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成为白银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

【实施“五大行动”促进高质量发展】产业提质行动系列报道(一)工业成为白银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


【开栏的话】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省委构建“一核三带”布局对白银发展的功能定位,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发展思路不动摇,实施“产业提质、科技突破、项目攻坚、绿色赋能、城市更新”五大行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白银实践。从今天起,白银市融媒体中心开设《实施“五大行动”促进高质量发展》全媒体栏目,推出五组系列报道,集中宣传各县区、各部门、各行业领域“五大行动”落实情况和在推进过程中呈现的亮点,为全市上下以更大决心、更好状态、更大力度推进高质量发展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工业强、则白银强,工业兴、则白银兴。我市牢固树立大抓工业、大兴工业、大干工业的发展导向,着力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打造规模集群优势等方面下功夫,让工业成为白银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


白银炉技术创新升级项目作为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落实“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发展思路的重大举措,历时2年零11个月正式点火。



记者张晰,“白银炉3.0到底长什么样?它又是怎么去发挥作用的呢?大家看这就是白银炉3.0的模型,我们可以发现它是一个上长下短的倒梯形图案。可以说白银炉3.0真正实现了对白银炼铜法的升级改造,再过不久等它达产达标之后铜精矿就会在这里发生新的转变。”

白银集团铜业公司熔炼车间党支部书记王鲁博告诉记者,“白银炼铜法是我国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炉型,主要作用是将20%含铜(量)的精矿冶炼至55%—65%(含铜量)的冰铜。后续通过火法精炼、电解精炼,产出99.99%(含铜量)的电解铜产品。”



在一代又一代白银人的努力下,白银炉迎来华丽转身。和它的“前辈”们相比,白银炉3.0炉床面积缩小了,可产量却增加至15万吨。

白银集团铜业公司熔炼车间党支部书记王鲁博告诉记者,“白银炉是白银炼铜法的载体,也就是铜精矿的反应容器,和原来相比,炉床面积缩小使能源消耗降低,单位时间的处理量又提升了25%。反应热利用率提高,产量自然同比提高。”



白银炉的进步可不仅仅体现在大小,“冶金数模”是它的新进“大脑”。在“大脑”的指挥下,白银炉的配料方式从“堆式配料”进步为“仓式配料”,不仅能“吃”下高品质精矿,而且可以处理低品质杂矿。

白银集团铜业公司熔炼车间党支部书记王鲁博告诉记者,“通过这种方式发挥白银炉处理复杂原料最大优势,让白银炉和闪速炉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现在,白银集团形成了“白银炉熔池熔炼”与“闪速炉悬浮熔炼”两套系统双线并行的作业模式。两种模式共用一套精炼系统,使铜冶炼生产架构得到升级优化。

白银集团白银炉技术创新升级项目部副经理任旭告诉记者,“接下来,我们将着眼于我国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白银炼铜法创新升级的实际需求,利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手段,实现白银炼铜法的迭代升级,为白银集团阴极铜产能规模突破40万吨奠定基础,为白银市工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近日,靖远煤电清洁高效气化气综合利用(搬迁改造)项目一期工程进行试车,顺利进入试车调试阶段,项目二期工程建设也全面启动,标志着全市打造以煤气化技术为龙头的煤化工基地、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基地以及高附加值化工新材料基地取得了新的成效。项目整体建成达产后,每年可就地转化原煤约172.5万吨。



甘肃靖煤能源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邵嗣华告诉记者,“将给白银市工业生产产值增加27—28个亿,如果加上利润将会增加40个亿,解决500人的就业。这个地方将作为白银市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园区,朝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化走。”

我市全面梳理和优化布局工业产业链,确定了12条重点产业链和42条子产业链,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绿色低碳改造,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全力打造有色金属冶炼、复合型新能源新材料、新型节能环保建材、对外开放工业物流、科技创新转化应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等现代化产业基地,工业主导方向日益凸显。“十四五”以来,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累计增长69.2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07%,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2.59%,规上企业总数达到241户。



白银市工信局副局长李进荣告诉记者,“按照中央、省、市安排部署,聚焦上下游产业延链补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延伸优势产业,发展新科技,集聚新要素,建设新基建,培育新主体,形成新优势,构建新机制,全力推动白银工业振兴崛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