模化、产业化、效益化的现代农业体系,打造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学协会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农民合作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通过建立科普示范基地、成立“田间学校”、科普小院等方式开展科技示范,引导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农村科普。优化技能培训体系,推动乡村振兴,动员科协组织和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加强劳务协作,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公益性、专业性服务与经营性、综合性服务协同发展,增强脱贫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三)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提高产业工人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着力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综合运用财政扶持、税费减免、金融支持等激励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工人科学素质双提升。以白银公司、中核钛白等举旗引领企业,聚焦有色金属、稀土、碳纤维、铝合金、凹凸棒石、特色建筑等新材料产业链,搭建产业工人技术创新转化平台和载体,强化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培育高技能人才。

2.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发挥职业教育基地作用,在职前教育和职业培训中进一步突出科学素质、安全生产等相关内容,构建职业教育、就业培训、技能提升相统一的产业工人终身技能形成体系。发挥“科创中国”平台作用,组建科技服务团队,推动企业探索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每年完成各类职业培训2万人次。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求学圆梦行动等。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为引领,推动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1万人次。实施专业人才重点高级研修计划,推动产业工人队伍技术改革,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

3.开展产业工人科普教育活动。引导企业建立科协组织,面向职工开展科普教育,提高职工科学素质。将企业宣传与科普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企业产品技术优势,面向社会提供科普服务。组织专家服务团深入企业开展送科技活动。面向产业工人开展健康知识、应急知识、反邪教等宣传教育。努力建设规范化职工书屋,加快“电子书屋”建设步伐。

(四)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实施智慧助老科普行动。加强家庭、社区、社会协同,通过宣传教育、体验学习、尝试应用、互助帮扶等方式,提高老年人科学素养。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科普大讲堂、养老服务机构等,开设智能手机使用、智能就医、智能消费、智能金融等课程,普及智能知识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增强老年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有效预防和应对网络谣言、电信诈骗。

2.加强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务。依托健康教育系统,推动老年人健康科普进社区、进乡村、进机构、进家庭,开展健康大讲堂、老年健康宣传周等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普及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合理用药、防灾减灾和应急避险等知识,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充分利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科普园地、党建园地等阵地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服务,鼓励社会工作者参与。

3.实施银龄科普专项行动。大力发展老科协、老年协会等组织,充分发挥老年人在咨询、智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组建老专家科普报告团,发挥老科技专家在社区、农村、青少年科普中的作用,发展壮大老年志愿者队伍,鼓励支持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科学普及等志愿工作。

(五)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围绕市委、市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建设。深化领导干部对建设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科技发展战略的认识,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履职水平和综合决策能力,树立科学执政理念。

2.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培训。把科学素质教育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长期任务,纳入党政机关年度教育培训计划。将科学素质教育课程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类干部培训教学计划,加强前沿科技知识和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学习,突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培养,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履职水平。

3.广泛开展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各类科普活动。举办科普报告会、现代科技知识讲座,学术年会进机关、进党校等活动,引导和帮助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强化科学思维、提升治理能力。有计划地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实地参观学习,引导领导干部带头参加各类科普活动。

四、重点工程

(一)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

1.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在符合条件的科技计划项目中增加科普任务,将科普工作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科技奖项评定中设定科普工作指标,将科普工作实绩纳入科技人员职称评聘条件。积极发挥科技社团和科技工作者的作用,推动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紧密结合,促进学术资源向科普资源转化。引导创新主体主动开展科技资源科普化实践,建设“产业+科普”示范基地。

2.促进科技资源向科普资源转化。支持和指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利用其科技资源开展科普工作,拓展科技基础设施科普功能,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企业将科技场馆、实验室等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推动科技成果科普化,加强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学研究过程的宣传,推动产生一批质量水平高、社会影响力大的原创科普精品。新建科技设施和设备要注重其科普功能的同步建设,积极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研设施和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不断提升企业服务社会功能,引导支持企业建设科普展示馆。

3.强化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对为我市科技创新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的宣传,引导科技工作者践行服务人民、敢为人先、团结协作的崇高理念,为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培育科技创新人才作出表率。鼓励更多科技工作者通过宣传教育、能力培训、榜样示范等增强科技人员科普能力,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主动、及时、准确发声,造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

(二)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1.着力推进智慧科普建设。推进科普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智慧科普”样板间建设、科普 e 站转型升级和数字科普资源开发应用,强化“科普中国”平台在社区、校园、乡村落地应用。依托现有平台构建市级科学传播网络平台和科学辟谣平台。强化科普信息落地应用,与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等应用建设深度融合。

2.实施互联网+科普行动。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手段在科普中广泛深入应用。整合全市数字科普资源,实现全市科普信息资源网站联网、上下互动、信息共享。加强科普与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合,增强公众需求科普信息供给和传播能力。发挥电视台、电台、报纸、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媒体平台优势,开办各类科普栏目、科普专刊,传播科普短视频等科普资源,形成融媒体传播合力。引导主流媒体加大科普力度,增加科普内容的传播报道量。

3.实施繁荣科普创作资助计划。建立健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以评奖、作品征集等方式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发挥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资金在助力科普信息化资源集成中的作用。加强数字经济、“双碳”战略、新能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领域的科普创作,支持开发动漫、短视频、游戏等多种形式科普作品。扶持科普创作人才成长,培养科普创作领军人物。

(三)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1.统筹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新建和既有科普基础设施,注重功能错位互补,提高覆盖面和使用效能。推进科技馆、科普主题公园等重大科普阵地建设,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支持引导县区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科普场馆。积极推动各级各类科技馆免费开放工作,推进智慧型科技馆建设和“互联网+”科技馆建设,推动构建科普场馆联盟,加强业务交流合作,促进行业共建共享,提升整体服务能力。

2.加强科普教育阵地建设。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实施科普教育基地提升工程,统筹推进行业类、科研类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发展,构建动态管理和长效激励机制。探索将科普融入鹯阴古渡、索桥古渡、乌兰津、虎豹口等黄河渡口文化,打造“特色旅游+科普”品牌。打造有观摩、有体验、有影响、有实效的城乡科普阵地。建好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书屋、科普画廊、科普橱窗等传统科普阵地。积极创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构建动态管理和长效激励机制。

3.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强化顶层设计和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具备科技教育、培训、展示等多功能的开放性、群众性科普活动场所和科普设施。鼓励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建设具有科普教育功能的综合服务设施,拓展新建及现有基层服务中心的科普功能。推动将科普设施建设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活动中心等建设内容。

(四)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1.建立应急科普宣教协同机制。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应急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智库专家、媒体紧密联系,及时准确发出权威声音、消除公众疑虑、维护社会稳定。搭建应急科普宣教平台,加快建设应急科普体验场馆,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等主题科普宣教活动,全面推进应急科普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建立全方位多领域的应急科普数据资源库,储备和传播优质应急科普内容资源。

2.实施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建立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站)等为主要阵地,以志愿服务为重要手段的基层科普服务体系,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完善社区科普活动室、图书室、科普宣传栏等基础设施。坚持“全域化布局、项目化实施、制度化管理、品牌化打造”的工作思路,实施基层科普能力提升行动,以“三长”队伍为骨干力量,深入基层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安全、健康、环保进社区等活动。

3.强化基层科普能力建设。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活动,鼓励和支持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建设具有科普教育功能的综合服务设施,加快建设农村中学科技馆、科普教育实践基地等科技活动场所,探索建立基层科普展览展示资源共享机制。深入开展全国科普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等活动,坚持开展防灾减灾日、食品安全宣传周、安全生产月、公众科学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气象日、中国航天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粮食日等主题科普活动。以知识宣讲、技能培训、案例解读、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增进公众对科技发展的了解和支持。

(五)科学素质交流合作工程

1.拓展对外交流渠道。加强院士工作站、协同创新基地建设,支持院士工作站、协同创新基地通过学术交流、人才引进、联合攻关、成果转化等形式,加强与国家科技团体及高层次人才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吸引优质创新资源服务我市高质量发展。开展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双边、多边合作项目,促进科普产品交流。

2.加强兰白科普合作交流。结合打造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加快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科普共同体。坚持统筹推进与分工协作相结合,发挥比较优势,打通科普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节点障碍,通过片区交流、成立联盟等多种形式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活动共办、阵地共建。促进兰白两地科技工作者“所能”和社会“所需”精准对接、相互共享、相融互通。

3.开展合作研发行动。聚焦“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围绕现代化白银建设目标,与国内外优秀科普团队深入合作,开展高质量的科普品牌、科普活动、科普产品的策划和实施。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建立完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机制,将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加强对科学素质建设的督促检查。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将科学素质建设有关任务纳入相关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工作职责。市科协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完善工作机制,会同有关方面共同推进全市科学素质建设。

(二)健全长效机制。完善表彰奖励机制,对在科学素质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进一步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落实有利于科普公益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加科普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完善全市科学素质工作评估制度,加强对《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督促指导。

(三)完善保障条件。坚持政府引导,鼓励社会投入,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为科学素质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强化科普经费投入保障,有效衔接市级财政支出预算,稳步提升经费投入水平,加强经费管理和绩效考评,确保专款专用。各有关部门要统筹考虑和落实科普经费。大力提倡个人、企业、社会组织以设立科普基金、资助科普项目等方式,积极参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附件:白银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名单


附件

白银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

人员名单

组  长: 刘长发    市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 刘  楠    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

成  员: 陆  斌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刘生福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出版局局长

             马金栋    市发改委副主任

             展守礼    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吴玉洁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祁金山    市民政局副局长

             李世春    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路文学    市社会保险事业服务中心主任

             窦全瑞    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保护督查专员

             赵旭芹    市水务局副局长

             张永贵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武晓梅    市文广旅游局副局长

             栗宝宏    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李仲涛    市应急管理局党委成员、副局长

             韩国魁    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刘世梁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胡旭珊    市地震局副局长

             刘建平    白银日报社副总编辑、社委会委员

             展之荣    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姜文举    团市委副书记、市青联主席

             吴军芳    市妇联副主席、市政府妇儿工委办主任

             杨天举    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

             吴云保    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何少军    市气象局副局长

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工作进行宏观指导;研究和制定推进《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的方案、工作规则和重要措施,协调解决实施中有关重大问题;对各县区、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实施工作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协,杨天举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提出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有关政策和措施的建议;督促、检查及落实领导小组会议议定的事项;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市政办发〔2022〕80号.pdf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