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旱塬向现代农业进军的时代变迁里,甘肃会宁,这个以“红色会师”彪炳史册的地方,正以“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金色产业的崛起,重塑着县域发展的新版图。 25.8万头肉牛健硕成群,245.86万只肉羊如云涌动,359.84万家禽啼鸣声声;13.69万亩小杂粮梯田叠翠,“中国亚麻籽之乡”的蓝紫花海在旱塬上泼洒生命浓彩。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畜牧双雄引领发展高地
在“南牛北羊”的战略布局下,会宁肉牛产业打造了11个重点乡镇和98个重点行政村,肉羊产业形成9个重点乡镇和81个重点行政村,规模化养殖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全县建成2个年饲养量2万头以上的肉牛规模养殖乡镇、7个年饲养量10万只以上的肉羊规模养殖乡镇;打造39个标准化牛羊养殖合作社,规模化养殖超六成;建成年屠宰加工肉牛2万头的屠宰场1家、年屠宰100万只肉羊的屠宰加工中心1处、年交易量100万只肉羊交易市场1处。
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上,会宁县建成省级种牛场2家、种羊场5家;每年完成西杂牛、安杂牛冻配改良提纯复壮3.3万头以上,同时,积极探索推广肉羊常温人工授精,53个人工授精站点为产业注入“优生基因”。全县牛羊良种化率分别达到 91.2%、90.6%。良种化率达91%以上。
全力打造“特色、有机、高端、精品”农产品矩阵:“会宁牛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熠熠生辉;“吊岔堡子”安格斯牛肉、“弘利牧业”牛肉等品牌形成高品质牛肉产品体系。
高原夏菜变身财富引擎
盛夏七月,中川镇南峪川蔬菜产业园内,23亩头茬露天芹菜成熟上市。“露天地每亩平均产出1.2——1.3万斤,产量不错,而且产出多少就能售出多少,从来不发愁销售。”振兴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贾金龙言语间充满信心。
在汉家岔镇赵家岔村,500亩螺丝椒挂满900座大棚,青翠欲滴。家庭农场主张开亮一边忙活着对接客商整理装箱,一边算着经济账:“一个棚产量3000斤,企业每斤1.1元保底收购,收益比种玉米翻了几番!”
高原夏菜的财富效应正在扩散。2025年,全县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2.75万亩,建成15个脱贫蔬菜产业园,覆盖全县7个乡镇,成为富民增收的新引擎。
瓜果双翼架起燎“塬”之势
郭城驿镇驮营村万亩瓜田里,圆润饱满的“金花1号”西瓜掩映在藤蔓间,宛如颗颗“绿宝石”。瓜农亢兆余干劲十足:“‘金花1号’的好苗子搭配滴灌带浇水,从外形到口感都是最好的,不愁没人要!”今年,该村742户农户种植西瓜,面积达到7000多亩,预计总产量近2.5万吨,总产值3200万元,户均收入可观。产业活力惠及周边,仅驮营村就有300余名装瓜队员。“装瓜季一天能挣个500多元钱,干啥的都有了!”队员王守伟笑着说道。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头寨子镇依托本地资源深耕苹果产业,甘富果业带领农户共发展,在果种挑选、果树培育和管理、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下功夫,将苹果产业打造为该镇富民产业。从苗木到深加工,头寨子镇苹果产业链年产值已达1.32亿元。
“薯”光产业筑牢旱作根基
八里湾镇十石湾商品薯生产与原种繁育基地里,甘肃省农科院专家正在为薯农们详细讲解:“膜上覆土要抓紧,防止烧苗导致缺苗断垄。种薯繁育要特别强化蚜虫和早疫病预防。”科技特派团的下沉指导已是常态。
与此同时,绿色技术也在田间落地生根。2024年以来,会宁县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积极推广绿色种养循环,实施马铃薯固体粪肥还田技术,采用“秋施腐熟粪肥+春配复合肥”模式,既减少了化肥用量,又提升了作物抗旱能力。
电商拓宽销路。高原夏菜合作社负责人任笃之介绍:“有机认证让我们的土豆单价实现翻倍。”目前,合作社的有机马铃薯通过电商平台打入北京等地的高端市场。
项目加速推动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2025年,会宁县启动马铃薯单产提升示范项目,向示范区农户直接发放优质脱毒种薯实物补助。政策与科技力量的注入,为马铃薯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目前,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7.6万亩以上,共建设水川区早熟菜用型和专用型、中北部旱山区淀粉型和兼用型、东南部旱山区晚熟菜用型和兼用型“三大特色”鲜明的绿色标准化马铃薯种植基地62个,产量135万吨以上,逐步形成了种薯繁育、规模种植、精深加工、品牌销售的全产业链。
药材飘香引领绿色发展
晨曦微露,杨崖集镇王家湾村的中药材基地已是机声隆隆。农户高杰驾驶播种机在田间穿梭:“十年前人工日种1亩地,如今机械日种20亩,政府还补贴种苗,成本省了很多!”在这片曾被沟壑分割的黄土坡上,2000余户农民通过2万亩中药材铺就致富路,户均年增收2万元。曾经的撂荒地,已化作错落有致的“绿色阶梯”。
三十公里外的罐子峡村,“连翘+蒲公英”套种模式正演绎“一地生双金”。“连翘前三年生长慢,地面空间闲置可惜。”甘肃省草本优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员介绍。企业培育的“会宁3号”“会宁4号”抗逆高产连翘新品种,为产业注入新活力。
粮机双擎振兴陇中旱塬
在会师镇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的万亩基地里,6台大型农机齐轰鸣,银色地膜如波浪般铺展。“机械化让效率比人工时代提升20倍!”合作社负责人李财库感慨。今年合作社种植小杂粮7000亩,计划依托新建成的小杂粮加工厂实现精深加工,农产品附加值将跃升300%。
这场“效率革命”已席卷全县。今年以来,会宁县已投入农机超7万台(套),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65.55%。智能农机成为新质生产力代表。文兵农机合作社的北斗导航铺膜机实现无人驾驶作业,节省人力30%以上。依托农业大数据平台实施无人机植保,化肥农药用量预计减少15%,有效推动会宁县农业绿色转型。
品牌战略同样耀眼。祥泽小杂粮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展厅内,“甜聚源”品牌的杂粮礼盒琳琅满目。“从自家一亩三分地到2万亩订单基地,我们拿下了8个绿色认证、6个国家地标产品!”负责人王华自豪地举起一盒苦荞茶。其智能化生产线日加工可达上万斤,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成功打入北上广市场,实现从“糊口粮”到“致富金”的华丽转身。
良种提升加速产业革新
良种是农业的“芯片”。2025年会宁县储备调运各类农作物良种10.04万吨。在宝新种业仓库,玉米、小麦等12万斤种子分类码放,覆盖不同海拔种植区域。
科技赋能种业推广。5月底,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团队走进党家岘乡等地,为120余名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同步发放各类蔬菜种子800袋,棉花种子40公斤。“培训+良种+跟踪服务”的模式,将惠及更多农户。
在党家岘乡,胡麻育种专家党占海轻抚着饱满的蒴果:“陇亚14号、15号抗旱性强,最适合会宁旱塬,我们要以这些品种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示范园区,引领老百姓种优质的好品种。”目前,会宁县已经建立胡麻原种基地50亩,建立良种繁育基地1000亩,引领种植户及合作社新品种种植1500亩,同时带动建立优质原料基地10000亩,年产优质原料100万公斤以上。依托良种革新和科技赋能,“会宁胡麻油”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和甘肃省“甘味”区域品牌双认证。独特香气背后,是品质的飞跃。
当农耕文明邂逅工业思维,当革命热土播撒创新火种——会宁,这座承载历史的古城,正以八大特色产业为弦,在乡村振兴的阔步征程上,奋力奏响“生态美、百姓富”的时代最强音!
(会宁融媒记者 曾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