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黄河安澜,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近年来,甘肃省文化和旅游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特别是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精神,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现将部分市州文旅部门、省文物局和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处室的主要做法、典型经验等以专栏文章的形式予以刊发,示范带动全省文旅系统再接再厉,扛好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责任使命。
甘肃境内黄河干流913公里,干、支流覆盖9个市州,辐射河西内陆河流域,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全省文化旅游系统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原则,守护华夏“祖业”,传承黄河文脉。
庆阳市南佐遗址的“宫殿区”
加强黄河文物保护
组织开展全省黄河流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摸清了全省黄河文化遗产资源数量、类型、分布情况和保存状况,新发现古遗址古墓葬33处。
加强考古和历史研究,夏河县白石崖洞遗址入选2019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群、敦煌旱峡玉矿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庆阳南佐遗址、张家川圪垯川遗址等考古发掘项目被列入“考古中国”项目。
加大黄河文化资金项目争取和实施力度,“十四五”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亿元、支持7个项目建设,已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8000万元、支持4个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安排省预算内基建资金3500万元支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项目。甘肃石窟监测预警平台、全省文物安全监管平台一期建设、凉州会盟纪念地建设、白银市索桥堡黄河文化遗址公园、甘加八角城城址等项目进展顺利。积极推进黄河流域史前文化遗址公园建设,已完成林家遗址、齐家坪遗址、马家窑遗址、半山遗址、寺洼遗址史前遗址公园设计方案审批。实施大地湾遗址、五泉山建筑群等一批重点黄河文化遗产本体修缮、环境整治、灾害防治等项目。
严守黄河文化遗产安全底线,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措施,加强黄河文化遗产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安全防控体系,黄河流域文物保存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格萨(斯)尔演出剧照
传承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
完善非遗保护法治体系,修订了《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甘肃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编制《甘肃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甘肃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
评审通过8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8家省级非遗工坊建议名单。
有序推进非遗保护、记录和传承,目前全省有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格萨(斯)尔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有83项国家级、493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已认定68名国家级、617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形成较为完备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
红色题材皮影戏《陇原第一枪》
推进黄河文化遗产展示
甘肃简牍博物馆即将建成布展,甘肃省博物馆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实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夏花儿历史博览传承中心、定西市临洮县马家窑文化研究展示中心及传统村落改造提升项目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索桥堡、永泰城址、伏羲庙、鲁土司衙门等重要黄河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
由甘肃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9家沿黄九省(区)博物馆共同发起成立了“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推出一批与黄河文化有关的精品展览、主题社教、社会服务、学术讲座等活动。“木本水源——黄河流域史前文明展”作为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主会场活动的重要内容,向社会免费开放,受到广泛好评。大力推进非遗文化进景区,如崆峒山大景区在崆峒古镇打造了“平凉非遗文创体验一条街”。
建成甘肃非遗大数据平台,对甘肃非遗资源统一上传、存储、管理、展示。先后举办2场“如意甘肃·多彩非遗”全省非遗展演,全省25个非遗代表性项目近100名传承人登台展示非遗之美。创制非遗节目《羲里遗风——天水非遗项目影像志》、微视频《甘肃古琴》、电视纪录片《陇原芬芳》《丝路拾遗》、红色唐卡《红军长征过甘南》、红色题材皮影戏《陇原第一枪》等优秀作品。《甘肃非遗》宣传片于2022年春节上线。
榜罗镇会议纪念馆
保护利用黄河流域革命文物
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统筹规划、连片保护、整体展示、有效利用的新态势初步形成。
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编制《陕甘片区、陕甘宁片区(庆阳市)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实施44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
积极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实施会宁红军会师旧址会师楼、榜罗镇会议旧址展示利用、山城堡战役旧址展示利用工程等长征重要节点保护展示工程。
甘肃省博物馆的“旗帜飘扬——长征在陇原”展览和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入选国家文物局评选的服务党史学习教育精品案例;南梁革命纪念馆、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和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入选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名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