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四抓四促进” 推动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

近年来,白银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安排部署,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抓安排部署,促进工作责任压紧靠实

始终坚持高位推动与系统谋划相结合,着力构建“党委统揽、政府主抓、部门协同”的责任传导体系,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筑牢组织保障和制度根基。一是齐抓共管汇聚合力。严格执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市县乡三级书记抓落实”责任制,市级领导联县包乡抓村,常态化深入基层调研督导;市级行业部门认真履职尽责,全链条压实责任、全过程跟进落实、全周期查漏补缺,全市上下构建了纵横联动推进、合力抓好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强化调度督促落实。坚持“主要领导季调度、分管领导月调度、重点工作周调度、复杂工作日调度”工作模式,紧盯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以及成效巩固,确保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紧盯国家和省上考核评估、暗访调研、审计督查等反馈的问题,坚持高于国家标准、严于省上要求,推动各类问题全部实现动态清零。三是精准防范守牢底线。探索建立“五覆盖一督查”防返贫监测和精准帮扶长效工作机制,创新开展“七个一”行动,监测帮扶集中排查、专项排查、常态排查无缝衔接。高效运转“一键申报”机制,推动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干部速回应。2021年以来,新识别监测对象2028户9434人,累计纳入监测对象5470户23923人;监测对象户均落实帮扶措施4.5项,累计消除风险4581户20042人,风险消除率83.8%。

二、抓帮扶质效,促进成果持续巩固

始终坚持将提升帮扶质量效益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核心任务,聚焦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六大民生领域,推动帮扶措施从“普惠覆盖”向“精准滴灌”升级。一是教育帮扶成果持续巩固提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一人失(辍)学,困难家庭学生应助尽助,累计实施各类教育帮扶项目1210个,落实资助资金18.8亿元,教育帮扶成效不断提高。二是健康帮扶成果持续巩固提升。全市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和帮扶措施落实率均达到100%。累计资助低收入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94.79万人次、资助金额2.94亿元,全市低收入人口实现动态参保和资助全覆盖。三是农村住房保障持续巩固提升。过渡期以来,每年对6类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进行全覆盖动态监测,累计落实国家、省级补助资金1.05亿元元,实施抗震农房改造5520户,平川区4.9级176户地震受灾危房安全隐患全部完成整治。四是农村饮水保障持续巩固提升。自2022年开始,连续3年将农村供水工程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累计落实资金5.59亿元,实施农村供水项目61处,建成集中供水工程87处,改造铺设各类供水管网4390公里,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98%、91%。五是农村兜底保障持续巩固提升。将农村低保标准由2021年4788元/人/年提高到2024年5580元/人/年,目前全市共保障农村低保对象28581户77655人,4727名重病患者和重度残疾人纳入“单人户”施保范围,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1.12亿元,为27.44万人次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补贴资金4.44亿元。六是易地搬迁成果持续巩固提升。全市建档立卡搬迁户有劳动能力家庭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达到了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户家庭至少1人就业的目标要求。累计建立基层自治组织14个,党群服务中心85个,基层党组织86个,物业管理服务中心13个,安置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三、抓动能培育,促进发展夯实基础

始终坚持将动能培育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驱动力,在产业提质,资产盘活,项目带动等方面打出组合拳,推动发展动能由政策输血向自我造血转变,由短期突破向长效支撑演进。一是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加快构建“4+4+N”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开展“双百工程”建办,推动牛、羊、瓜菜、枸杞、文冠果等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扩规增效、提档升级,粮食单产有效提升。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507家、6999家、6170家。累计落实各级财政衔接资金63.01亿元,发放脱贫人口小额贷款4.1万户17.93亿元,发放富农产业贷8524户9.23亿元。二是帮扶资产有效监管。成立工作专班全面清查帮扶项目资产,建立资产台账、健全管理制度、强化日常监管,推动帮扶项目资产持续发挥效益。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3.4亿元,形成资产25.13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4.84亿元、占比19.24%,公益性资产19.16亿元、占比76.25%,到户类资产1.13亿元、占比4.34%。三是重点项目有序推进。累计落实中央财政资金19.79亿元,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67.41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673.11万亩的39.73%。景泰县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和省级盐碱地综合治理利用试点县,共落实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3.1亿元,探索推广“以水定地、治地先行,科技支撑、地种互促,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治理模式,分区分类推进盐碱地综合治理利用。四是就业形势稳中向好。深入挖掘“就业输转、技能培训、公岗兜底、载体提质”等政策措施潜能,累计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377场次,提供就业岗位29.68万个,组织培训1.95万人次,开发各类乡村公益性岗位8813个,97家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吸纳就业3414人。五是驻村力量保持稳定。充分发挥各级帮扶单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作用,累计调整轮换驻村人员1283人,向293个脱贫村和12个易地搬迁安置点选派923人进行帮扶,落实帮扶资金3372.36万元,开展宣传活动8524场次,化解矛盾纠纷13585件,解决群众急事难事18859件。

四、抓和谐共进,促进乡村活力有效激发

始终坚持以协同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治理升级三大路径,全面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逐步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一是“齐心协力”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成功筹办白银市东西部协作天津招商引资推介活动,承办2023年度“津陇共振兴”活动。累计落实东西部协作帮扶财政援助资金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资金12.0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27个,引导59家企业落地投资17.54亿元,帮助销售农产品23.28亿元。中投公司在会宁县实施的“防返贫综合险”项目,被国家选树为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典型案例。天津市和平区帮建的乡村振兴示范村—靖远县富坪村被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报道推介。二是“三位一体”重塑和美乡村新风貌。认真学习借鉴“千万工程”先进经验,围绕全市“一带两区三线”重点区域,紧盯“11333”乡村建设行动目标,按照“35610”的工作思路,扎实开展和美乡村建设。累计编制村庄规划407个,实施项目1031个、落实资金33.12亿元,打造省市县级乡村建设示范乡镇30个、示范村306个。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和村庄清洁绿化美化行动,累计建改农村卫生户厕16.4万座,废旧农膜回收率、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5.59%、87.01%、89.51%以上。会宁县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名单,景泰县上榜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三是“五治融合”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扎实推进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育、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五治融合”,全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深入实施“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帮助解决问题11108件、帮办实事14235件、资助资金617.27万元。累计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933个,村级文化服务站点267个,开展文艺活动1.5万余场次。创新推广“码上反映·马上办理”民情直通平台,累计受理群众有效诉求31086件,办结30644件、办结率98.58%,为全省畅通诉求表达、推动主动创稳工作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白银范本”。白银区顾家善村、景泰县龙湾村、会宁县线川村和红堡子村,平川区毛卜拉村和神木头村等6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