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固成果 踔厉奋进促振兴——白银市2022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综述

初心如磐,奋楫笃行。

靖远县北湾镇富坪村,移民搬迁后的群众在这里大力发展日光温室产业,依靠黄瓜种植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2022年,白银市始终坚持把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对标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以及一号文件精神,知重而担、知责而行,踔厉奋发、攻坚克难,统筹推进疫情应对和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扎实推动“十聚焦十到位”、党建引领“五治融合”等行动走深走实,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水平、乡村振兴谱新篇。

知责而行,在强化责任担当上同向发力

市委市政府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进一步强化政治担当、凝聚工作合力,压紧压实党政、部门、帮扶“三条线”,统筹推进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做到方向不偏、焦点不散、力度不减。


靖远县大棚育苗基地。


构建纵横联动的四级责任体系。始终坚持党委总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局,持续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四级书记抓落实”责任制,充分发挥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抓总作用和5大专班、12个专责组工作职能,压紧压实各级各方责任,构建起纵横联动、合力推进落实的工作格局。市四大班子常态化深入联系县区、包抓乡镇靠前督导。26个市直部门、5个县区与市委市政府签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目标责任书,层层细化任务、压茬推进落实;2947名县乡干部与4435户19184名监测对象结对帮扶,面对面听取帮扶户诉求,逐户逐人完善“一户一策”帮扶计划,携同群众应对返贫致贫风险。

建立挂图作战的时效调度机制。建立完善“主要领导季调度、分管领导月调度、重点工作周调度、复杂工作日调度”机制,聚焦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监测帮扶、资金拨付、项目建设、小额信贷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任务,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领导小组会、专题调度会等会议21次,组织开展调研督查3轮次,常态化、拉网式推动市县乡村补短板、堵漏洞,固成果、抓提升,确保工作高效推进、任务全面落实、政策见效发力。

知重而担,在筑牢底线任务上精准发力

把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底线性任务,紧盯重点群体、重点区域,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努力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住、拓展好。

动态监测做到全覆盖筛查排查。对标“六必查”“六必访”要求,探索建立“五覆盖一督查”防返贫监测和精准帮扶长效工作机制,指导动员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包村干部,乡镇党政“一把手”、乡村振兴专职副书记、市县包抓领导和行业部门对全市69个乡镇、699个有农村人口的行政村32.29万户127.74万农村常住人口开展防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3轮次,组织专项督查10轮次,2022年全市排查识别监测对象728户3268人,监测对象累计达到4435户19184人。


帮扶措施做到全方位精准落实。以防止返贫监测大数据平台为依托,探索建立“农户自主申报、部门数据比对、干部常态摸排”三线预警机制,建立“遇困即扶、应扶尽扶”快速响应机制。对摸排出的风险隐患和短板弱项,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及时跟进、精准帮扶。全市监测对象户均落实帮扶措施3.7项,稳定消除风险2921户12562人,风险消除率65.5%,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高效运转,帮扶政策惠及所有监测对象。会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中投公司和天津市和平区、西青区2个对口帮扶协作区,深化拓展协作帮扶机制,率先推出防返贫综合险,大力推广“保险+期货”和“6+7+1”农业保险会宁新模式,累计投入2620万元,完成承包4693万元,已理赔4486万元,探索构建“治未贫”长效机制,着力消除因疫、因病、因灾等返贫致贫风险。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持续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全市12090户50932人建档立卡搬迁群众产业全部达标,就业11157户26703人,就业率96.8%,基本实现每户一人稳定就业的目标,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基础持续夯实。

履责而为,在巩固提升质量上凝心聚力

聚焦兜牢兜实民生底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巩固提升教育、医疗、住房、兜底和饮水安全等保障水平。

教育帮扶“提质量”,持续巩固控辍保学成果,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教育帮扶政策精准高效落实。投入资金2.93亿元,组织实施省政府为民办实事、薄改与能力提升等项目,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能力不断提升,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85%,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无失学辍学现象。健康帮扶“防返贫”,全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充分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综合梯次减负功能,落实困难群众基本医保报销、大病保险报销、医疗救助19192.12万元、2931万元、6780.78万元,落实基本医保参保资助5097万元,惠及符合参保资助条件人口41万人,全市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人口)基本医保实现参保全覆盖、资助全落实、待遇全享受。住房改造“保安全”,以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自然灾害易发区住房、农村人员密集场所住房等为重点,持续对农村住房安全隐患开展不停歇、全方位监测,完成农房抗震改造843户,农村安全住房问题实现常态清零。抢抓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政策机遇,年度完成搬迁823户3036人,农村住房安全成果持续巩固提升。安全饮水“见实效”,紧盯“安全饮水、稳定供水”目标,健全农村饮水安全管护责任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妥善处置农村供水隐患,完成损毁供水管道改造100.25公里,整治“冻管”隐患16.67公里,农村饮水安全成果有效巩固,饮水安全四项指标全部达标,实现安全水向幸福水的转变。兜底保障“惠民生”,以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应养尽养、应救尽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完善多部门联动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全面高效完成救助标准提标工作,加强低保边缘人口等重点对象监测力度,及时精准落实救助政策措施,切实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救助。落实农村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发放等兜底保障资金4.6亿元,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两业并重,在助农增收上持续用力

按照“产业基础、就业支撑、金融助力、电商驱动”的思路,持续夯实群众稳定增收基础。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70元,同比增长6.8%。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

夯实产业之基,在联农带农上求时效。按照“4+4+N”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精深化加工、园区化集聚”思路,安排中央、省级财政衔接资金6.55亿元,占中央、省级衔接资金11.47亿元的57.11%;整合涉农资金9.12亿元,占年度涉农整合资金17.04亿元的53.52%,持续支持壮大全市“十一大优势特色产业”,优势特色产业种植规模达到520.91万亩、养殖存栏量达到1045.75万头(只)。坚持用工业思维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全市镶嵌在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总数达到489家,辐射带动行政村325个,直接或间接带动20万农户;建成标准化种养产业园324个,行政村实现产业园全覆盖,农户入园率达到100%、入园农户产业覆盖率达到100%。会宁县接续出台“6+1”特色种养业升级版奖补政策,把奖补范围惠及所有符合奖补条件的农户、经营主体。拓展增收渠道,在稳岗就业上出实招。紧盯脱贫人口、监测人口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实施就业启航、就业援助、“援企稳岗、服务百企”等专项行动,组织“直播带岗”线上招聘活动,充分发挥各类稳岗就业政策效能。积极应对多轮疫情风险挑战,举办白银集团、靖煤集团等在银企业定向专场招聘会,充分挖掘中兰客专、45万亩碳汇林等重点项目就业潜能,加快开发乡村就业工厂、公益岗位、生态护林员、光伏产业等岗位,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9.5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6%,创劳务收入78.75亿元;其中输转脱贫劳动力11.83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7.5%,创劳务收入31.39亿元,全市就业形势在疫情严峻的形势下逆势增长。用足用好金融资金,全市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8336户3.49亿元、“富民贷”546户5707.16万元,金融帮扶助力群众增收渠道稳步拓宽。鼓励和扶持电商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电商产业质效实现双提升。全市网络零售总额达到18.18亿元,农村网络交易额达到8.21亿元。

笃定前行,在深化协作上再谱新篇

把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推力,协作双方党委、政府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定期协商助推受援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事宜,高站位推动东西部协作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纵深开展。

由西青区牵头搭建的促进西部农产品到东部销售的景泰“甘味”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在福建省泉州市中国粮食城正式开业。

突出产业合作,共促成果巩固。坚持把引导企业落地投资作为推动产业发展升级的“提速器”,完善优惠支持政策,促进企业投产见效。立足我方所需、对方所能,全方位深化拓展与天津和平区、西青区和中投公司的协作帮扶领域。2022年,天津市到位财政援助资金1.51亿元,实施产业发展、劳务协作等项目71个,17家企业落地投资1.13亿元。中投公司到位援助资金8400万元,实施项目20个。把在会宁县、靖远县、景泰县3个受援县共建的3个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落脚点,促进东部地区人才、技术、资金、信息、市场等优势与全市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有效联结、深度融合、互促共赢,引导12家企业入驻园区落地投资0.96亿元。打造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线上服务平台,开展形式多样促销对接活动。2022年,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金额突破5.88亿元。

聚焦重点领域,强化真帮实扶。组织开展“春风行动”“雨露计划+”等线下线上招聘活动13场次,举办劳务技能培训班21期,培训农村劳动力938名,推动脱贫劳动力由“靠苦力挣工钱”向“凭技能拿工资”转变;帮助农村劳动力在岗就业7088人,其中脱贫劳动力5860人。优化人才帮扶,持续开展党政干部、专技人才双向交流,协作双方互派党政干部36人、专业技术人才207人,促进观念互通、思路互动、技术互学、作风互鉴。

多元投入,在资金使用上凝聚合力

坚持把财政补助资金作为有效推动工作的原动力,强化投入保障、突出精准管理、常态跟踪问效、全力推动财政衔接补助资金有序、有度、有效使用。2022年,全市共落实财政衔接补助资金13.35亿元,其中县区配套资金较上年度增加270万元;整合涉农资金17.04亿元,同比增加0.23亿元。

强化项目论证筛选。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统筹考虑发展阶段、资金使用范围、财政承受能力、群众现实需求,推动脱贫县区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库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共建、共用、共管,全市储备入库项目1285个,资金总规模39.13亿元,做到了资金规模、项目安排与重点任务精准匹配。

优化资金使用结构。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任务走”的原则,按照“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方面占比达到55%以上”的要求,安排6.55亿元中央、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占中央、省级资金总额11.47亿元的57.11%。3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落实资金13.87亿元占年度帮扶资金总额15.68亿元的88.46%。

压实监督管理责任。坚持资金支出和项目管理“周调度、旬报告、月通报”制度,持续压紧压实县区和行业部门资金项目谋划监管指导主体责任,坚持关口前移,通过专题会议调度、发函督办、电话提醒、实地督导和聘请第三方评估等方式,持续加强对项目建设、资金拨付和规范安全使用的督促指导,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市财政衔接资金支出13.34亿元,支出率99.93%。

示范引领,在基层治理上勠力同心

紧盯群众期盼和制约发展短板,实处用力、久久为功,千方百计做强农业、做美农村,持续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进程,提升民生品质、推进乡村振兴。

“五治融合”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构建推进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育、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五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先后开展“大调研大培训大整治”基层治理能力提升行动、“集中推进月”活动以及破解治理难题“百日攻坚”行动,探索建立“34567”(即:明确“三项重点”、建立“四个平台”、强化“五项制度”、规范“六级办理”、盯紧“七类督办”落实)工作推进机制,通过领导包抓、部门帮带、督导考评等方式,实现“村党组织—村民小组(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组织体系应建尽建,创新推出“码上反映”民情直通平台,以信息化手段助推群众急难愁盼快办速办、能办尽办。张贴“码上反应”民情直通平台二维码30万张,全覆盖链接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办结群众诉求15854件,做到了群众诉求不回避、矛盾问题不遗漏。

“三位一体”重塑人居环境新风貌。基础提质。加强规划引领,突出文化内涵,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139个。持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成省市级示范村100个,13个省市县级示范乡镇建设和景泰县省级示范县建设有序推进。环境变靓。扎实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改建卫生户厕40250座,清理农村生活垃圾59万吨、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15万吨。乡村愈美。以沿黄沿线为重点,大力发展路衍经济,8个村入围第六批全国传统村落名录,会宁县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名单,景泰县上榜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

“两项培育”积蓄乡村发展新动能。练兵比武强本领。坚持把巩固成果、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作为练兵比武重点,持续搭建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练兵比武平台,通过宣讲、演讲、讨论和互问互答等形式,累计开展“村内练”“乡内比”“县内赛”等活动4459场次,参与人数5.88万人次。关爱服务办实事。聚焦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特困群众、监测对象等困难群体,紧盯最困难群体、最突出问题、最具体事项,在保基本、兜底线上狠下“绣花”功夫,建立农村“三留守”和特困群众逐一关爱联系制度,4465名干部同8028名农村“三留守”等特困群众,手牵手结对帮扶、面对面走访慰问,一对一帮办实事、累计走访探视7.8万人次,解决急难愁盼23812件,党的为民情怀得到充分体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进。

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白银市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苦干、勇毅前行,凝心聚力、担当奋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守好底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狠抓落实,在把握机遇中塑造发展优势,努力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乡村发展更加美好、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