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白银市“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09-14 03:25:43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属各企事业单位,中央、省在银有关单位:

现将《白银市“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白银市“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规划

目录

第一章 发展背景

一、发展成就

(一)主要成就

(二)存在问题

二、面临形势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思路

第三章 发展目标

一、“十四五”发展目标

(一)城镇住房工作方面

(二)城乡建设管理方面

(三)建筑业市场方面

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

第四章 主要任务

一、聚焦城市更新,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

(二)继续实施棚户区改造

(三)实施城中村改造行动

(四)加强居住社区建设

(五)推动历史文化保护

(六)完善停车系统建设

二、补足基础设施短板,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一)完善道路交通体系建设

(二)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四)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五)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六)不断加强人防工程建设

三、坚持住有所居,健全住房保障体系

(一)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二)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三)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

(四)完善住房公积金政策制度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人居环境水平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二)加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

(三)推进全域垃圾分类处理

(四)环境卫生状况持续改善

五、加快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建设现代宜居新农房

(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六、调整优化结构,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一)提高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水平

(二)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应用

(三)加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

(四)促进勘察设计行业快速发展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

二、拓宽筹资渠道,保障项目资金

三、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监督问责

四、加快人才引进,健全人才保障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按照《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十四五”市级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市政办发〔2020〕39号)精神,为更好地推进白银市“十四五”时期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依据《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以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政发〔2021〕25号),编制《白银市“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规划》。

第一章 发展背景

一、发展成就

(一)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围绕城乡建设集约式内涵式发展,围绕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城市建设,一体化推进健全住房供应保障体系、优化城市建设管理方式、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实现转变城乡建设管理方式、实施“十四五”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城镇化率从2015年的46.53%提升为2020年的56.56%,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

——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加快绿面和水面“两面”建设,实施城市公园绿地增量提质、城市道路绿化网格编织、单位庭院品质提升、住宅小区绿化美化“四大行动”,新增绿地面积326.2公顷;开展城区河道综合治理,增加水面36公顷。

——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全市围绕“住有所居”目标,使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投资63.27亿元,建成包括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在内的保障性住房3.45万套,累计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2.09万户(次)5544.39万元;投资105亿元,完成棚户区改造3.69万户,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住房问题。

——城市更新有序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不断加快。投资14.34亿元完成老旧小区改造5.8万户、445万平方米,社区物业、养老、扶幼、文化等功能更加完善,物业服务面积达到2070万平方米,较“十二五”末增加870万平米。

——农村住房安全有力保障。农村危旧房改造成效显著。投资3.33亿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 2.26万户,新建、改建农房150万平方米,实现了农村存量危房全部清零的目标,全面补齐了农村贫困人口住房安全短板。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全市坚持新建、改造相结合,地上地下相统筹,实施路网管网畅通工程。

城市路网建设水平提高。根据不同功能、等级、区位,打通断头路20条、新建道路21条、改造道路41条,总里程99.8公里,形成了级配合理的城市“路网”。

市政管网建设有序推进。新建、改造污水管网218公里、供水管网112.6公里、供热管网589公里、供气管网358.2公里,建成地下综合管廊26.25公里,入廊管线139.2公里,形成了安全可靠的地下“生命线”。

——城市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市供热、供水、供气能力持续提升。5家供水企业、6个水厂规范运行,智慧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安全供水有保障;5个县区全部实现了集中供热,供热能力达到2131.7兆瓦,供热面积达到2769.5万平方米,实现热源供应稳定可靠;燃气普及率达到81.35%。

——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市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纵深推动全域无垃圾行动,启动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餐厨垃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断提高,累计焚烧发电再生利用生活垃圾80.34万吨,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建筑垃圾资源化不断提升。全市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有序推进,引进建筑垃圾处理企业1家,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30万吨,全市建筑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成效明显。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要看到,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正处于提质升级关键阶段,发展短板还很突出,主要是:

——基础设施“补短板”任务仍然繁重。城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交通拥堵、停车难等城市病依然严重,老旧小区原有供暖管线老化严重,不能满足用户供热需求。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地下管线建设标准不高,内涝防治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住房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不足,城市地价房价联动机制尚未健全,住房保障体系有待完善;住房租赁市场培育和监管有待加强。

——城乡人居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全市园林绿化与全国园林城市标准差距较大,各县区城区绿地广场存在布局不合理现象,社区公园有待增加;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不完备,一些乡镇垃圾收集、转运及终端处理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

——城市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真空”地带,责任不明确,小区住户上访问题比较突出。城市精细化管理程度不高、联动不强,数字化应用有待提升。

——节能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推广绿色建筑、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经济激励政策还不够完善,对发展绿色建筑的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有待提高,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未形成规模,节能效果不够明显。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存在一定制约因素。

二、面临形势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讲到:“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并深入贯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扎实推进。“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白银市巩固发展成果、开启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机遇。白银是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点节点城市,对甘肃丝绸之路黄金段的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着力”和“一带一路”建设是甘肃面临的最大机遇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甘肃省委省政府谋划提出新时代融入“一带一路”,打造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精准对接国家开放之需、紧密结合甘肃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河西走廊自古以来便为“一带一路”的必经之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商贸文化积淀,白银市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紧邻兰州,“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有利于白银市提高对外开放程度,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白银市要突出自身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抓住“一带一路”发展契机,积极融入兰(州)西(宁)城市群,加快建设兰(州)白(银)都市圈,加快打造副核心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为白银融入“一带一路”,成为向西开放枢纽城市形成新的优势。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白银市作为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点区域,是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支点,有着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省上谋划建设兰州—兰州新区—白银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区,为推动白银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也为白银市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持。白银市生态文明建设要兼顾城市生态环境修复和城乡环境整治,切实提高城乡人居环境,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加快国内大循环发展,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了四梁八柱,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不仅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的客观要求,更是白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城市科学治理、精细治理、数字治理的新路径,以高水平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着眼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兰西城市群建设,推进兰(州)白(银)都市圈循环发展,创新发展格局,有利于突破城市内部当前发展瓶颈。住房和城市建设领域涉及与城乡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加快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白银市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助推城市建设与发展。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要与国土空间规划充分衔接,切实提高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顺应新形势,将高质量发展放在突出位置,适度超前谋划,为建设高效和谐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提供保障,为白银市的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准确研判我国城市发展新形势,对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要深刻领会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坚定不移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统揽工作全局、统一思想行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统筹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把握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聚焦重点,加快推进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塑造高品质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在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编制规划,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探索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强城市韧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不断提高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化程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

——科学谋划、适度超前。紧紧围绕建设绿色宜居城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坚持适度超前原则,加快资源配置,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思路

落实市委市政府“两区四基地”发展战略,围绕城市更新一个核心,践行绿色发展和智慧创新两大理念,紧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三大目标,实施棚户区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管网更新改造、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建设四大工程,全面推进城市更新改造,促进高质量发展;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城市功能;坚持住有所居,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升人居环境水平;加快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调整优化结构,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六大任务,全方位推动全市城市建设管理能力和管理体系现代化。

第三章 发展目标

一、“十四五”发展目标

贯彻落实全市建设“两区四基地”的决策部署,以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高质量发展为契机,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转变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模式。到“十四五”末,城市更新成效显著,城市高质量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得到补齐、城市安全韧性明显增强;住房供应体系和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城乡人居环境水平全面提升;乡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迈上新台阶;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水平显著提高,城市智慧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城镇住房工作方面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妥实施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加快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租赁住房特别是保障性租赁住房,加快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动实现“住有所居”。同时,继续加快实施城镇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到2025年,基本形成符合市情、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实现住房总量平稳增长、居住条件持续改善、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住房供应结构不断优化、居住品质明显提升的目标。

——优化住房供应结构。适度合理发展商品住房,因地制宜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探索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十四五”时期,计划新增商品住房280万平方米。

——改善既有住房条件和环境。力争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6.64万户,基本完成全市2005年年底前建成且需要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以城市危房改造为重点,力争实施棚户区改造0.28万套(户)。

(二)城乡建设管理方面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提升城市建设和运行效率;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乡村建设行动,建设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居住社区建设质量、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抓好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加快完善市政基础设施。2025年底前,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5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城市内涝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更加健全、效率明显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显著提升,安全隐患及事故明显减少。

——加快治理城乡人居环境。2025年底前,城市建成区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0%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稳步提升,居民普遍形成生活垃圾分类习惯。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行政村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多层级多要素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初步构建,建设性破坏行为得到明显遏制,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历史文化传承工作融入城乡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在推动人文城市建设中开始发挥作用。

——加大城市治理力度。2025年底前,基本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排水防涝能力显著提升,内涝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继续理顺城市管理执法体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快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推动城市管理进社区,城市治理体系逐步完善,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建筑业市场方面

适应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要求,切实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推广装配式钢结构等新型建造,加快发展绿色建筑,提升建筑工程品质,提高建筑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动建筑业发展壮大。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建筑业经济社会效益稳步提升,力争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0.3亿元。

——加快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加快转变建造方式,助力全市建筑业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新建建筑100%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力争2025年底前全市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70%。

表1白银市“十四五”时期住房城乡建设发展主要指标

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白银市城市建设将全面实现数字化、智慧化、智能化,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实现现代化。

——城市建设管理实现信息化。建设并完善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体系架构,形成国家、省、市三级CIM平台体系,实现三级平台互联互通;构建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三维模型、标准化地址库等的CIM平台基础数据库,形成城市三维空间数据底板,推动数字城市和物理城市同步规划建设;在城市体检、智能建造、智慧市政、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三维电子报建等领域得到深化应用,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化、全程网办便捷化。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智能化。城市供水、排水、供电、燃气、热力等市政基础设施实现智能化管理,市政基础设施运行数据采取全面感知和自动采集。智慧海绵城市系统及基于CIM平台的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平台建立完善并得到广泛应用,对水电气热等运行数据进行实时监测、模拟仿真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对管网漏损、防洪排涝、燃气安全等及时预警和应急处置,充分保障市政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提高城市“自我感知、自我判断、自我调整”能力。

——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协同化发展。通过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对接融合工业互联网,形成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深化应用自主创新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实现建筑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协同化管理。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应用,使装配式建筑、钢结构住宅、绿色建材等得到广泛应用,实现工程建设的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低排放,建筑产业完成转型升级。

第四章 主要任务

一、聚焦城市更新,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

注重老旧小区人居环境改善,紧盯公共空间、设施配套、环境品质、物业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消除安全隐患、优化居住功能、提升小区环境、完善配套设施、健全管理机制为目标,科学制定改造方案,有序开展老旧小区改造更新。同时加快改造老旧街区,因地制宜发展新型文旅商业消费空间。

到2025年,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66424户,切实解决老旧小区建筑物和配套设施破损老化、市政设施不完善、环境脏乱差、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推动城市治理的重心和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使老旧小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得到提升,社区治理体系日趋完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

(二)继续实施棚户区改造

严把棚改项目准入关,优先改造集中成片、住房条件困难、安全隐患严重、群众要求迫切的项目,基本完成城镇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坚持阳光征迁改造,加强统筹安置,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安置品质管理,通过搭建政企合作平台、实行项目代建等途径,鼓励实力雄厚、品牌优质、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参与棚户区改造,提升棚改安置品质。

保持棚改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结合城市更新科学确定棚户区改造年度目标任务。从城镇危房改造和城镇棚户区改造为出发点,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棚户区改造,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棚户区改造“六个严禁”要求,重点改造城镇危房和老城区内脏乱差,基础配套设施不足的棚户区。到2025年,按计划完成棚户区改造目标,严格落实改造配套设施与安置住房同步规划、同步报批、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三)实施城中村改造行动

城中村改造以完善配套和改善环境为目标,以综合整治为主,拆除重建为辅,通过城市更新探索城中村有效融入城市的路径,推动城市社区化改造,提升城市化质量。

对城中村中建筑老化、隐患严重的,实施拆除重建,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健全设施,保障安全;建筑质量较好、建设年代较新的,原则上以综合整治为主,完善配套设施,活化公共空间,美化环境景观。

完善城中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涵盖居住、商业、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停车等多种功能,加强道路、给排水、电力、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改造,保证居民生活便利。

提升城中村环境品质和人居质量。增加城中村绿化广场、公厕等公共空间均衡布局,提高公共空间利用率,提升宜居性。

(四)加强居住社区建设

以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为目标,以完善居住社区配套设施为着力点,大力开展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以居民步行5-10分钟到达幼儿园、老年服务站等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为原则,合理确定居住社区规模。结合白银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改造工作,通过补建、购置、置换、租赁、改造等方式,因地制宜补齐既有居住社区建设短板。按照《白银市城市居住社区建设2021至2025年补短板行动工作计划》,到2025年,基本补齐城市既有72个居住社区设施短板,新建居住社区同步配建各类设施,城市居住社区环境明显改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不断健全,逐步达到完整社区标准。

加快推进绿色社区创建行动。按照《白银市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工作方案》,总结绿色社区试点工作经验,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全面推进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到2022年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力争全市60%以上的城市社区参与创建行动并达到创建要求,基本实现社区人居环境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目标。

(五)推动历史文化保护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注重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织补历史景观,保护传承物质空间衍生的传统文化,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

健全和完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传统村落保护的法规体系,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开展历史建筑测绘和“确定挂牌”工作,完成历史文化名城、名村规划报批工作,启动历史街区“综合环境提升”工程,科学制定基础设施完善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年度工作计划;做好既有建筑“保留利用”和“更新改造”。

(六)完善停车系统建设

分区分类增加城市停车位,推进城市停车设施建设。老城区利用公园、广场、废弃地和零星地块建设小型微型停车场;新城区以新建扩建为主,重点围绕学校、医院、商场等重点场所进一步增加公共停车位供给,提高地下停车场配套和利用率。

加强城市建筑物非机动车、机动车车位配建,鼓励建设停车楼、地下停车场、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等集约化停车设施,并按一定比例配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搭建智慧停车系统,结合智慧交通及静态交通布控管理系统平台,整合停车大数据,实现车位信息与车主的全方位互动,停车信息与支付的统一管理,实现最大效率的城市停车运营管理,有效解决白银市当前交通拥挤、停车难等问题。

二、补足基础设施短板,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一)完善道路交通体系建设

“十四五”期间以打通城市环路、断头路为主要任务,努力优化路网结构,不断增强道路通行能力。白银区新建水川路延伸段、靖远路南延段、西外环路等三横六纵9条市政道路;平川区新建向阳路、电力路、乐雅路等8条市政道路;会宁县新建柳湖南路、祖河路、会师南北路等18条市政道路;靖远县新建柳州路、人民路等14条市政道路;景泰县新建昌林路等6条市政道路。通过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内部可达性,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二)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多措并举提升改造水源、热源、气源,持续推进“三县两区”供水、供热、供气管网新建改造工程,进一步提高城市供水能力、供热保供率和燃气普及率。强化供水厂出水、末梢水水质全过程监管,切实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到2025年,使城市供水普及率保持100%,城市水质综合合格率保持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9%。

加快老旧管网改造。通过排水防涝设施补短板和雨污分流改造,有效改善原有管网老化、跑冒滴漏、雨污合流、城市内涝等突出问题,使地下管网与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相匹配,到2025年,使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下。

实施智能化管网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市政管道运行效率和安全。整合给水、排水、供热、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加快智能化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构建城市建设和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完善市政管网监管、道路照明安全监管。

(三)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按照城市规模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原则,树立适度超前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围绕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需求,加快智能中枢建设,深化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大力推动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升级,为传统设施赋能提效。

增强城市智慧管理水平。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互联网+城市管理”模式有效建成,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转型升级,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持续提升。

(四)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在居民小区、公共建筑、城市道路、公园绿地等建设项目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将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水资源利用与排水防涝相结合,建设城市分散集水设施,减少城市硬覆盖,使雨水得以渗、滞、蓄,从源头控制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提升城市对雨水的蓄滞、净化能力,推动雨水资源利用,减轻城市内涝压力。

到2025年,城区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环境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城市建成区5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城市内涝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建成区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5%。

(五)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十四五”期间,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结合道路新建改建和城市更新等城市建设内容,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减少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城市化高质量发展。

到“十四五”末,完善城市地下管廊规划、建设、运行、维护监管体系,完成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应急防灾体系搭建,进一步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六)不断加强人防工程建设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时,要统筹协调地上、地下空间管理,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安全风险,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充分利用城市广场、公园、绿地等公共资源,大力建设与城市功能融合的人民防空工程,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停车、交通及商贸仓储、文化休闲需求。在依法依规修建人防“结建工程”的同时,结合军民融合发展和城市双修,以旧城改造、新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依托,以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区、商业繁华区和重要目标毗邻区为重点,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或人防易地建设费,规划建设一批平战结合人防工程,不断优化人防工程防护体系结构,提高城市整体防护能力。

“十四五”期间,推动白银市人防基本指挥所、景泰县人防宣教馆暨疏散地域及地下医疗人防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强全市人防工程建设,增强城市综合防护能力。

三、坚持住有所居,健全住房保障体系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以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为目标,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推动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稳步提高城乡居民住房保障水平。

(一)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认真落实部、省、市联动机制和多部门协同机制,着力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坚决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加强房地产市场供需双向调节,改善住房供应结构,支持合理自住需求,坚决遏制投机性、投资性炒房,强化舆论引导和预期管理,确保市场稳定。加大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深入开展打击侵害群众利益违法违规行为治理房地产乱象专项行动。

积极培育本地住房租赁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中介企业开展住房租赁专营业务,支持房地产企业从单一的开发销售向租售并举模式转变,建立开发与租赁一体化、专业化的运营模式,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推进房地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引导房地产业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促进与其他业态融合。鼓励开发企业参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美丽乡村建设、城市更新、住房租赁建设等领域,拓展发展新空间。

完善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和质量管控标准化体系,落实建设单位安全质量首要责任。加大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集成应用,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升行业智能化水平。

(二)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住房保障,采取多种手段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充分发挥住房保障在解决群众住房问题中的“补位”作用,满足收入困难家庭群众住房需要。

加快构建以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因地制宜推进政策性租赁住房建设,有效增加政策性租赁住房供给,建立完善政策性租赁住房建设、准入、退出、运营管理等政策制度体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解决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

完善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多渠道筹集公共租赁住房,结合人口规模控制要求、保障对象需求、房地产市场形势等状况,通过市场筹集房源,采用租赁补贴为主的保障方式,逐步扩大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的保障范围。通过实物保障与租赁补贴保障并举,做好城镇收入困难家庭住房保障。加强公共租赁住房准入、分配、运营、退出等审核环节监管,实现分配的公平、公正,合理确定公租房保障对象和保障标准,高度关注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努力实现应保尽保。

(三)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

提高物业服务覆盖率。街道(乡镇)、社区要推动召开业主大会,引导小区居民通过民主决策,共同决定从自行管理、委托物业服务企业统一管理、委托专业单位进行专项服务、委托其他物业管理人进行管理等多种形式中选择合适的物业服务形式,坚持新建住宅小区物业服务全覆盖,逐步扩大老旧小区物业服务覆盖率。同时明确老旧小区物业服务主体、服务范围、收费标准及相关制度与信息公开等内容,建立适应老旧小区的物业服务机制。

提高物业管理委员会组建率。加强分类指导,积极推动党建引领下物业管理委员会组建工作。街道(乡镇)、社区党组织要积极引导党员业主参与管理小区公共事务,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融合线上和线下服务。加快智慧物业平台建设,推进“互联网+”物业服务,基本实现物业管理智能化,全面提升物业精细化服务水平。同时对接小区商业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等,拓宽物业服务领域,提高物业管理和服务效能,满足居民日益多元化的生活服务需求。建立物业行业管理平台,实现与企业、城市管理和基层治理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提升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完善住房公积金政策制度

提高公积金综合效能。不断探索和完善住房公积金贷款产品种类及分级分类标准体系,更好地满足城乡不同职工家庭多样化需求。进一步改革优化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政策,逐步拓宽提取使用对象范围,支持住房公积金用于住房租赁市场发展。

扩大制度保障覆盖面。探索自愿缴存制度,试点相对灵活的缴存比例和缴存基数,鼓励非公单位、灵活就业人员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推进住房公积金法制建设和执法改革,更好发挥公积金的住房保障和房地产调控作用。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人居环境水平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依托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建设,加快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与协同治理能力,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双轮驱动”。

“十四五”期间,大力实施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将白银市城区生态水系连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与生态屏障建设项目有机结合,合理利用水资源,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生产潜力,使经济和生态协同发展,从而构建健康完整稳定的城市生态系统,切实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到“十四五”末,白银市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新水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二)加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

“十四五”期间,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抓手,按照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标准,通过公园、绿地建设和环境提升改造,进一步提高城区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均衡公园绿地布局,提高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提高城市宜居水平。

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4平方米;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0%以上,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5%、达标率达到80%以上,全市“园林单位”占60%以上,城市主干道沿街单位90%以上实施拆墙透绿;1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服务半径达到500米,城市广场绿地率达到60%以上。“十四五”期间力争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三)推进全域垃圾分类处理

“十四五”期间,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和建筑垃圾、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提高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最大程度减少环境污染。到2025年白银区、平川区城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系统,餐厨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以“统筹规划源头减量”“因地制宜系统推进”“创新驱动精细管理”三大原则为指导,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建设一批废旧混凝土、废旧砖石、工程渣土、泥浆、装潢垃圾等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理设施。完善建筑垃圾规范化管理,重点抓好项目前期的审批服务关、建筑工地和消纳场所的起始关、建筑垃圾或渣土垃圾运输线路的过程关。到2025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实现各县区全覆盖,白银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平川区、会宁县、靖远县、景泰县达到60%以上。

(四)环境卫生状况持续改善

依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继续加大城乡人居环境投入和建设力度。继续大力实施亮化、绿化、美化、净化“四化”工程,对人居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持续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宣传力度,引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合理配置城市公共厕所,尤其侧重在城市公共绿地、广场公园、繁华街道、旅游景区等人口密集地段新建改建公共厕所,不断提升公厕卫生管理水平。

到“十四五”末,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市品质大幅提高,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五、加快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建设现代宜居新农房

深化农村危房改造,提升农房建设质量。试点开展农村房屋抗震改造,将仅有一套(院)住房并经鉴定不满足当地抗震设防目标要求的,且有能力、有意愿按照抗震设防标准新建住房的农户纳入农房抗震改造试点范围。改造后的房屋质量要符合相关规定,保证正常使用安全和基本使用功能。

持续开展动态监测,改造新增农村危房。健全农房建设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监管体制,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面摸清底数,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开展持续监测,加快推动农村危房动态清零,切实保障好群众的居住安全,特别是农村低收入困难家庭群众的住房安全。

强化风貌管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紧抓农房现代化建造方式,以农房抗震改造为抓手,因地制宜推广绿色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积极推广绿色装配式建筑等农房现代建造方式,通过统一设计、统一施工,进一步提升农房建设设计和服务管理水平,建设一批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型示范农房,进一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为美丽乡村建设打好基础。加强村庄风貌引导,构建农房建设管理长效机制,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进一步彰显白银特色风貌。

(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巩固农村全域无垃圾行动、“厕所革命”成果,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乡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全覆盖,村庄生活垃圾有效治理。行政村配套垃圾收集设施,重点乡镇集中建设垃圾收储转运站。

到2025年,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六、调整优化结构,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一)提高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水平

提升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水平。推行绿色建造方式,推动建立建筑业绿色供应链,提高建筑品质,推广绿色建造。

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提升新建建筑绿色节能水平。结合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积极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维护等工作为抓手,在改造中采用节能照明、节水器具等绿色产品和材料,切实提高建筑节能水平。

着力提升新建建筑绿色水平,扩大绿色建材范围和应用,提高住宅健康性能,提高绿色建筑水平。推广应用绿色建材,完善绿色建材产品标准和认证评价体系以及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消费比重。

(二)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应用

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全面推广应用预制楼板、楼梯以及内外墙板等成熟的部品构件。在确保结构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提高装配率和集成度。引导施工企业研发与装配式建筑施工相适应的部品构件吊装、运输与堆放、部品部件连接等施工工艺工法。完善与建筑工业化相适应的精益化施工组织方式,实行装配式建筑装饰装修与主体结构、机电设备协同施工,提高施工现场精细化管理水平。到2025年,白银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30%以上,符合装配式建造技术条件和要求的政府投资类更新改造项目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

积极推进智能建造。推进互联网+、BIM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建设行业广泛应用。打造互联网+、BIM+工程建设和城市管理的发展新模式,建立健全BIM技术应用相配套的政策体系和推进考核机制,加快推进BIM技术广泛应用。注重在建筑房地产业转型升级中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三)加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

压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责任清单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入推进安全文明标准化施工。全面推行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标准化施工,建立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和考核办法,探索第三方工程质量评价试点。完善安全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强化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现场的随机抽查和飞行检查。

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监管。建立和实施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机制,完善预防安全事故、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和救援体系。强化轨道交通、深基坑、脚手架、模板支撑体系等重点危大工程管控,严格控制房建和市政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有效治理新建住宅工程的渗漏、裂缝等问题,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构建质量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强化多方共同引导,工程项目获国家级优质工程奖居甘肃省前列。力争每年建成一批省、市、县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优良工地和优质工程。推广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推进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政府购买监理巡查服务等试点,探索消防验收备案承诺制。

(四)促进勘察设计行业快速发展

加强勘察设计市场监管。建立企业、注册人员、工程项目数据库,加强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和注册执业人员市场行为监管,研究出台企业资质和注册人员资格动态监管办法,加强批后管理。按照“完善市场准入,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监管”发展原则,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工程勘察设计市场,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

加强勘察设计质量管理。进一步完善施工图审查制度,发挥其对勘察设计质量的监督把关作用。落实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安全责任,严格质量安全责任追究。

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大力引导勘察设计单位按照国家未来的战略性需求开展技术创新研究,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鼓励勘察设计单位采用创新的先进技术,延伸产业链,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加强行业标准和信息化建设。组织开展工程勘察设计标准、图集编制修订。鼓励督促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平台,探索“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行业信息化中的应用,提升计算机辅助设计水平。

夯实“人才兴业”基础。引导和鼓励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制定人才发展规划,重视对工程勘察设计人才的培养引进,鼓励支持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加大对注册人员的培养力度,不断增加注册人员数量;鼓励和支持专业培训机构大力开展以提高执业技能为目的、形式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和其他培训活动,加强多层次人才梯队建设,为提升行业整体实力提供人才保障。

以技术创新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结合智慧城市建设,以新型建筑工业化带动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信息化水平,培育产业体系,积极推进绿色建造和智能建造,为勘察设计行业提质增效。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

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监督检查作用,明确职责分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完善议事规则和工作流程,建立协作配合的联动工作推进机制和联席会议协调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通报进展动态,统筹协调解决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相关部门职责衔接问题,形成城市建设和管理强大合力。

二、拓宽筹资渠道,保障项目资金

借助外力谋推进,抢抓国家构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等政策机遇,紧盯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补齐短板。积极争取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列入国投省扶支持范围,抓实项目可研、申报材料等前期工作,全力对接争取,推动形成梯次接续、滚动发展的良好格局。激发内力求突破,对资产进行盘活利用,加快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政府投资项目运营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融资推动作用。积极招引中央及省内大型企业投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形成多部门、多渠道筹措保障城市建设资金的强大合力,持续加大城市建管投入,打造城市发展新支点。

三、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监督问责

充分利用电视、公众号、互联网等新媒体,加强城市管理法规宣传,加大对城市不文明行为和热点问题的曝光力度,动员广大市民自觉养成关心市容市貌、维护城市形象的良好习惯,自觉抵制各种不文明行为,为城市管理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

对市容环境卫生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监控,加大城市管理日常监督和重点难点督查力度,对领导不重视、措施不到位、效果不明显单位依据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

四、加快人才引进,健全人才保障

加大对规划设计、供热建设、园林绿化、安质监管、消防等城建领域紧缺人才引进力度。招录城市规划类专业技术人员,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聘请一批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成立城市建设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干部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分批开展城乡规划、城市建设、产城融合、建筑市场监管、房地产市场管理等专题培训,提升城市建设管理队伍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