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冬日温暖的阳光,近日,会宁县第一幼儿园开展以“非遗润童心 文化共传承”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给孩子们搭建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平台,从小引导孩子认知、热爱、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
活动中,小朋友们在老师带领下,亲手制作了各种各样蕴含非遗技艺的作品。在亲手绘制、相互分享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非遗文化,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培养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会宁县第一幼儿园大三班老师牛嘉仪告诉记者,“剪纸艺术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在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专注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了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也让民间艺术在孩子们之中得以传承。”
会宁县第一幼儿园大七班小朋友李昊泽告诉记者,“幼儿园里我们的班本课程就是刻脸谱、剪纸,所以我慢慢地爱上了剪纸,又爱上了刻纸,用刻刀和垫板来刻各种东西,我今天刻的是脸谱,因为脸谱是我们的国粹,所以我要把它一直刻下去,传承下去。”
油纸伞是中国的传统工艺品之一,走进大四班,小朋友们一笔一划勾勒出自己的画作颜料浸染在油纸伞上,绘出一幅幅独具创意的作品。
会宁县第一幼儿园大四班小朋友王婷蕾告诉记者,“非遗油纸伞,是千年传承的古老艺术,欢迎来到‘古韵油纸 江南小巷’。”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部读不完的书,写满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和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幼儿园是非遗文化传承的一片沃土,而老师便带着孩子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用行动传播美,传承传统文化。
会宁县第一幼儿园大三班小朋友张俱萱告诉记者,“我们在吹塑板上用彩笔画上喜欢的图案,然后用画画笔刻上深深的凹槽,凹槽刻完,拿一个刷子刷颜料,刷完颜料印在白纸上,版画就完成了。”
会宁县第一幼儿园中六班小朋友周禹琪告诉记者,”皮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艺术,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内化于心,外化为行。会宁县第一幼儿园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课程融合实践并通过班本课程专题活动,让儿童充分浸润传统艺术。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领略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享受到了一场视觉的盛宴,加深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增强了文化自信,在每个孩子的童年记忆里留下一抹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
会宁县第一幼儿园教研主任孙燕告诉记者,”我们园举办的‘非遗润童心 文化共传承’美育活动,用孩子的眼光去感受非遗,感受中国气质的童话世界,也寓意着我们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渗透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让他们在绘画和手工制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