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从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传来喜讯:聚银公司光化特种新材料创新中心通过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验收。这标志着银光集团又新添一个省级创新中心,为企业深入推进协同创新,释放产学研融合活力,做大、做优、做强光化产业链夯实科技支撑。
这是银光公司创新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银光集团借助白银市经济转型战略,调结构、强创新、促改革,抢占发展机遇,持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在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兵器银光的进程中跑出“加速度”,行业领先的综合竞争优势突出,企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力推精益管理 发动创新引擎
作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银光集团建成了多条中试研发平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进行新型含能材料产品研究,现拥有有效专利169项,其中发明专利103项、实用新型专利66项。
银光集团为了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努力打造“不唯学历、不唯资历、只唯能力”的用人机制,调动各级技术人员主动参与竞争,亮本领,显手艺,激发员工创造力,使企业的技术革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较大幅度提升。
对接先进技术 引智借脑发展
银光集团的发展离不开银光科技团队。企业始终坚持“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理念,积极实施“引智借脑”工程,打造科研战略联盟,加强院企、校企合作力度,充分发挥联合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作用,努力使其成为助推创新创效的“孵化器”。
企业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形成了关联度紧密的研发集群和高能钝感单质含能产品合成工艺、混合含能产品配方、分析测试先进方法、工程工艺优化等创新团队,集纳100余名外部教授专家与企业合作,并为每名技术负责人配备10人以上的技术骨干,建设一批重大科技预研项目,不仅推动了我国含能材料研究进程,还为企业长足发展了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企业与大专院校建立联合实验室,分别开展不同内容的研究项目,结合企业的工程化优势,拓展了含能产品研究领域和层次。利用科研院所的智力优势和前沿信息资源,开展合作研发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建立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利用率高的“三高”科研发展模式。不仅如此,银光集团还加快创新合作机制,吸引相关企业在周边建设原材料生产线,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延伸。
厚植产业优势 发展循环经济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银光集团从国外引进技术建设了一条TDI(甲苯二异氰酸酯)生产线,填补了国内TDI产业的空白,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被甘肃省列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示范单位。企业与时俱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是我国生产品种最多、产能最大的含能材料生产、科研企业。
释放改革红利 共享改革成果
银光集团精准推进各项改革,加大对不适应现岗位领导人员的组织调整力度,对中层管理人员实施年度绩效评价管理,按照经营业绩考核、民主测评、干部互评、领导考核、组织考核五个部分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综合考评,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调整、任免、薪酬兑现的重要依据,并按照不低于中层管理人员职数的3%进行动态调整。同时设置明确的管理红线,对违反红线规定的中层管理人员进行严格问责。
对骨干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考核结果按照人员总数的10%进行动态调整。实行绩效分类分级考核,年度考核结果与待遇挂钩,真正实现优秀者晋升、末位者淘汰,有力推动了各类人才比实绩、赛作为。
伴随着企业经营业绩的大幅改善,银光集团员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银光集团多渠道建立员工成长平台和通道,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共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