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为民办实事

扎根黄土地 培育“致富果” ——记景泰县常丰村党支部副书记张金环

在景泰县草窝滩镇常丰村的黄土地上,有一抹耀眼的“党员红” 格外醒目,她用十年光阴将不起眼的西红柿培育成乡亲们的“致富果”,让“产业红”在黄土坡上绽放,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担当。

她叫张金环,是景泰县草窝滩镇常丰村党支部副书记。2004年,张金环从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毕业,历经多年漂泊后,内心深处的党员使命感愈发强烈。“个人的富裕不是真正的富裕,我想有所作为,让家乡的父老乡亲们都富起来。” 正是这份信念,让她毅然回到了生养她的黄土地。

“当时我就想,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该带头闯一闯!”面对乡亲们不敢尝试种植的西红柿,张金环主动扛起了重担。村民戴兆芳至今记得,那段日子里,张金环白天坚守在田埂间观察作物生长,夜晚挑灯钻研种植技术,短短三个月人便瘦了一圈。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硬是在常丰村的土地上种出了“金果子”。

在张金环的带领下,党员攻关小组积极行动,引进10项新技术,成功打造出全县首个绿色认证的西红柿品牌。“我们党员就得带头创新。”张金环指着田间的智能系统介绍,该系统能实现节水40%、产量提高30%,还能提升果实品质,为西红柿产业注入了科技动力。

产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为破解滞销难题,张金环创新推出“党建联建助农”模式。她带领合作社与高校共建实验室,和上海蔬菜集团达成合作,还培育出一支党员主播团队,多管齐下,让常丰村的西红柿卖出了好价钱。据统计,合作社产值已达300万元,带动30户农户年均增收4万元,15户脱贫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是张金环常挂在嘴边的话。她在合作社实施“双培工程”,牵头组建“乡村振兴导师团”,编写《露地西红柿标准化生产手册》,举办“新农人夜校”46期,培养出160名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知道技术是最根本的保障,得把技术传给更多人,让乡村振兴的火种永远不灭。”张金环的话语朴实而坚定。

从最初的三亩薄田,到如今的千吨基地;从一名普通农妇,到省级劳模,张金环用十年坚守,书写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她就像一株深深扎根黄土的西红柿苗,把对党的忠诚化作了累累硕果,让“党员红”与“产业红”在黄土地上交相辉映。

“我要带领乡亲们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新赛道上全力冲刺。”张金环的话语掷地有声,她的声音里裹着黄土的厚重,带着庄稼拔节生长的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