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62040001391176XK/2022-00015 | 生成日期: | 2022-03-31 |
文 号: | 市政办发[2022]43号 | 关键字: | 企业,发展,工业,融合,建设 |
所属机构: | 市政府办公室 | 发布机构: |
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白银市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 | |
信息来源: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3-31 15:54
浏览次数:
|
|
|
|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属各企事业单位,中央、省在银有关单位: 《白银市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第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白银市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发展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精神,部署我市“十四五”时期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工作重点,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结合白银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数字化转型为主要抓手,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激发企业融合发展活力,全面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制造业整体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比例达到60%,力争打造1-2个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鼓励工业企业利用5G、时间敏感网络(TSN)等技术升级改造工业互联网内网,打造1-2个省级标杆网络,推动10个骨干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内网改造升级。打造高质量园区网络,助推5G技术在垂直行业的融合创新。不断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成1-2个标识解析企业节点。 (二)融合创新应用方面。面向有色冶金、化工、能源电力、装备制造、建筑材料等重点行业开展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培育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定制、供应链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5个应用标杆。 (三)产业生态体系方面。引进一批国内先进的解决方案及产品供应商,增强关键产品、解决方案供给能力。依托省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园区和丝绸之路信息港,着力提升基于互联互通的先进制造能力、基于数据驱动的创新发展能力和基于组织协同的资源配置能力。 (四)智能制造提升方面。积极推进工业全领域企业智能制造示范推广,拟建成10家以上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其中重点企业建成2个以上数字化车间或智能生产线。 (五)信息安全保障方面。全面压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聚焦重点领域打造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优秀解决方案。依托全省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引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省内信息安全企业,显著提升安全感知和综合保障能力。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1.原材料。依托龙头企业,开展数字化示范项目。创建绿色智能示范工程,建设5G+数字化车间示范点、绿色矿山、智能工厂;实施TDI产品罐装线及立体库自动化、智能化改造项目;实施稀土智能制造暨信息化建设升级项目。(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 2.装备制造。围绕通用装备、新能源装备、通用航空、交通装备等重点装备领域,加快开展关键技术装备和先进制造工艺的集成应用,建设数字化车间,打造智能工厂。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开发一批重大短板装备和成套装备,推进工程应用和产业化。加速信息技术在装备重点环节的融合应用,支持建设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壮大细分行业的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整合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要素资源和解决方案,全方位提升智能制造服务支撑能力。推进工业企业机器换人高产低耗、定制生产等智能化改造项目的实施。(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3.消费品。面向纺织服装、家具、家电等行业,推广个性化定制,以“产品+服务”的商业模式,通过数据网络实现订单;支持食品、药品企业基地项目建设,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建设产品编码标准和信息追溯系统,提升产品生产管理标准化集约化,推动追溯信息互通共享;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建立数字化销售平台,创新营销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各种数字技术,实时跟踪消费者需求,深度挖掘潜在市场,引导消费升级。(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 4.绿色节能。实施“互联网+”绿色制造行动,构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工业赋能绿色发展相互促进、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格局。大力发展清洁生产产业,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强工业企业节能管理,支持高耗能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开展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资源能源数据分析、动态监测、精准控制和优化管理,推进工业节能降碳。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动实现工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 5.安全生产。重点面向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高危行业,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安全生产中的融合应用,打造和增强工业安全生产的快速感知、实时监测、超前预警、应急处置和系统评估等新型能力体系,加速安全生产从静态分析向动态感知、事后应急向事前预防、单点防控向全局联防的转变,提升工业生产本质安全水平。(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应急局) (二)筑牢融合发展新基础 1.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支撑能力。通过融合应用带动技术进步,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和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研发,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型企业,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2.建设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部署,以应用场景为牵引,推进5G网络在工业企业建设应用,提升工业数据交换与处理能力。打造高质量企业外网,加快千兆光纤网络建设,提升企业外网数据传输能力。加快5G基站建设,实现全市乡镇以上区域及部分行政村5G网络覆盖。(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3.健全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落实企业工业信息安全防护主体责任,健全标准体系,推进防护能力贯标。推动“内置安全”的工业控制系统及设备产业化,推广工业主机防护、网络防御、威胁监测等“外置安全”防护技术,培育系统化的工业信息安全整体解决方案。(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4.完善两化深度融合标准体系。依托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的咨询评定机构、科研院所、联盟团体等各类专业技术组织,开展两化融合度、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工业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的宣贯推广;明确不同融合度企业的发展重点和提升路径,鼓励、引导企业进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逐级或跨级提升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水平。 (三)激发企业主体新活力 1.培育平台企业。加快建设白银有色集团、银光化工集团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面向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特色型平台以及面向特定技术和场景的专业型平台,打造基于平台的制造业新生态。促进平台间的数据互通、能力协同与服务共享,支持工业企业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做大做强。(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政府国资委) 2.打造示范企业。以贯彻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为抓手,引导企业加强信息化在产供销售后服务各环节中的应用。打造白银有色集团“22421”示范引领项目工程;发挥白银公司铜业公司熔炼车间和硫酸车间省级数字化车间,甘肃稀土公司省级智能工厂标杆带头作用,积极推荐国家级智能生产场景和示范工厂项目,引领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政府国资委) 3.支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认真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保护和激发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支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带动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形成产业链上下协同、创新链高低协同发展。按照“梯度培育、分级实施、动态管理”的原则,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培育支持中小企业创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持续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政府国资委) 4.加快企业上云步伐。发挥链主企业和大型龙头企业标杆带头作用,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务实开展企业数字化改造,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快工业网络改造、装备数字化升级,加速实现工业设备状态监测、预测预警与远程运维等。提升电信运营商工业云平台的服务能力,持续推动企业上云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大数据局、市工信局) 四、保障措施 (一)优化融合发展环境 建立部门间高效联动机制,统筹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部门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协同配合,明确职责分工,持续强化融合发展推进合力。充分发挥科研院所、行业组织、产业联盟等多元主体的桥梁作用,打造有利于两化深度融合的外部环境。开展多形式的宣传推广和培训交流,提升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科研院所等各类参与主体对两化深度融合的认识水平,强化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增强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各项工作的能力。(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应急局、市政府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充分利用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改造资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渠道,加大对数字“新基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共性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支持。落实制造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改革加计扣除清缴核算方式,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 (三)加快人才队伍培养 积极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建立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联合培养机制,综合运用校企联合办学、培训基地建设、工程实训等多种手段,加快培养既具有专业水平又具备信息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多形式开展宣传推广和培训交流。强化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增强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各项工作的本领。(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局) (四)加强评价考核激励 将各部门、各县区“两化深度融合”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市委市政府考核和督查督办事项。每年对工作措施有力、成效明显的有关部门、县区进行通报表扬,在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激励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定期对“两化深度融合”成效显著的企业,由市委市政府给予表彰奖励。(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