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实录
发布会主持人: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丁 宁
发布嘉宾: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郝遵军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郝尊钢
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赵 刚
市水务局副局长 田 锴
市林业草原综合事务中心主任 魏邦荣
主持人: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丁 宁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白银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出台一年来,白银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努力奋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持续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成效显著。今天我们邀请到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郝遵军女士,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郝尊钢先生,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赵刚先生,市水务局副局长田锴先生和市林业草原综合事务中心主任魏邦荣先生,为我们介绍《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出台一年来白银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并回答媒体朋友关心的问题。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甘肃日报、中国甘肃网、甘肃法治报、华夏文明导报白银周刊、兰州晚报、白银市融媒体中心等多家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的到来。首先,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郝遵军进行发布。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郝遵军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白银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介绍一下《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中共白银市委白银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一年来全市取得的成效和下一步打算有关情况:一年来,白银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党中央总体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动全市生态环境常态化长效保护、落实黄河国家战略、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加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美丽白银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多措并举保卫蓝天。以降低细颗粒物浓度为主线,大力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完善大气环境管理体系,推动区域协同治理,提升污染防治能力。组织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应急减排清单编制和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评级工作,全市第一批申报绩效分级的37家企业已通过专家评审21家。紧盯国控、省控监测点数据,以日报形式对县区空气质量完成情况进行通报,督促指导县区持续推进扬尘污染管控、燃煤污染治理、面源污染治理、工业污染治理、机动车污染防治等工作。在3个县区10个乡镇完成10套智能识别烟感及火源“高点位”监控设施安装,共发现随意焚烧秸秆行为4525起,有效处置4167起,处置率92.1%。二是综合施策保卫碧水。以改善水环境持续为核心,坚持“三水统筹”,突出“三个治污”,持续巩固碧水保卫战成果。制定印发《白银市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工作方案》,围绕工业园区污水收集、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运行,以及化工园区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和落实分质供水、分类处理要求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先后对7个化工园区、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开展问题排查。持续推进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全市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99%。先后对县级及以上地表水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83个斑块、170项任务进行了现场核查并完成整治。组织完成全市2个地级、4个县级、34个乡镇共40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矢量信息编制工作,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完成率达100%。三是防控结合保卫净土。持续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严控在产企业、化工园区等新增污染,有效解决土壤和地下水现存污染问题。巩固东大沟河道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历史遗留含铬污染治理成效,开展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优先监管地块的风险管控。加大有色金属、煤矿等重点工矿区、采矿沉陷区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力度。全面启动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监测,强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以“一企一库”(重点工业企业、尾矿库)、“两场两区”(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工业园区、矿山开采区)为重点,全面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科学划定并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环境管理,动态更新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四是深入推进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持续强化工业固体废物环境监管,对36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的危废管理工作进行了核查,对11家重点固废产生单位开展调研帮扶。推进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信息化建设。全市29家重点危废单位安装危险废物物联网系统,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26家危险废物运输单位安装并运行危险废物转移监管系统APP。组织开展废弃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和危险废物自行利用处置专项整治工作。完成36家涉废弃危化品产生单位和21家危险废物自行利用处置单位的市级核查工作。加强尾矿库污染治理,着力解决历史遗留尾矿库环境污染问题,对列入尾矿库环境监管系统的12座尾矿库进行现场排查整治,督促实施白银集团第一尾矿库环境治理工程-西部片区地形重塑工程,有效管控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开展环境风险状况调查监测和评估,全面落实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制度,严格实施淘汰或限用措施,加强新污染物多环境介质协同治理,降低新污染物环境风险。2024年1-8月,剔除沙尘天气影响后,城区国控监测点PM10和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55微克/立方米和26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214天,同比增加14天。靖远桥、五佛寺、井沟、仁大川桥等4个国控断面综合评价全部达到国家考核目标要求;武川水库等6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Ⅲ类考核要求,水质达标率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35.2%,较去年提升11个百分点;已建成的21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率达到100%。
切实守牢环境安全底线
一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成功入选全国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和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制定印发了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任务清单和工作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创建工作。持续认真开展全市27家重点碳排放企业碳排放核查工作,督促3家电厂认真做好生态环境部统筹强化监督第一阶段碳排放报告质量检查督办问题线索整改销号工作。同时,对照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指南要求,组织县区积极申报气候投融资项目。二是严格核与辐射监管。加强核安全领域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构建严密的核安全责任体系。加强核技术利用、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电磁辐射环境及放射性物品运输监督管理。优化完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加强重点部位辐射环境监测和研究,推进重点地区、重点流域辐射环境质量调查。健全辐射事故联动应急响应机制,定期开展辐射事故应急演练,提升预警监测和应急响应处置能力。近年来,全市未发生核安全事故,辐射环境质量常年总体保持稳定水平。三是强化自然生态监管。持续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依托黄河流域(白银段)重点区域多目标“遥感+”监管项目,对全市8个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开展专项检查,不断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涉及自然保护地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有效提高自然保护地监管水平和工作效率,有效促进全市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整体改善和稳步提升。四是防范化解环境风险隐患。持续做好“南阳实践”经验推广应用,积极推进环境应急四级防控体系建设,在靖远县牌楼沟、刘川大沙河和白银区东西大沟主要沟道设置4座水环境水质提升与安全保障设施。完成9条重点河流“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的编制工作,对辖区符合开展环境风险评估条件与预案备案的378家企业完成评估备案、76家新修订和编制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进行质量审查。建立健全应急响应体系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提升环境应急指挥信息化水平,及时妥善科学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以化工园区为重点,探索开展环境健康风险管理工作。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围绕“气、水、土”等要素,推动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流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巩固改善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有效防范化解环境风险,推动全市生态安全、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有效运转。健全环境应急指挥体系,推进跨区域、跨部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协调联动。落实“人防+技防”监测预警措施,强化生态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应急队伍和应急能力建设。主持人:感谢郝遵军女士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提问前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白银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记者:请问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加快产业绿色升级步伐,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绿色、协同、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都有哪些成效?开展了哪些工作?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郝尊钢
谢谢您的提问。《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印发以来,市发展改革委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有效统筹产业转型、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奋力谱写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美丽白银新图景。现在我简要介绍一下相关工作情况。(一)加快产业绿色升级步伐,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引领,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拓展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构建绿色、协同、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出台《白银市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持续加大对有色、化工、能源、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着力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白银集团白银炉技术升级及1.5吨高纯铼条制备、中瑞铝业10万吨高强度硅铝合金棒材等项目建成投产,全市有色金属产能历史性突破百万吨大关,炼铜技术跨入世界先进炼铜工艺之列。中天化工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级超纯氟化锂生产基地。围绕“4+4+N”农业产业布局,持续推进现代寒旱优势特色产业倍增行动计划,以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加快推动白银市由特色农业大市向特色农业强市转变。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市场主体达1.21万户,今年1-7月核心产值达31.6亿元、增长33%。加强文旅融合发展,全市创建A级旅游景区16家,举办“黄河之上·多彩白银”文旅推介会、黄河风情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打造“黄河水绕古城墙”黄河研学之旅、“长城外·古道边”长城研学之旅,开展寻味黄河边——美食大擂台、“畅游夏日·潮游靖远”系列文旅促消费等活动,现代文旅产业体系逐步健全。(二)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十四五”以来,全市着力打造复合型能源基地,能源供需平衡发展,清洁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能源惠民取得显著成效,呈现结构向好、发展强劲态势。积极推进“十四五”第二批、“陇电入鲁”、中瑞铝业和东方钛业“源网荷储”、平川区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布局实施风光电新能源项目54个,总投资450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86.25亿元。全市“风光水火”互补的复合型能源发展格局已经形成,电源总装机达到701.7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达308.5万千瓦,占比达到39.86%,并呈逐年递增趋势,新能源利用率达99.34%,高于全省(93%)平均水平。能源配套产业集聚发展,国凯塔筒、亿维变压器、长通电线电缆、斯卓新材料光伏导电带等装备制造产业初具规模,远景能源能碳管理平台、中车山东公司智慧能源装备产业项目、智能风机整机生产及检测基地、风电电气系统生产基地等项目加速推进,有力助推构建现代化能源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三)坚持资源节约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利用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推动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严格落实能耗双控政策,深入推进工业领域节能,实施白银有色集团节能技术改造、白银华鑫九和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工业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等重点项目。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政策机制,盘活闲置土地,提高存量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标准地”改革,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坚持“四水四定”原则,大力推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全面推进节水工作,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国家第一批餐厨垃圾循环利用试点项目顺利通过国家试点项目终期验收,“两区一县”城区餐厨垃圾集中收集率达到95%以上。(四)紧盯国家“双碳”目标,强化节能监督管理。制定印发《白银市关于完整准确全面建设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白银市碳达峰行动方案》《白银市节能降耗工作方案(2023-2025年)》《白银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实施办法》,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逐步提升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深入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指导实施重大项目453个,总投资238.2亿元,完成投资119.2亿元,着力构建“两屏两带三廊四山五基地”绿色生态体系,新增国土绿化面积177.43万亩,推进国土绿化提质增效。大力推动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循环经济助力降碳、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等“碳达峰十大行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和公共机构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人均综合能耗下降2.32%,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4.87%;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着力培育绿色发展动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使绿色生态产业成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导产业。
甘肃法治报记者
记者:请问我市在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白银段生态修复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成效?
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赵刚
媒体朋友们,大家好!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市自然资源局贯彻落实《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情况。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要求,今年1月4日市委九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白银市委关于加强自然资源工作的决定》,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了落实《决定》的任务清单。《决定》结合白银实际,从十个部分、二十六个方面对加强我市自然资源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明确。《决定》印发后,全市上下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积极推动落实,各级人大、政协关心关注自然资源工作,依法进行了监督和调研视察。近年来,全市自然资源部门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积极谋划争取生态修复项目建设,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白银段生态修复工作。我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全市区域内已发现矿种达53种,探明储量矿种33种,主要有铜、铅、锌、煤、石膏、陶瓷土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一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特别是计划经济时期建设的白银公司、靖煤公司等国有大中型矿山企业,为全国和甘肃省的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经过七十年来的开采开发,形成了大量的废弃矿山,土地资源损坏面积大,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严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废弃矿山生态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因素之一。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2021年以来,全市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10076万元,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8个,已竣工2个,有序推进6个,完成投资7155万元。如通过会宁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靖远石门乡沙虫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景泰草窝滩镇翠柳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白银武川乡历史遗留砂金矿区生态修复、平川共和镇西合村大堡子沟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项目的实施,采取消除地质灾害隐患、重塑地形地貌、土地复垦利用、矿山植被重建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实现矿区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恢复提升。为有力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我市抢抓中央财政支持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建设重大机遇,组织申报了黄河重点生态区(甘肃白银段)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今年5月通过国家竞争性评审。该项目主要对项目涉及我市会宁县、靖远县、景泰县、平川区332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图斑面积1052.86公顷,工程实施期3年(2024-2026年),规划投资5.10亿元,获得中央财政资金3亿元。项目实施后,将新增耕地面积91.86公顷,恢复耕地面积98.56公顷,恢复林地面积2.42公顷,新增草地面积499.09公顷,恢复草地面积474.43公顷,消除地质灾害隐患8处。通过修复,将有效解决项目区内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坏问题,明显改善矿山周边人居环境,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筑牢国家西北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及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兰州市主持召开的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和市委《关于加强自然资源工作的决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等项目实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建设幸福美丽新白银作出新贡献。
华夏文明导报白银周刊记者
记者:《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中明确要主动打好治水兴水升级战,请问就打好治水兴水升级战都开展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市水务局副局长 田锴
谢谢您的提问。自《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印发以来,白银市水务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为指引,紧紧围绕打好治水兴水升级战,按照“四水四定”原则,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深入推进国家节水行动,加快推进全市骨干水网建设,筑牢水旱灾害防御底线,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水利保障。一是坚持项目为王,骨干水网更加完善。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骨干水网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按照《白银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白银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安全保障规划》《白银市贯彻落实甘肃水利“四抓一打通”促进水利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4年凝练年度重大水利建设项目8大类88个,计划完成年度投资23亿元。恢复建市以来,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骨干工程建成通水,累计完成投资38.38亿元;靖会、兴电2处大型灌区和靖远县刘川、白银区工农渠、平川区陡城、会宁县关川河等10处中型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加快推进,累计完成投资2.02亿元;开工建设引洮二期会宁县农业灌溉配套、景泰县永泰川灌溉调蓄水库、白银区北城区生态治理水系连通等项目,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弱项不断补齐;持续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全市水利系统首个“政银企”合作项目靖会灌区除险加固及提升改造项目三场塬片区应急补充水源工程落地实施,为全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全市“一河三干、两水补给、多点连通、延伸增效”骨干水网更加完善。二是坚持精准施策,水资源管理更加严格。按照“四水四定”原则,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针对全市水资源“双超”严峻形势,确定地表水超载治理“1154”和地下水超采“定、管、节、控、增、换”6字治理思路,省政府批复《白银市黄河流域地表水超采治理方案》,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关于加强自然资源工作的决定》《白银市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管水用水指导性文件,建成高标准农田18.34万亩,高效节水面积6.95万亩,加快在建73座调蓄水池建设(总库容1117万立方米),建立农田节水技术核心示范区32个,万亩示范点1个,千亩及以下示范点31个,建成省级节水型企业3户、市级企业14户,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84%,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8.17%,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25%,取水口在线计量率由8.5%提高到89.5%,地下水超采区由4个减少为1个,用水统计调查名录库由49个增加到325个,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95提高到0.608。2023年在经历67年来最严重旱情的情况下,全市指标内黄河地表水用水量7.77亿立方米(扣除引大水、引洮水和临时调水量),较2020年8.28亿立方米下降0.51亿立方米,水资源超载治理成效显著。三是坚持预字当先,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更加牢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将水旱灾害防御作为水利人不可推卸的天职,铆定“四不”目标,强化“四预”措施,贯通“四情”防御,明确6座中小型水库责任人,严格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及时发布各类雨情、汛期监测预警信息,修订5个县区危险区动态管理清单,完善5个县区71个乡镇281个行政村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争取落实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271万元,对5个县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及310个自动监测站点的运行维护,配置简易监测预警设备77套,持续提升全市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能力。争取落实中央水利发展及国债资金14742万元,立项实施4条中小河流及重点山洪沟道防洪治理项目,拟治理河长55.8公里,最大限度保障全市山洪灾害防治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白银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记者:请问省委《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印发实施一周年以来,市林草局在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加快构筑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市林业草原综合事务中心主任 魏邦荣
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白银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北御风沙、南保水土、中建绿洲”的总体思路,抓项目、引资金、扩增量、固底色,持续深入推进林草重点工程建设,实现了绿色版图不断扩展、美丽白银加快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一是抓谋划重统筹,周密部署工程布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市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先后印发《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市委关于加强自然资源工作的决定》《市委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引领创新实践打造“三地一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打好“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全力打造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示范地。修编了《白银市防沙治沙规划》,为推进我市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提供了重要规划支撑。凝练申报“三北”六期总规模501.8万亩。成功申报陇中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二期)、祖厉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等一批重点生态项目,总建设任务105.7万亩,估算投资11.92亿元;储备了腾格里沙漠南缘防风固沙治理、黄河廊道生态保护修复等4个治理项目,总投资17.126亿元。二是抓示范重修复,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依托国家“三北”项目、“双重”项目、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等重点生态建设项目,积极探索“林草项目+政策性贷款+社会资本”融资模式,推行“投资人+EPC+O”(投资人即甘肃润川绿色生态建设有限公司,EPC即设计施工总承包,O即运营管理,争取国家储备林贷款30年,造林加养护8年,运营管理22年)运营模式,推广“拆、削、填、平、造”(拆违拆乱、削丘刮坡、填整堑壕、平整地形、造林绿化)建设模式,推动国土绿化扩面、提质、增效。“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国土绿化174.43万亩,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70.21万亩,其中2024年完成造林21.52万亩,完成人工种草及退化草原修复19.27万亩、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9.76万亩。相比第五次荒漠化沙化监测数据,全市荒漠化土地减少47.1万亩、沙化土地减少2.38万亩,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6月5日在我市平川区成功召开甘肃省2024年“三北”工程攻坚战现场推进会,为打好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夯实思想基础。三是抓技术提质量,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因地制宜、以水定绿、适地适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科学、生态、节俭、务实开展国土绿化。充分考虑全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承载能力,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的区域,坚持节水灌溉导向,配套上水工程,通过修建简易蓄水池人工浇灌的方式和优先选用耐旱耐寒本土树种,提高造林成活率;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上区域,坚持雨养灌溉导向,实施“针阔结合、乔灌混交”模式营造混交林。始终把规范管理作为科学绿化的重要保障措施,抢抓时令节点,强化作业设计管理和项目“四制”管理,严把工程启动环节;严格执行“浇水、栽植、再浇水、后覆膜”程序,执行技术承包责任制、干部包县区负责制,严把苗木栽植环节,确保造林成活率;全面实行苗木“两证一签”制,在苗木供应管理上并实行现地监挖、随栽随挖,有效确保工程质量。四是抓管护固成果,依法依规守绿护绿。把抓实林长制作为推动“三北”工程建设有力抓手,划定并厘清3164名四级林长责任区域,并按照“分级负责、协助联动、源头治理、全域覆盖”原则,构建“一长三员”网格化管理体系,选聘生态护林员2099名、草管员665名、公益林管护员626名,对全市林草湿资源进行全覆盖管护。严格落实禁牧草畜平衡制度,实施禁牧面积29.48万亩,草畜平衡面积351.77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41.8%以上。严格执行林地草原用途管制和林地定额管理、森林采伐限额管理等制度,依法做好建设项目使用林地、草原行政审批工作,“十四五”以来,全市共审核审批项目用地143宗,使用林地草原1214.7公顷,上缴林草植被恢复费8104.3万元。不断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林草灾害预防等工作,境内现有国家保护陆生野生动物230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2种,境内十年内没有发生较大森林草原火灾和病虫灾害。五是抓基础性产业,打通“两山”转化路径。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立足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文冠果、枸杞等特色林果产业和肉苁蓉种植等林下经济。依托“三北”、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分区域集中连片打造文冠果标准化示范基地,建成万亩以上文冠果种植基地12个,市级加工产业园3个。总投资12.69亿元的国家文冠果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建成后年产种苗2000万株。2024年计划栽植文冠果13.9万亩,目前已完成10.88万亩。截至目前,全市文冠果、枸杞等经济林栽植面积达到159.57万亩,年产值35.27亿元。成立了全省首家林业碳汇发展中心,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让更多“绿色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主持人:感谢魏邦荣先生的解答,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关注的问题,发布会后请与市政府新闻办或发布单位联系,进行更多采访了解。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发布嘉宾,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白银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关心、支持、参与和贡献,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