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岁渐老,加之年轻时积劳成疾,现在身体状况不佳,不能从事田间地头的苦力劳作,读书看报成了我生活的主流。我自幼家境贫寒,父亲于上世纪40年代因逃避国民党征兵、交税,携全家老少迁居会宁县杨崖集乡北坪村。49年新中国成立,50年我来到这个世界,我在家里排行老四,前面还有三个姐姐,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家人常年缺吃少穿,别提什么美好童年了。因此,我从小养成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良好习惯。我的父亲没有走进校门一步,没读过一天书,一生以苦力为生,他深深地感受到了没知识、没文化的辛酸,因此,他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不管生活多么困难,无论自己受多大委屈,他都省吃俭用,一心供子女读书。60年代中期,我在当地一所普通中学毕业,在生产队干了两年农活,69年参军,服役于四川军区铁道兵营,投身于新中国轰轰烈烈的铁路建设之中,76年部队退役,回到家乡从事农业生产。这期间,我自始至终抓住时机努力学习,自修了农村机械修理、农作物种、养殖技术,我经常要求别人要有真才实学,无论从事任何工作要有耐心,认真钻研,这样才能把事情干好。这正应验了父亲的座右铭“打铁还需自身硬”。
我的家庭成员都很注重学习,除了坚持学习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还坚持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科学、信息技术,每天都坚持看报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时事新闻,科技创新成就,从中吸取新的理念,新的知识。我的家庭藏书3000余册,这些书籍多为文学类,如中外名家的文学名著、历史类、文化教育类、农业技术类和其他社会科学类。由于我勤于书耕,工作踏实肯干,在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和科技致富中起到了积极带头作用。我对家庭的每个成员要求很严格,强调每个人应先懂得做人,然后才能把事情办好。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纯洁的思想,顽强的毅力,务实的精神,没有办不成的事情,我常常要求自己的子孙们要与人为善,热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将来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我的两个孙子自幼接受读书的熏陶,他们都酷爱读书,深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现在两个孙子都考上了重点大学。我要求邻居的孩子以他们为榜样,要刻苦学习,为自己找一条明路,让父母自豪。十里八乡大家都尊称我为 “张老”。邻居们只要有事情,无论大小都主动上门向我请教,只要我能办的,都会积极热情的帮助,如果有些事情办不成,我会积极联系相关人员协助配合解决,得到乡邻们的一致好评。
农闲之余,大多数家庭靠看电视、打牌、饮酒、逛闲打发时间,而我的家庭一有空闲,就开始读书学习,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被当地传为佳话,成为家庭学习的典范。我经常和老婆及部分家庭成员到村上的农家书屋读书,那里收藏的图书相对较多,有许多是关于农村种植、养殖、维修、脱贫致富等方面的书籍,我把学到的知识经常分享给乡亲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帮助农民寻找致富的门道,乡亲们亲切的称我为“科技带头人”。乡村的孩子把农家书屋当作生活的“伊甸园”,长期在那里读书、写作业、玩耍,这些孩子中大多是留守儿童,缺乏关爱和教育,甚至部分孩子性格孤僻,不爱说话,只顾贪玩,爷爷、奶奶无法管教,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抓住孩子们的心理弱点,经常帮孩子们做心理疏导、思想教育和课程辅导,在那里孩子们缺失的亲情得以弥补,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孩子们亲切的称我为“张家爷爷”,乡亲们都很感激我,也很敬佩我。
我对生活充满着乐观与自信,我常告诉身边的邻里好友:“ 人活着就要有理想,要有目标,要不畏艰险努力奋斗,要体现个人社会价值”。古人说得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以一个过来人的亲身经历教导他们,要抓住美好的青春年华,努力学习,认真工作,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要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作者简介
张维军,男,汉族,中共党员,初中文化,现为会宁县杨崖集镇北坪村村民, 1969年参军,之后回到家乡从事农业生产,在生产队当过队长,在村大队任过主任。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什么书都爱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