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险搬迁
从“土坯房”到“安心房”的跨越
时下,走进会宁县新庄镇泉坪村安置点,白墙灰瓦的新居整齐排列,硬化道路直通家门。村民常登勇告诉记者:“政府补贴10万元,自己只掏了12万元就住上了新房。”
其实,像这样的变化遍布会宁各乡镇。党家岘乡庙儿岔村有26户村民也住上了新房子,而且户均也享受到了财政补助。中川镇高庙村山区群众张林强也搬入镇区新居,他告诉记者:“出门就是街道,水电路样样方便。”
搬迁不仅是换房子,更是换生活。近年来,会宁县坚持“安置点选址与城镇规划、产业布局、公共服务三同步”原则,配套建设道路、污水处理、绿化等基础设施,确保群众搬得顺心、住得舒心。
产业配套
从“稳得住”到“能致富”的升级
搬迁是手段,致富才是目的。会宁县创新“搬迁+产业”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新庄镇依托瑞源康合作社流转土地800亩发展玉米种植,吸纳周边近百名搬迁户务工,人均年增收8000元;党家岘乡推行“牧草种植+肉牛养殖”循环链,全乡肉牛存栏量达7244头,搬迁户通过托管代养,户均分红3000元;杨崖集镇引入中药材企业流转土地9300亩,采取“阶梯式”租金模式:前5年每亩200元,10年后增至500元,保障群众长期收益,同时还建设就业帮扶车间、技能培训中心,确保每户至少1人掌握实用技术。目前搬迁群众就业率达92%。
民生提质
从“基础保障”到“品质生活”的蝶变
搬迁群众的需求延伸到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会宁县以“绣花功夫”补齐短板。教育方面,中川镇中学新建智慧教室、实验室,升学率逐年提升;医疗方面,党家岘乡卫生院新建3700平方米业务楼,配备数字化设备,辐射1.8万群众;乡风浸润,大沟镇庄湾村开展“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文明新风蔚然成风。“现在看病有医保、孩子上学有校车、闲了还能跳广场舞,日子越过越有奔头。”红土坡村村民冯建仁说。
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是一场从“生存”到“生活”的跨越。会宁县用精准的政策、务实的举措和产业的支撑,让搬迁群众不仅挪了穷窝,更拔了穷根。当新居成为幸福的起点,当产业成为致富的支柱,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正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张萍 刘文姬)
来源:学习强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