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白银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市属有关企事业单位,中央、省在银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19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甘政办发〔2022〕111号)精神,科学有效推动我市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经市政府同意,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北御风沙、南保水土、中建绿洲”总体思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科学、生态、节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构建“两屏两廊四区五基地”国土绿化体系,持续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白银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二)工作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恢复与修复并重。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实行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有序开展林草植被建设,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
坚持规划引领,以水定绿。合理布局国土绿化空间,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科学合理安排国土绿化任务。
坚持分区施策,适地适绿。根据不同区域气候特点及生态环境状况,科学选择适宜的绿化方式和乡土树种草种,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
坚持质量优先,节俭造林。统筹考虑国土绿化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注重绿化质量,提升绿化效率,节俭务实高效开展国土绿化。
坚持产业推动,效益兼顾。在坚持适地适树的前提下,依托国家储备林等林草项目,突出地方绿化特色,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国土绿化运行机制,加大宣传教育,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参与林业建设。
二、主要任务
(一)科学规划,合理确定绿化规模。各县区要依据区域发展布局和生态保护格局,科学编制国土绿化专项规划,合理确定绿化范围、目标任务。国土绿化规划要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在全市339万亩造林空间内规划实施,并叠加至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要注重合理布局城乡绿环绿廊绿道,使城乡内部与外围绿地、水系、森林等有机衔接,增强城乡绿地的系统性、协同性。要将城市绿化和乡村绿化统筹考虑,城市绿化要满足城市发展、健康、安全和宜居要求,乡村绿化要注重乡土味道,体现乡村特点,保护乡村自然风貌,传承乡村特色文化。(市林草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以下任务均需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不再一一列出)
(二)依法依规,用足用活绿化用地。以“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退化林地草地以及灌木林地、其他林地(疏林地、迹地)、其他草地(未利用地)、其他土地(盐碱地、沙地、裸土地)等为主,科学划定、合理安排国土绿化用地。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建设园林化陵园墓地。依法依规开展铁路、公路、河渠两侧及水库周边等通道绿化。严格落实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要求,严禁违规占用耕地造林绿化,确需占用的依法依规履行报批手续,并在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结果上明确实施位置。严禁开山造地绿化、在草原上植树造林。严禁在河湖管理范围内种植阻碍排水行洪的树木。(市自然资源局、市林草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民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适地适树,科学选择树种草种。选用乡土和驯化的树种草种开展国土绿化,提升林草良种使用率,审慎使用外来树种草种。不断加大优良树种草种采种生产、种苗繁育力度,积极引导就近育苗、就近栽植,推广使用容器苗,提高苗木成活率。北部防风固沙生态屏障区域,选择耐干旱、耐瘠薄、抗风沙的树种草种。南部水土保持生态屏障区域,要优先选用根系发达、固土保水能力强的防护树种草种。沿黄干流生态廊道和祖厉河生态廊道区域选择抗逆性强、根系发达、防护功能强的树种草种。农田林网选择树形高大、冠幅适宜树种。道路绿化选择树形高大,干形通直,冠形优美,生长较快,能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树种。村庄绿化以优良乡土阔叶树种为主,适当考虑经济林树种和珍贵树种,搭配观赏效果较好的常绿灌木,使树种配置达到生态景观效益最大化。城市绿化选择具有观赏和游憩功能,景观效果较好的树种,注重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例、色叶树种的比例,形成复层混交形式,以丰富植物景观层次,改善生态环境。居民区周边,要兼顾群众健康因素,避免选用易致人体过敏的树种草种,提升城乡居民绿色宜居感。国家储备林选择乡土树种、大径级用材林和文冠果为主的经济林。(市林草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以水定绿,合理确定林草结构。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承载能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以水定绿、宜绿则绿、宜荒则荒,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搭配,造封退并举,生态林经济林兼顾,合理确定林草结构,科学恢复林草植被。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的国土绿化规划,坚持节水灌溉导向,必须通过水资源论证和许可,大力推广滴灌节水保水技术,提倡使用中水、回归水,新修水坝水库水窖及雨水集流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推广低密度造林育林,适度有序开展城镇周边节水绿化,防止过度用水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年降水量400毫米及以上区域,坚持雨养灌溉导向,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积极推广雨养保水保土技术,营造混交林,不断提升以华家岭为主的林带林分结构,提升林草生态系统稳定性。(市林草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气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依据规程,规范开展设计施工。国土绿化项目要科学编制作业设计或实施方案,项目主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对作业设计的用地、用水、技术措施等进行合理性评价。社会普遍关心且政府主导的重大绿化项目,必须科学论证,广泛听取意见。加强绿化施工管理,保护原生植被、野生动物栖息地、珍稀植物等,严防施工引发林草火情和有害生物扩散。科学确定蓄水保墒整地方式,对不稳定的高陡坡、地灾隐患体、破碎山体等,进行适度修整,稳定后进行绿化,禁止毁坏表土、全垦整地,避免造成水土流失或土地退化。建立完善领导干部包县区、乡镇村,技术人员包片蹲点现场技术指导制度,切实提升造林质量。(市林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因地制宜,科学实施重点区域植被恢复。北部防风固沙生态安全屏障区域,强化重点沙区风沙口治理与重点沙漠边缘治理,注重甘蒙、银武(景古)边界防风固沙林带恢复和提升。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实施荒漠草原植被修复,持续推进流域防沙治沙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提升区域生态系统安全性;南部水土保持生态屏障区域,坚持自然恢复和综合治理并重,加强天然林保护,开展宜林荒山人工造林,营造水土保持林与水源涵养林,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草)、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工程,发展林—草—畜结合的生态畜牧业,提升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沿黄河干流生态廊道区域,坚持造林与封育结合、保护与治理并重原则,以黄河干流为轴线,向两岸城乡延伸,加大宜林荒山的绿化力度,打造沿黄景观林带和优质特色林果产业带,实施黄河风情线景观改造提升工程。祖厉河生态廊道区域,坚持自然修复和人工治理并重,重视退化林分修复,在河道行洪断面以外建设净水护岸林及第一面山坡面景观林,打造祖厉河生态景观廊道;加强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林,加大封山(沙)育林、中幼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工程,不断提升现有森林质量,进一步增加森林的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市林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量力而行,节俭务实开展城乡绿化。依据村庄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行动,利用农村“四旁地”、废弃闲置土地开展村庄绿化。完善和提升农田防护林体系,做到有路必有树、有渠必有林,打造“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的生态网络。积极推动森林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城市更新改造,采取拆违建绿、拆墙透绿、留白增绿、见缝插绿、楼院绿化等方式增加城市绿地。推广抗逆性强、养护成本低的植物,提倡种植低耗水草坪。选择适度规格苗木,除必须截杆栽植的树种外,应尽量使用全冠苗。加大城乡公园绿地建设,推广小微公园、口袋公园,提升城乡绿地生态功能,形成布局合理的公园体系,有效发挥绿地服务居民、休闲游憩、体育健身、防灾避险等综合功能。尊重自然规律,坚决反对“大树进城”等急功近利行为,严禁脱离实际,搞铺张浪费、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林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抢抓机遇,稳步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准确把握国家木材安全战略,抢抓国家储备林建设政策机遇,以平川区国家储备林“示范区”为样板,稳步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相关部门要互相配合,积极申请争取国家储备林项目。进一步规范储备林建设用地审查和保障,做好水资源论证,依法依规办理取水许可,保障储备林用水安全。要建立完善储备林运行管理制度,确保储备林稳定长远发展。利用储备林建设带动林业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文冠果产业基地,做大做强文冠果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市林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政府金融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分类施策,加大矿区园区等生态修复治理力度。积极推进废弃矿山、矿山塌陷区,污染土地、地质灾害区,厂区、园区以及地表破坏区域的国土绿化和修复治理。积极探索利用市场化手段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按照“谁修复、谁受益”原则,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助推绿色发展。要提前做好规划,对不同地形、不同条件的废弃矿山实施“一矿一策”分类修复,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耕则耕。不断加大机关单位、学校军营、厂区园区等绿化工作,按照“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彩、冬有青”的要求,全面提升厂区、园区等绿化美化水平。(市自然资源局、市工信局、市林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把握政策,稳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继续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属地负责制,全面落实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成果,将已退耕还林还草的地块及时纳入年度国土变更调查范围,并做好不动产变更登记和颁证工作,切实维护退耕还林还草者的合法权益。根据退耕还林还草生长郁闭情况,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科学发展特色经济林果、木本油料等绿色富民产业,增加退耕群众的收益。(市林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完善制度,巩固提升绿化质效。建立完善绿化后期养护管护制度和投入机制,对新造幼林地实行封山育林、抚育管护、补植补造,提高成林率。国有林业经营单位实施森林经营,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加大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优化森林结构和功能。加大人工纯林改造力度,培育复层异龄混交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稳定性和碳汇能力。鼓励发展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林场,支持国有林场场外造林,科学开展集体林适度规模经营。实施草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加快退化草原恢复,提升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采取有偿方式合理利用国有森林、草原及景观资源开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提高林草资源综合效益。(市林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严格执法,进一步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加强林地草地用途管制,严厉打击滥砍乱伐林木、非法开垦、非法侵占林地草地和公园绿地、野外违规用火等违法行为。规范自然保护地管理,严厉打击破坏自然保护地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自然保护地安全。加强古树名木及周边环境的保护管理,对古树名木及时抢救复壮,实行挂牌保护。加强重大林草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能力建设,提升防控能力。全面开展外来物种入侵监测,重点做好美国白蛾、红火蚁等的预防,及时做好松材线虫病、草原鼠兔害等重大林草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强化森林草原防灭火和生物灾害监测预警,特别在森林草原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控重点时期,加强对重点林区、重点草原的巡查力度,切实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市林草局、市公安局、市应急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强化考核,科学评价国土绿化成效。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将绿化任务和成果落到实地、图斑及数据库。国家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要推进作业设计编制、施工、检查验收全过程监管,全面监测林草资源状况变化。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评价体系,运用自然资源调查、林草资源监测及年度更新成果,对绿化地块跟踪监测,并将变化地类纳入年度国土变更调查范围,及时更新自然资源本底数据库,实现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统一管理和动态更新。制定白银市国土绿化考核评价办法,因地制宜设定评价指标,科学评价国土绿化成效。(市林草局、市自然资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扎实推动林长制落地见效,进一步明确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的目标责任。市、县绿化委员会要充分发挥组织领导、宣传发动、协调指导等作用,持之以恒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切实做好国土绿化的实施、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对科学绿化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违背科学规律、违背群众意愿的不当绿化行为,要及时制止纠正。对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依规追责。(市、县绿化委员会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完善投入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带动作用,不断优化投资结构,逐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合理安排资金,将国土绿化列入财政预算。要继续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造林补助等资金渠道,统筹推进乡村绿化。建立绿化后期养护、管护投入机制,实行差异化财政补助政策,鼓励采取先造后补、以奖代补、以地换绿等方式,创新国土绿化投入机制。用足用好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贷款,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支持国土绿化。积极推进林草碳汇工作,制定林草碳汇行动方案,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权流转和抵押贷款,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市财政局、人行白银中心支行、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林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落实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依法依规参与国土绿化,集中连片实施以林草地修复为主的项目,对达到一定规模和预期目标的经营主体,可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依法依规办理用地审批和供地手续后,利用不超过3%的修复面积,从事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相关生态产业开发。落实造林和抚育管护贷款贴息政策,严格执行林木采伐管理政策,优先保障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林分更新改造等采伐限额,放活对人工商品林自主经营。规模经营的人工商品林可单独编制森林采伐限额,统一纳入年度采伐限额管理。对符合公益林区划界定标准地块,按程序审批后纳入公益林管护范围,享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将绿化后期管护纳入生态护林(草)员职责范围,并与绩效挂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明确所有权、使用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规范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市自然资源局、市林草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科技支撑。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展造林绿化,企业可申报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相关部门要遴选储备、推广实施一批实用管用的生态保护修复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开展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和林木良种、草品种选育审(认)定登记工作,加强主要乡土树种草种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整合科技资源和技术力量,通过国家、省级科技计划专项和基金,支持在种苗繁育、珍稀树种培育、困难地绿化、林草水平衡、绿化机械装备、重大林草有害生物灾害防控预警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完善国土绿化技术标准,加强国土绿化技术的培训和应用推广,提升国土绿化科技含量。(市林草局、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5月10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