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中央省在银有关单位:
现将《白银市贯彻落实甘肃省合作共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工作方案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5月23日
白银市贯彻落实《甘肃省合作共建
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工作方案》的
意 见
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合作共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工作方案(2018—2020年)》通知(甘政办发〔2018〕30号),在中(国)新(加坡)互联互通项目框架下,我省与重庆、广西、贵州合作共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 连通中亚、南亚、欧洲等地区,通过国际合作打造有机衔接“一带一路”的复合型国际贸易物流通道。为深入贯彻落实《甘肃省合作共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工作方案》,结合白银实际,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一、发展定位
白银市地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核心位置,是兰西城市群、兰白都市经济圈的重点城市,未来必将成为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白银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多品种有色金属生产基地,甘肃重要的新型化工基地、能源基地,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以及兰白经济核心区的构建,白银市物流需求规模将逐渐扩大。立足兰白都市经济区建设和白银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现实需要,按照建设大通道、构筑大枢纽、发展大物流的思路,以铁路物流和公路物流为重点,构建与区域经济、产业体系和居民消费水平相适应的物流服务体系,最终形成服务区域一体化经济、面向全国、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智慧物流大网络,带动白银经济积极融入世界工业分工格局。
二、工作任务及分工
(一)做好规划编制工作。配合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开展《中新南向通道战略规划》编制工作。做好我市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汇总、提交及资金筹措和人员配合工作。征求有关部门、县区政府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白银市工业物流服务体系规划》,提请市政府批准。(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牵头,有关部门、有关县区政府配合)
(二)完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银兰西、兰白蒙、兰白庆、欧亚大陆桥“三横一纵”综合运输通道体系,拓展提升我市物流枢纽节点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以及所需的公路、铁路、港口、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保障公路运输通道畅通,提升公路等级,改造国省道、畅通县乡道、打通“半截路”,包括加快G341线白银-中川高速公路、G247景泰-昭通段,新建S35(景泰-礼县)高速公路、G341胶南—海晏公路(辘辘坝-白银)、S315景泰-山丹公路项目,扩建S224双铺—青江驿公路、S225三营—锁龙等公路建设进度,尽快与兰州共同形成覆盖“兰白”、连接通畅、高效便捷、衔接充分的公路体系;联通铁路运输通道,加快启动环县至海原至中川铁路等普速货运铁路的建设,推动白银南至兰州城际铁路建设,构建白银至兰州城际铁路体系,打通白银域内东西、南北铁路出入通道,形成“四横三纵”铁路交通网络,积极融入新亚欧大陆桥铁路运输体系。到2020年,公路网络得到优化,铁路规模较快增长,民用航空实质推进,初步建成“外联内畅、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安全可靠”的物流运输体系,进一步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推动“铁、公、空、海”等多种物流方式的无缝衔接。(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商务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财政局、有关县区政府配合)
(三)推进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和保税仓库建设,构建“一带两翼”物流体系。利用白银保税仓库和铁路物流中心一体化的多功能国际物流功能区,积极申请纳入省铁路开放口岸。紧密对接兰州都市圈及“兰白”一体化发展战略,依托兰州、白银在新亚欧大陆桥的特殊位置,充分利用兰新、陇海铁路干线,打造陇中多式联运铁路口岸群。依托白银有色铁路运输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甘肃鼎丰物流公司等龙头物流企业,接轨“中欧班列”,开展保税仓储、跨境物流服务。积极构建“一带两翼”的物流空间布局,即“三个物流园区、五个物流中心”。“一带”——即以白银区、平川区工业集聚区为承载的“支柱产业物流服务核心带”,该核心带包括三个物流园区和一个物流中心,即银东综合物流园区、刘川综合物流园区、平川建材综合物流园区和白银高新技术产业智慧物流中心;“北翼”——即以景泰县工业集聚区为承载的“产业承接工贸物流服务北翼”,该翼包括二个物流中心:景泰正路工业物流中心、景泰大唐工业物流中心;“南翼”——即以会宁县工业集聚区和靖远县农产品加工业为承载的“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物流服务南翼”,该翼包括两个物流中心:会宁农产品加工物流中心,靖远银三角工业物流中心。(市商务局牵头负责,有关部门、有关县区政府配合)
(四)推进东西南向通道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行。争取省上优惠政策,向西对接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口岸物流园区,疏通铁路运输进出口程序,满足白银境外工业原料供应基地的货物有序进出;向东对接天津港、连云港、青岛港等沿海大港,打通入海通道;向南对接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助推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连接,实现东盟的保税生鲜产品、水果的上行和白银地区特色工业品的下行,拓展白银国际物流的全球视野,释放“一带一路”巨大经济溢出效应。(市商务局牵头,市工信委、市农牧局、市财政局、有关县区政府配合)
(五)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依托白银被纳入国家“智慧城市”、“信息消费”、“信息惠民”试点城市的契机,不断完善白银云计算平台和智慧白银城市综合运营管理平台。积极对接兰州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中国海关电子口岸等,努力实现“兰白”区域交通、物流、运输工具、货源信息的互通共享,提升信息交互效率。以建设新一代国际智慧公路港为目标,推动白银市与海关、国检、公路港协作码头、船公司、货运中介及物流有关企业的数据交换共享。鼓励全市工业企业采用大数据技术,引导物流业积极融入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等制造业新领域。(市工信委、市大数据管理局牵头,有关县区政府配合)
(六)积极开展旅游合作。紧跟全民旅游时代步伐,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为导向,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以黄河石林风景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龙头,培育贯通“白银—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精品丝路旅游黄金带、“甘南—临夏—兰州—白银”黄河风情旅游带、“兰州—会宁—平凉—庆阳—华池—延安”长征胜利会师红色旅游带,形成以黄河风情游、红色教育游、丝路古迹游、原始生态游、工矿遗址与现代工业观光体验游、农家休闲游六条主题品牌线路,不断培育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形成新的增长点。(市旅游发展委牵头,有关县区政府配合)
(七)打造西北有色金属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以有色金属为主的现货及期货交易、仓储物流、金融服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到2020年,力争建成中国西部白银有色金属现货交易中心,将白银建成西北有色金属交易中心和物流中心。(市工信委、市商务局、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有关部门、有关县区政府配合)
(八)积极推介宣传特色农产品。结合我市不同区域特色农产品优势,有效整合资源,优化冷链物流业发展布局。依托甘肃邦农现代农贸物流中心、鼎丰保税物流园和润辰国际汽车城物流园建设大型冷链物流基地、冷链城市配送中心和白银市中药材交易市场。鼓励支持我市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或参加东盟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博览会,加大我市小杂粮、枸杞、大枣、马铃薯、亚麻油、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及制品的推介宣传力度,逐步培育和扩大我市出口企业和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市商务局牵头,市农牧局、有关县区政府配合)
(九)加大中新南向通道宣传和推介力度。以我省主办的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及敦煌行·丝绸之路旅游节为平台,积极参与渝桂黔陇四方工作会议、圆桌会议及新闻发布会。借助我省驻中西亚、东南亚等国家商务代表和民间机构组织的作用,举办形式多样的宣传推介活动,扩大中新南向通道影响力。(市经合局牵头,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发展委、有关县区政府配合)
(十)强化人才支撑。加强与重庆、广西、新加坡等物流先进发达地区的人才培训与交流,建立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和稳定合作关系,特别是利用重庆、广西、新加坡在物流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培训资源,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提升有关部门和企业的专业水平及经营能力。积极对接省上“开发西部人才招聘会”和“中国兰州人才智力交流大会”,引进国际国内中高端人才。加强与省内高校衔接,搭建高校毕业生与企业信息精准对接桥梁。(市人社局、市商务局牵头,市教育局、各县区政府配合)
三、保障措施
市政府有关部门、县区政府要建立健全抓落实责任制,完善重要工作目标责任分解机制,积极争取政策和项目支持,强化部门间协同合作,形成工作合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共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领导小组,市政府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各县区政府、市发改、工信(大数据管理)、商务、财政、农牧、国土、住建、交通、旅游、规划、人社、经合、文广新、教育等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每季度定期召开一次工作推进会议,着力解决重大问题,开展阶段性工作总结分析,明确下一阶段工作着力方向和重点,切实抓好工作落实。
(二)完善工作机制。市政府有关部门、各县区政府对照任务分工,尽快制定有关工作方案和推进计划,加强部门间合作协调,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形成联动机制,确保按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在南向通道沿线省区市和东南亚发展中积极投资创业。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建立健全跨区域合作机制。
(三)完善政策扶持。要抢抓“一带一路”和西部大开发政策机遇,主动与省上和国家各部委做好对接,研究享受相关的扶持政策,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合作平台建设等领域积极作为。抢抓白银市打造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循环经济、知识产权、地下综合管廊、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等试点项目的机遇,继续落实省上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和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依托全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部省级合作平台,以有色、化工、能源等优势产业国际合作为基础,带动陶瓷建材、农特产品、中医药等特色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积极探索公路、铁路与港口、口岸无缝衔接,开展资源信息共享等方面创新合作,形成快捷便利信息互联互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