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信心 看发展】
“小土豆”撑起乡村振兴“大产业”
——会宁县大力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侧记
近年来,会宁县坚持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基础性产业来抓,着力构建马铃薯“种薯扩繁、质量监管、科研服务、贮藏销售、品牌宣传、精深加工”产业发展体系,全力推动马铃薯实现集群化全产业链发展。
孕育好种子 助农增收“底气足”
多产粮、产好粮,种子是关键。会宁县充分发挥农业地域优势,努力提高马铃薯脱毒种薯的质量水平,推动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让“小土豆”撑起乡村振兴“大产业”。
走进会宁六合薯业开发有限公司实验室,可以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查看马铃薯组培苗长势,组培室主任李晓燕告诉记者,从基础苗脱毒到试种,每个好品种的研究周期都要3至5年,等到试种性状稳定后就能开展大面积的扩繁种植,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近年来,会宁县积极与省农科院合作,从品种升级入手,积极采用脱毒马铃薯苗培育技术,推动马铃薯产业转思路、调结构、创优势,实现马铃薯产业绿色、优质、高产发展。
会宁县种子管理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产业发展的基础是选好育好产品品种,没有好的品种,就难以支撑产业发展。通过多年技术研发,会宁县育种水平不断提高,使全县马铃薯种植实现了脱毒种薯全覆盖,进一步夯实了百万亩马铃薯产业发展基础。
截至目前,全县共有种薯繁育企业4家,繁育原原种8000万粒,通过种薯扩繁,预计生产原种2.4万吨,生产一级种约8万吨,能够满足100万亩以上马铃薯种植用种需求,真正让马铃薯从“救命粮”变身“小康薯”,土豆变金豆。
种下新希望 产业发展“有钱景”
特色产业结硕果,田间地头采收忙。
每年国庆节前后,会宁县的马铃薯便进入了集中收获期。在河畔镇李家塬村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记者看到翻耕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大小均匀的马铃薯翻滚而出,工人们正忙着分拣、装袋、搬运、装车……现场一派丰收的景象。
“相对来说去年的马铃薯长势较好,我们也通过种植马铃薯尝到了甜头,日子也越过也好。”甲辰龙年元宵节刚过,当再次看到河畔镇两迎水村民张锦荣时,他信心满满地说道。今年我们把土地流转出去了,这里离家近,比较方便,同时还能照顾上孩子和家人,收入也不错。
产业兴,则农民富。
据了解,2023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00.2万亩,增产幅度达48%,亩均增收360元,总产量达到230万吨以上,总产值超过20亿元。黄土地里的“土蛋蛋”脱胎换骨,变成了帮助群众致富增收的“金豆豆”。
位居会宁工业集中区的会宁县马铃薯加工产业园及种植基地建设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甘肃薯乐佳食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应发说:“甘肃薯乐佳食品有限公司年生产5万吨速冻马铃薯薯条生产线和5万亩专用马铃薯种植基地建设项目,是东西部协作会宁县引进天津薯味佳食品投资建设的项目。项目投产后,年消耗专用马铃薯10万吨,实现产值约4亿元,上缴税收1500万元,稳定就业人数200人以上,并致力于打造国家级标准化马铃薯产业园。”
延长产业链 开辟市场“新路径”
近年来,会宁县深入推进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牛、羊、菜、果、薯、药”和小杂粮“6+1”全产业链快速成型。马铃薯产业作为本地特色产业,不仅重视薯苗培育、新品种引入,更是将拉长马铃薯产业链条作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们积极鼓励相关企业引进马铃薯加工设备,邀请专业人士指导,加强百姓对技术管理的认知,提高马铃薯附加品质量,打造有特色的地方品牌,推动马铃薯产业‘接二连三’,不断做强做优马铃薯产业。”会宁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自信满满地说道。
从加工到马铃薯淀粉,再由淀粉深加工为粉条,不知不觉间,土豆的效益便增加了30%。甘肃祁连雪淀粉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怀卓说:“每年收购马铃薯10万吨以上,通过马铃薯淀粉加工达到13000吨,进而在加工马铃薯淀粉的基础上,生产水晶粉丝、粉条,转化加工淀粉10%以上。”
下一步,会宁县将聚焦做好“粮头食尾”文章,坚持把培育主导产业、促进产业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加大重点农业项目培育力度和政策技术帮扶等服务,引导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发展马铃薯产业,推动马铃薯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一条“特色产业+科技支持+强村富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为乡村振兴蓄势注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