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因矿设企、因企设市,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素以“铜城”闻名遐迩。1956年震惊世界的白银矿山大爆破,拉开了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序幕,1958年升格为地级市,1963年撤销,1985年恢复建市。现辖会宁县、靖远县、景泰县和白银区、平川区“三县两区”,69个乡镇9个街道,157个社区702个行政村,区域总面积2.01万平方公里,有回、东乡、藏、满等38个少数民族,常住人口150.21万人。白银处于腾格里沙漠和祁连山余脉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属中温带半干旱区向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海拔在1275-3321米之间,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9.2℃,年平均降雨量255.2毫米。2023年,全市紧紧围绕“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发展思路,深入实施“五大行动”,推动一切工作向“兴产业”聚焦、一切力量向“强产业”倾斜、一切资源向“补链条”汇集,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72.3亿元,同比增长7%,增速全省排名第5,总量全省排名第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4%;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8.52亿元,增长18.4%,全省排名第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9455元、13752元,增长6.1%、8%。
白银是丝绸之路的枢纽要地。位于甘宁蒙三省交汇处,距省会兰州69公里,距中川国际机场40公里。包兰、干武铁路穿境而过,京藏、青兰、定武、乌玛高速及国道109、247、309、312、338、341和省道217、209等公路纵横交错。银兰高铁2022年全线贯通运营,境内设白银南站、靖远北站、平川西站、北滩站4个站点,白银通用机场竣工投运,中欧国际货运班列“白银号”常态化运营,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
白银是兰白经济圈的核心之地。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兰州—西宁城市群重点开发区,全省“一核三带”发展布局中“兰白一体化”的核心城市和“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带”的重点区域,先后被评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国105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是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兰白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白银工业集中区“一区六园”,总规划面积29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02.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621家。
白银是藏金聚宝的资源富地。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官方在此设立办矿机构“白银厂”,曾有“日出斗金,积销金城”之记载。境内发现矿产45种,金属矿藏有铜、铅、锌、金、银等30多种,煤炭、凹凸棒、陶土等资源富集,被列为国家级地质找矿整装勘察区。是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通道,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主干线横贯境内,火电422万千瓦、水电50万千瓦、风电159.9万千瓦、光伏77.5万千瓦、垃圾发电1.2万千瓦,全市发电装机容量710.6万千瓦,是甘肃第二大电网。
白银是享誉全国的工业重地。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多品种有色金属工业基地、西部重要的新型化工能源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制品特色产业基地、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内聚氨酯产业和含能材料生产基地,曾创造了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第一的辉煌。具有年产各类有色金属103万吨、稀土5万吨、煤炭1800万吨的生产能力,光化、氢化、硝化、氟化技术国内领先。
白银是绿色高效的农业基地。依托贯境258公里(占黄河甘肃段总流程28.3%)黄河资源优势,建成被称为“中华之最”的景电等31处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现有耕地791.7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673.11万亩),其中旱地595.54万亩,水浇地193万亩,构建了“肉牛、肉羊、生猪、瓜菜”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文冠果、枸杞、马铃薯、小杂粮”四大特色优势产业片带化发展,“林果业、中药材等”县域特色产业差异化发展的“四集群+四片带+N”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会宁小杂粮”“靖远羊羔肉”等享誉全国的农产品品牌。全市有效期内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达174个,“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6个,“甘味”企业商标品牌42个,被命名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
白银是绚丽多彩的旅游胜地。黄河、红色、丝路、工矿等文化在白银交融共生,黄河风情游、红色教育研学游、工矿遗址观光体验游、乡村休闲游等精品旅游线路独具特色、亮点纷呈。黄河石林4A级景区是国家地质公园,被誉为“中华自然奇观”;红军会宁会师旧址被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会宁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城市”;白银区水川镇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高标准建成国家雪上项目训练基地,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白银市荣获“优秀魅力城市”称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