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新闻发布

实录丨决胜收官“十四五” 生态护陇启新程——甘肃省生态环境厅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力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2025年10月15日上午10时,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收官‘十四五’ 争先进位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省生态环境厅专场,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苏君围绕“决胜收官‘十四五’ 生态护陇启新程——甘肃省生态环境厅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力高质量发展”主题介绍相关情况。出席发布会的还有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闫子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王鑫,省生态环保督察专员杨立富。

新闻发布会现场


      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二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卢莹主持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二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 卢莹


发布人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 苏君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 闫子江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 王鑫


省生态环保督察专员 杨立富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 苏君


苏君: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借这个机会,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十四五”时期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关情况。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极不平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亲临我省视察,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要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三抓三促”行动为牵引,以更高站位部署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出台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个《决定》以及《甘肃省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行动方案》等一系列制度举措,构建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荒漠化综合防治三大机制,推动美丽甘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陇原山河更加壮美,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具体来说,五年来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成绩可以用“五个更加”来概括:

一是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我们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几场标志性战役,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十四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提前完成。蓝天保卫战方面,我们以细颗粒物控制为主线,深入推进工业、燃煤、扬尘、机动车污染治理,引导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大力实施清洁取暖改造、散煤治理、超低排放改造等重点工程,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全省细颗粒物PM2.5浓度2024年达到25.7微克/立方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6微克/立方米,位列西北第2、全国第10。碧水保卫战方面,我们紧盯黄河等重点流域和渭河、祖厉河、散渡河等生态脆弱河流,持续开展城市黑臭水体、工业园区水污染专项整治以及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等工作,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到98.8%,生态环境部交办的5607个黄河流域排污口已全部完成整治。全省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持续向好,2024年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8.6%,较2021年提升2.7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水体断面。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9年达到Ⅱ类,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稳定达到“长治久清”级别,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净土保卫战方面,我们加力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安全可控,完成农村环境整治任务行政村5602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比例达到40.45%,较“十三五”末提升了19.36个百分点。我们持续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以“无废城市”建设为抓手,扎实开展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隐患排查治理、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专项整治以及新污染物治理行动,对全省1.9万家企业实现固体废物在线监管,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危险废物“五即”规范化建设与“一码贯通”全过程信息化管理试点省份之一。

二是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更加有力

我们始终把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常抓不懈,持续完善长效保护监管措施,常态化开展监测、评估和考核,不断压紧压实各方责任,祁连山生态保护成果持续巩固,区域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生态质量稳步提升。黑河流域东居延海实现连续20年不干涸,干涸半个世纪的青土湖水域面积2025年恢复至27.65平方千米。在全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254.51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9.46%。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4个,连续9年开展“绿盾”强化监督,累计发现查处涉保护区问题1845个,整改完成率99.6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动态清零。对全省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全部完成,省级自然保护区成效评估优良29个,占省级自然保护区比率85%以上。推动出台《甘肃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填补了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空白,大熊猫、雪豹等旗舰物种野外种群数量持续增长,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较2019年增加了20种、达到108种。 

三是绿色低碳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我们着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完成全国碳市场第三个履约周期发电行业22家企业配额分配和履约清缴,截至2024年底,累计成交配额1502万吨,交易额9.25亿元。组织39家水泥、钢铁、电解铝企业纳入碳市场交易体系,年度排放量0.6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优先选取我省出口量大的当归、黄芪、油橄榄及马铃薯种业等特色农副产品,先行启动碳足迹标准制定工作,为我省特色农副产品碳足迹核算提供依据。我们积极创建“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库”,21个项目获得授信159.4亿元、到位贷款81.46亿元。推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CCER)实施,敦煌4个光热发电项目和庆阳、张掖2个林业碳汇项目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系统登记公示,预计年均减排二氧化碳64.45万吨、年均收益超5000万元。我们紧扣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环评改革、优化服务、要素保障有机融合,在严守生态红线的同时,助力一大批项目高效落地。大力开展绿色环保(含绿色矿山)产业招商引资,成功推动39个项目签约,签约金额514.53亿元。

四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完备

我们全力推进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第一轮和第二轮整改和群众举报问题办理任务全部完成,第三轮59项整改任务已完成23项,1707件群众举报件已办结1665件。组织开展3轮次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共反馈1541个问题、转办3631件群众举报问题,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我们构建了覆盖全域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划定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单元952个,其中优先保护单元557个,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9.08%,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明底线、划边框”。我们将5500余个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设置各类监测点位3843个,形成了“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从源头防风险控污染。我们相继出台了11部地方性法规,28件地方标准,构建了覆盖水、气、土、声、生态等各主要环境要素的地方法规标准体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482件,涉及损害赔偿金额5.9亿元,让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的法治意识落地生根。

五是环境安全底线更加牢固

我们聚焦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行动目标,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攻坚行动、环境质量巩固提升行动、核与辐射安全强基行动等,切实筑牢“四屏一廊”生态安全格局。我们有效落实全省生态安全、核安全工作,切实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和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始终树牢底线思维,健全完善事前抓预防、事中抓响应、事后抓管理的全流程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为全省88条重点河流划定了“一河一策一图”,制定了环境应急方案,开展工业园区“一园一策一图”、尾矿库“一库一策一图”示范试点,持续加强重点区域领域、重要节会节点生态环境隐患排查整治,全省突发环境事件数量较“十三五”下降了57.1%,没有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实现了突发环境事件数量、影响“双下降”。

五年来,甘肃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度更加完善、举措更加精准,在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延续了持续向好的态势,绿色已经成为甘肃高质量发展中最动人的色彩。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我们更加深刻领会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和实践伟力。

站在“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即将开启新征程的关键节点,我们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巩固拓展生态成果为基础,以服务发展大局为目标,以守牢生态安全底线为重点,持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质增效,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让水清岸绿、繁星闪烁成为常态,为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成绩优异的生态环保“答卷”,努力谱写幸福美好新甘肃的时代篇章。


记者问答

央广网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十四五”期间,甘肃省在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 闫子江


闫子江:

“十四五”以来,全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部署要求,全面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加强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省委主要领导专门研究部署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升“兰州蓝”成色。省政府主要领导召开省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全省空气质量改善工作。省政府分管领导按季度召开全省环境质量完成情况调度会,将空气质量改善作为重点调度内容。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每月召开会商提醒会,督促重点市州抓落实,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二是坚持合力攻坚。省环委办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制定《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重点任务清单》,向市州分解空气质量目标管理、产业、能源、移动源等7个方面20项具体任务;向省直部门分解产业、能源、移动源等3个方面12项具体任务,形成部门合力抓、市州全力抓的工作格局。

三是坚持机制保障。严格落实研判调度、调研帮扶、预警提醒等工作机制,每日进行数据分析,每周进行研判分析,每月进行会商提醒,坚持PM2.5浓度0.1微克0.1微克抠,优良天数一天一天盯,做到空气质量“以日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采用卫星遥感分析、走航监测、无人机航拍、便携式设备现场检测等手段,对重点市州开展多轮次技术帮扶,发现突出问题及时移交并督促整改。

四是坚持污染治理。工业减排方面,完成酒钢、榆钢、兰鑫钢铁3家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项目54个,完成祁连山水泥、海螺水泥等水泥企业超低排放改造项目108个,排查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突出问题1220个。燃煤治理方面,积极争取兰州、金昌、武威、临夏4市州纳入国家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完成农村地区散煤治理35万余户;推动燃煤锅炉综合整治,完成65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207台,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240台。扬尘管控方面,落实施工场地“六个百分之百”抑尘措施,提升道路机械化清扫水平,全省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5%以上。机动车污染防治方面,加快老旧机动车淘汰,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强化机动车尾气检测与治理。

通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人为污染日逐年减少,PM2.5浓度持续下降,空气质量总体改善,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十五五”是美丽中国建设承上启下、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关键时期,我们将认真总结“十四五”经验做法,科学谋划“十五五”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和美丽蓝天建设项目,坚持以PM2.5浓度下降为主线,大力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协同控制臭氧污染,深入推进结构转型、深入实施污染治理,提升法规标准引领、提升政策机制效力、提升监测执法能力,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实现蓝天常在、空气常新。

香港商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在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过程中,省生态环境厅采取了哪些举措和办法?下一步的重点和方向是什么?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 王鑫


王鑫:

近年来,省生态环境厅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推出了一批务实管用的改革措施,构建了符合中央要求、彰显甘肃特点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四梁八柱”,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改善,实现了以改革开路、解难、促发展。

一是健全完善政策体系,统筹推进美丽甘肃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部署要求,报请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美丽甘肃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美丽甘肃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提出了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等重点任务,系统推进美丽甘肃建设。

二是有序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探索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在兰州市、平凉工业园区及兰州新区自行试点基础上,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甘肃省关于全面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工作方案》,起草《甘肃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核定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逐步构建“1+N”制度框架体系,有序推进全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

三是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落实,着力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困局。落实《甘肃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制修订《甘肃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实施细则》《甘肃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机制》等制度,明确损害调查、鉴定评估、赔偿磋商、修复评估和监督与保障等工作程序和要求,截至目前,共筛查案件线索1113件,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482件。

四是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增强“谁保护谁受益,谁破坏谁赔偿”的责任意识。会同省财政厅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和完善省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意见》,指导市县有序开展黄河干支流、长江支流、省内其它河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工作。先后与宁夏、四川、青海签订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在黄河干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方面完成了全覆盖;省内13市州30县区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补偿资金达5亿元。

五是持续推进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切实规范企业环境行为。印发实施《甘肃省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按年度组织开展环境信息依法披露企业名单核定,督促企业严格落实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法定义务,完成三个披露周期(2022-2024年)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年度报告发布率100%。

六是加强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管理,保障公众环境权益。印发实施《甘肃省环保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组织市州常态化开展环保信用评价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共计6978家企业纳入环保信用评价范围,依托“环保信用评价管理系统”完成3373条涉企行政处罚、行政检查及守信等信息归集任务。

下一步,我厅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安排部署,进一步坚定改革信心,汇聚改革合力,聚焦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驰而不息抓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

中国甘肃网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甘肃省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我们注意到黄河干流甘肃段出境断面水质连续9年稳定保持Ⅱ类,请问“十四五”期间甘肃省在担起黄河上游责任、打好碧水保卫战中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省生态环保督察专员 杨立富


杨立富: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战略。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坚决扛牢上游责任,紧盯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健全制度机制,推动出台《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全省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十四五”以来,黄河流域41个国控断面有10个断面实现了提质升类。2024年,黄河流域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高出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沿黄9省区中位列第3;全省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8.6%,在全国位列第8,较2021年提高2.7个百分点。我省黄河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上作交流发言。具体来说,主要开展了4方面的工作。

一是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成果丰硕。我们坚持系统谋划与基层探索相结合,明确50个河湖水体治理清单,推动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河湖建设格局正在形成。黄河干流临夏段、武威石羊河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黄河明珠”“丝路绿脉”已成为陇原大地的靓丽名片,美丽河湖越来越可感、可及、可观、可触。

二是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扎实推进。我们紧紧抓住入河排污口这个“牛鼻子”,累计排查河湖岸线2.1万公里,查实排污口8625个,完成整治8522个,整治率达98.8%。生态环境部交办的黄河流域5607个排污口已全部完成整治。打造“多维数据驱动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治理创新场景”,是今年甘肃省唯一入选的全国公共数据“跑起来”示范案例。为排污口设置“二维码电子身份证”,实现排污口数字化建档和智能化监管。

三是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成效显著。我们倾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有力保障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全省33个地级、109个县级、486个乡镇水源地全部完成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黑臭水体治理,18条地级城市黑臭水体达到“长治久清”,85条农村黑臭水体已全部完成整治。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涉及黄河流域48项任务中47项已完成整改或达时序要求,“十四五”涉水环境信访数量较“十三五”减少了486件,降幅16.9%。

四是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完成88条重点河流“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方案,开展涉水应急演练203次,成功处置了什川桥断面石油类超标、新庄煤矿矿井水溢流等突发事件。与陕西、内蒙古等5省区签订《跨界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协议》,与四川、宁夏和青海签订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省内13市州30县区签订生态补偿协议,补偿资金达5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强化三水统筹、系统治理、因河施策,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以切实举措助力“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奋力绘就人水和谐的陇原新画卷。

甘肃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四五”期间,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在持续加强全省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全面支撑保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请介绍一下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王鑫: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期间,甘肃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聚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战略目标,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以加快构建科学、独立、权威、高效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主线,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提升,有力支撑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和依法治污。省生态环境厅按照“陆河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推动建设覆盖水、气、土、声、生态等要素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为改善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美丽甘肃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全层次规划站点建设。出台《甘肃省“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甘肃省县级生态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指导意见》《甘肃省县级生态环境监测站建设评估方案》,督导各市(州)分阶段、有重点系统推进县级监测站标准化与差异化建设,综合评估各地县级监测站能力建设情况,协调争取400万元省级专项资金对8个积极推进能力建设的县级监测站“以奖代补”进行激励。

二是全覆盖开展环境监测。建成149个省控以上空气质量自动站,实现省市县及55个重点乡镇全覆盖,部署26台颗粒物激光雷达、6台测风激光雷达,形成“地面监测+高空探测”立体化沙尘监测体系。布设141个国控、省控地表水环境监测断面,建成5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形成覆盖全省3大流域、9个水系的地表水环境监测网络,对142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开展常规监测,对59个国控点位开展水生态监测。布设国控(1293个)、省控(1184个)土壤环境监测点位2477个并开展监测。布设125个城市功能区噪声自动站,精准识别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状况。布设659个生态监测样地,实现县级行政区域全覆盖。

三是全方位提升监测能力。按照“1+5+9”能力建设体系,自2021年以来积极协调争取5.2亿元,持续推进省监测站碳监测、水生态、生态质量、新污染物、遥感监测等领域监测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支撑、引领、示范作用;重点推动5个区域监测中心全分析监测机构能力建设,辐射周边区域、强化技术服务;协同推动其他9个驻市州监测机构环境空气、水、土壤、噪声等常规要素能力建设,支撑承担派驻地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需求。

四是全举措夯实业务水平。组织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每年对驻市(州)监测中心、县级监测站技术人员及执法人员开展持证上岗考核,为规范从事监测分析提供保障。连续举办九届全省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在全省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2024年在全国第三届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中,甘肃省代表队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斩获团体三等奖好成绩,其中污染源监测赛道个人获三等奖,实现在全国性监测比武中团体奖项的突破,充分展现了甘肃监测队伍的专业实力。

下一步,甘肃省将继续以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主线,立足甘肃实际,统筹谋划“十五五”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持续优化“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加速监测技术数智化转型,进一步强化各级监测机构能力,以更高标准保障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为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监测技术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