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白银要闻

文明乡风拂铜城 德善之花绽新韵——白银市文明乡风建设工作综述

在黄河之畔的陇原大地上,白银市以文明乡风建设为笔,勾勒出一幅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治理优的乡村振兴新图景。近年来,白银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文明乡风建设为重要抓手,通过制度创新、文化浸润、实践引领等多维发力,将文明乡风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持久动能,让崇德向善、文化繁荣、环境宜居的文明新风吹遍铜城大地。

破除陈规陋习 树立文明新风

针对高额彩礼、薄养厚葬、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打出系列组合拳,让文明新风浸润人心。一是制度引领,构建长效机制。将移风易俗作为文明乡风建设的突破口,构建起“制度约束+典型引领+文化浸润”的三维治理体系,全市各村社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成立“四会”组织,完善规章制度等形式,对婚丧嫁娶的宴席规模、礼金标准等作出明确规定,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之风。二是示范带动,树立文明标杆。全市党员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带头践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建立“党员+群众”结对帮扶机制,形成“一人带一户、一村带全乡”的示范效应,婚丧支出同比下降超50%。三是创新宣传,营造浓厚氛围。聚焦抵制高额彩礼、倡导厚养薄葬、弘扬孝老爱亲等主题,白银区组织开展了“新风润心·文明同行”移风易俗巡回展演活动,志愿者自编自演的《文明白银踏歌来》《走不起的人情》等文艺作品,把高额彩礼的危害、简约婚礼的美好融入表演当中,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思考、在情感共鸣中增强认同。


筑牢精神基石 培育时代新人

将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文明乡风建设的重要基石,广泛选树宣传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一是创新工作载体,厚植道德沃土。创新开展“你好,白银好人”宣传品牌工作,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推荐网络,畅通组织推荐、群众举荐、个人自荐“三荐合一”渠道,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身边好人发现推选活动。建立全市统一的“白银好人”信息数据库,对各级各类道德典型信息进行系统化分类整理和集中展示。二是多维宣传发动,传播好人故事。市、县媒体协同开设《你好,白银好人》专题专栏,深度挖掘、生动讲述好人的感人故事和精神内核。创新运用新媒体,精心制作发布“你好,白银好人”系列短视频,依托多个平台强力推送短视频8期,累计播放量超20万余人次。深入开展“白银好人基层巡讲”活动12场次,组建由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组成的巡讲团,深入机关、企业、学校、社区、乡村进行事迹宣讲和故事分享180余场次。三是强化理论宣讲,筑牢思想基础。创新思政教育形式,通过领导干部带头讲、理论专家系统讲、乡贤能人实践讲、模范典型示范讲、文化活动创新讲的“五讲”模式,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送到田间地头,融入到基层群众生产生活当中。成立由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先进典型代表组成宣讲团,深入乡镇、村社、家庭,全方位、多层次地宣讲发展的故事、奋斗的故事,引导广大群众珍惜当下,接力奋进。


聚焦群众需求 打造服务品牌

有效整合区域资源,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推动了文明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品牌化发展。一是聚焦需求,实现特色发展。积极推进“一县一品”志愿服务品牌建设,走出具有白银特色的志愿服务发展路径。会宁县针对农村老年群体推出“银龄守护夕阳红”项目,依托红色网格实现“一村一案、一人一策”,构建“30分钟服务圈”;景泰县聚焦心理健康,打造“心守护·景泰行”品牌,构建“3+N”服务体系;白银区创新“中医夜市”,推动中医资源下沉,为广大群众提供健康服务。二是创新机制,提升服务效能。坚持机制创新与服务实效相结合,建立“专业志愿者+常态培训+跟踪回访”运行模式。景泰县组织56名持证心理咨询师定期培训、案例复盘,实行“一人一档”回访机制。会宁县细化23项养老服务清单,推行“1+N”基础与个性服务相结合。白银区通过“党建+医疗”整合30余名中医专家和200余名医护志愿者,定点延时服务,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三是拓展载体,丰富活动形式。平川区着力构建“1+11+91+12”文明实践阵地体系,实现区镇村三级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培育22个优秀所站、24个特色志愿服务项目,注册志愿者3.8万余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2000余场、惠及群众16万人次。“热闹平川·文明集市”活动通过“摆摊设点”的方式,提供政策宣讲、健康义诊、美食品鉴、非遗展演等“一站式”便民服务。


挖掘文化精髓 激活文明基因

深挖本土文化资源,将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一是打造地方文化精品。白银区编排的原创快板《移风易俗新风扬》,以方言形式讲述“零彩礼”新娘的故事,在乡村文化广场巡演60余场次,观众超5万人次。靖远县创作的《蒋滩史话》,通过教育、人文、文旅、戏曲、水利等五个篇章生动展现诚信经营、邻里互助、勤劳奉献、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二是促进传统节日复兴。创新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春节期间,全市开展“赏年画·过大年”活动,展出非遗年画1200余幅;重阳节组织开展“好家风故事分享会”,挖掘孝善典型200余例。平川区举办的“大地欢歌·相约陡城”活动,通过“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模式,展现新时代农民的文化自信,为当地文旅产业带来活力。三是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永泰古城通过数字化改造,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年接待游客突破30万人次。全市开发的19条非遗研学线路,将铜艺制作、皮影戏等非遗项目与乡村旅游结合,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省级非遗传承人马艳萍的铜艺工坊,年培训学员超500人,其作品《黄河母亲》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提升乡村颜值 绘就宜居画卷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文明为引领、以发展为驱动、以民生为根本、以治理为保障,着力打造文明、幸福、美丽、善治的现代化村镇。一是文明创建,发挥示范效应。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市共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5个、文明家庭10户,省级文明村镇58个、文明家庭4户,市级文明村镇113个、文明家庭176户。获评“中国好人”7人,“甘肃好人”79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7人、“甘肃省道德模范”13人、“白银市道德模范”65人。创建“和美乡村”示范村306个。二是家风建设,润泽文明乡风。顾家善村家家门口都挂着一块块古色古香、造型精致的牌匾,上面刻着“量身定制”的家风家训。“挂上家风家训牌子,每天进出家门时,就会提醒自己要怎么做人、怎么教育后代,怎么把好家风传承下去。”村民顾福亮介绍道。一块块造型别致的家风家训牌,既是互比互学,更是传承弘扬,游人行走驻足间,家风家训也成为一道文明风景线。三是服务优化,提升生活品质。白银区五星街社区整合资源,发动党员干部、退役军人、在校学生、热心居民等各方力量,组成志愿服务队。将医疗卫生、物业管理等纳入网格,打造“15分钟近邻服务圈”。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我们的节日”为契机,开展“文明同我行、书香伴成长、家风促和谐”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在全社区范围内积极开展“身边好人、好婆婆、好儿媳”等各类先进典型评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社会氛围。


漫步今日白银,文明乡风扑面而来。顾家善村百年古柳下的家风牌匾传递着祖训家规,景泰县“红黑榜”上褒扬着零彩礼新风,平川“文明集市”上志愿者正为老人免费理发,永泰古城遗址公园里游客感受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这一切,共同绘就了白银文明乡风建设的生动画卷。站在新的起点上,白银市将持续深化拓展“你好,白银好人”品牌建设,深耕选树典型,创新传播形式,拓展实践深度,优化礼遇机制,让崇德向善的磅礴力量在白银大地生生不息,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文明白银、幸福白银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