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为民办实事

一位“85后”村支书的乡村振兴答卷

会宁县中川镇大墩村党支部书记魏太平

自任职以来

以始终如一的坚守

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始终秉持

“脚下沾泥土 心中有真情”的实干精神

努力将昔日闭塞的山乡

打造成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示范村

今天

让我们走近这位“85后”村支书

聆听他带领全村人

不断践行乡村振兴的奋斗故事

中川镇大墩村海拔较高

光照充沛

昼夜温差显著

发展杂粮种植具有天然优势

但长期以来

由于分散经营的传统种植方式

杂粮产量低

价格也不高

2023年

魏太平开始担任大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上任之初

他就与村“两委”班子认真研究讨论

思考如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最终决定立足本地特色

走规模化种植之路

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

“村集体+基地+农户”等产业发展新模式

建立完善的联农带农机制

推动小杂粮种植产业规模化发展

会宁县中川镇大墩村村民 苏守乾

我种了四十几亩地的杂粮,企业给我代着种,收成了之后把钱给我,确实很好。

甘肃辉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 王军昌

我们公司通过在大墩村流转土地,带动地方上的老百姓种植小杂粮,并且收大墩村的粮食比市场价高,收来经过我们加工,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如今

杂粮产业已成为大墩村群众增收的“新引擎”

全村小杂粮种植面积达3900亩

人均收入突破10000元

会宁县中川镇大墩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魏太平

我们通过政府引导,围绕“支部+合作社+企业+市场+农户”的模式,通过订单农业、保底收购方式,让农户吃下定心丸,实现企业有发展、村集体有增收、农户有收益的杂粮产业发展新路子。

在中川镇大墩村

一提起党支部书记魏太平

村民都会露出会心的笑容

作为村里的带头人

他始终把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增进民生福祉

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

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基础设施问题

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的广泛赞誉

在魏太平的带领下

大墩村既实现了村容村貌的蝶变

又完成了多项惠民实事

走出了一条生态宜居与民生改善

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会宁县中川镇大墩村村民 蒋维国

我们大墩村的环境越来越好了,百姓把自己的庄前屋后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环境好了,大家心情也更好了。

会宁县中川镇大墩村村民 彭振中

我们大墩村新窑组的自来水是在魏支书的协调下接通的,自来水接通之后再不考虑拉水的问题,随时就有水,相当方便。

大墩村地处华家岭山脉北侧

自然风光秀美

区位优势明显

村内的大墩梁红军烈士陵园

是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不仅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

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

大墩村“两委”积极探索

“红色+产业”“红色+农旅”的发展模式

通过建设红色教育基地

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扶持农家乐等举措

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的致富新路

目前

到大墩村开展红色教育和观光旅游的游客

已达10万人次

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8.26万元

会宁县中川镇大墩村乡韵人家农家乐负责人 苏继伯

我这个农家乐是2017年在政府的号召和帮助下开的,经过几年的经营,效益还是挺好的。最近连续几年村上一直帮助我,像大门、围墙、里面的锅炉、灶都是村上给我帮忙改造的。这几年过来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的人比较多,加上我们村的环境各方面都比较好,希望我的农家乐办得越来越好,欢迎大家来农家乐。

会宁县中川镇大墩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魏太平

我们充分依托大墩梁红军烈士陵园及南部风景旅游区等优势资源,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持续丰富旅游业态,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动能。2024年新建爱国主义教育体验馆,将红色教育与乡村旅游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如今踏入大墩村

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道路宽敞整洁

街道两旁绿树成荫

村民们聚在一起健身娱乐、拉家常

惬意悠然

这一切改变

都离不开村“两委”班子和全村百姓的不懈努力

会宁县中川镇大墩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魏太平

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村支书,我始终把“让村民过上好日子”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今后,我将持续带领全村党员干部以党建为引领,将每一项优惠政策落实到田间地头。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业和乡村旅游,让大墩村有产业兴旺的“里子”;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让村庄拥有民生幸福的“面子”,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把我们大墩村发展成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记者感言】“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走进田间地头全是办法。”这句朴实的话语,是魏太平躬身践行的工作信条。他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在乡村治理、产业发展、文明乡风培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相信在魏太平的带领下,大墩村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乡村振兴之路也将越走越宽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