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最美读书人”作品推送 —— 汪艳《一抹书香,一生阳光》

我是一名朗诵爱好者,坦白地说是朗诵让我爱上阅读。



少年时期,每当老师递来一篇稿件,要我代表学校去参赛时,内心的虚荣大过了对稿件本身的喜爱,总想着又可以出风头,可以露脸儿了。可是在背稿过程中却会不经意被那些优美的、充满感情的文字所打动,经常是边读边哭,旁若无人。印象深刻的是《雷锋叔叔,我想你》《十里长街送总理》等。经常性的演出比赛为我的语言功底打下了基础,也让我对文字产生了兴趣。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把《读者》《意林》上的好文章读出声来,在反复品读中加深了对文字的理解分析,那些或清新或隽永的意境更是为生活增添了几许芬芳 。



后来,我不再满足于阅读这些短小文章,便开始借阅购买大部头的书籍。《穆斯林的葬礼》是我读过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那年我16岁,自此我的读书观初步形成,我知道该读怎样的书,要读怎样的书。《瓦尔登湖》《平凡的世界》《活着》,以及高尔基、迟子建、王海鸰的作品我都喜欢,池莉的作品更是悉数读完。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作家这个特殊的群体以极敏感细腻的视角、悲天悯人的情怀,对普通人的生活进行观察思考,并始终关注着人的命运。因此,我朗读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时也特别注意将我的所思所想、人生感悟投射到人物中、故事中。在2024年白银市新年诗会上,我选择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乔家大院》中江雪瑛和乔致庸分手前的一段对话。作为一个读者,一个朗诵者,我特别能够体会雪瑛内心的无助、绝望和愤怒,也很同情致庸作为家族企业的继承人与改革者不得不放弃个人幸福成就家族命运的现实。这是一篇爱情挽歌,更是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的缩写。经过反复揣摩,作品最终取得了较好的舞台效果。我认为,要演绎好一篇作品,除了大量阅读,还要深入思考,旁征博引,举一反三,这就是读书之于生活的补给和内心的滋养,而艺术正是来源于生活。



在读书时,我喜欢做笔记,为了方便就在文字下方圈点勾画,在留白处写下所思所想,这个习惯保留至今。每每翻看那些笔记,仿佛又看到了当时的那个自己,那份心无旁骛。其实在某一个瞬间,我也会生出一个大胆的念头——当一名作家!尽管这有点痴心妄想,我想,这大概是出于对文字的一种喜爱吧。

成年人的世界是尴尬的,总是没有自己的时间,我清晰地记得在一个阳光很好的午后,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我便静静地躺在散发着清香的床上,一口气读完了张小娴的一本书,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偷了一块糖果的少女,内心充满了甜蜜。

在培养孩子阅读方面,我更是不遗余力。从亲子阅读到独立阅读,从每天至少半小时自主阅读到周末泡图书馆,我深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就是给他们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很多次,很多时候,我很感谢我的职业。作为一名教师,每天的工作就是学习知识,再跟学生分享知识,这份踏实的、近乎与世无争的工作,让我有时间静下心来阅读,我也常和学生们分享我的读书心得。与书为伴的日子让人平和、温暖且充满力量。

如果说职业是一种选择,读书亦是一种选择,选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远离纷扰、宁静自由的生活。

朋友们,读书吧!当你翻开一本书,你将从书中找到你自己,并开启又一段精彩的旅程!


作者简介:

汪艳,女,汉族,白银市第二中学音乐教师。民盟盟员,白银区第六届、第十届政协委员。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甘肃省朗诵协会会员,白银市朗诵艺术学会副主席,白银市知名节目主持人。执教的高中音乐课《音乐与影视艺术》入选2022年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朗诵《青春中国》荣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教师组一等奖;辅导学生荣获教育部关工委第十九届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老师您好 我的好老师”演讲比赛一等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