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电工程:守护西部生态的“绿色动脉”

盛夏时节,黄河水奔涌向前,在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简称景电工程)二期总干一泵站化作“甘霖”,开启了一场数百公里的生态“驰援”之旅。

“黄河水经13级泵站接力提升、100公里总干渠输送,抵达景电二期工程南北分水闸,再通过120公里穿越沙漠的输水渠道,最终汇入民勤红崖山水库。”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水资源利用中心灌溉计划科科长王森的介绍,揭开了景电工程这一宏大水利工程的神秘面纱。

景电工程是高扬程、多梯级、大流量的大Ⅱ型电力提灌工程,由景电一期工程、景电二期工程和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3部分组成。景电一期工程1969年10月开工建设,1971年10月上水。景电二期工程1984年7月开工建设,1987年10月上水。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1995年开工建设,2000年建成,2001年3月开始向民勤调水。几代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在西北荒漠中构筑起一条“生命水脉”。

“景电工程建成后,从根本上改变了灌区农业生产条件,把曾经干旱少雨的景泰川变成了林丰粮茂的米粮川,百万亩灌区与十余万亩三北防护林带连成一片,有效地阻止了腾格里沙漠的南侵,成为省城兰州最大的生态屏障。”王森介绍,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更是堪称水利奇迹。作为我国首次跨流域长距离穿越沙漠的调水工程,它利用灌溉间隙和空闲容量,将“救命水”引入水资源匮乏的民勤,有效遏制了当地土地沙化和生态恶化趋势。

数据显示,景电工程自2001年开始向民勤调水以来,已累计向民勤蔡旗断面调水16.9亿立方米,有效遏制了民勤绿洲生态环境恶化,干涸了半个世纪的青土湖重现生机,形成了约127平方公里的湿地。景电工程成为保障民勤生态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屏障”和“生命之源”。

“往年5月25日左右,灌区进入灌溉高峰期,我们就停止向民勤调水,全力保障灌区用水。今年,在种植结构调整带来的压力和极端旱情下,我们坚决落实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将景电二期提质增效项目实施增加的输水能力重点倾斜向民勤调水,现调水流量3立方米/秒,日调水约25万立方米。秋季,我们将采取应急检修措施,不间断满负荷向民勤调水,力争全年向民勤蔡旗断面调水1.25亿立方米以上,较蔡旗断面景电0.79亿立方米调水任务增加调水量0.46亿立方米,达到历年最高水平,为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水资源保障。”王森说。

走进景电工程调度中心,巨型屏幕上的智慧水网系统闪烁着实时数据,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能远程操控百公里外的闸门,配水响应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

“过去巡渠靠双脚丈量,如今动动手指就能精准控闸控水。”甘肃省景电中心运行值班员王偲宇感慨道。

除智慧调度外,景电工程持续创新科技应用。通过部署无人机巡查与智能监测网络,200公里民勤调水干渠的巡检时间从过去的20天缩短到现在的半天;北方多泥沙明渠一体化远程智能闸门测控量水设备的投入使用,显著提升了水量调度的精准度与工作效率。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治水”,从生态危机到绿意盎然,景电工程不仅是西北荒漠中的“水利丰碑”,更是我国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动缩影。这条跨越山河的“绿色动脉”,正持续输送生命之水,为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