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两山”理念,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美丽甘肃建设”和市委市政府“绿色白银”建设要求,平川区委、区政府抢抓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国家储备林建设的政策机遇和纳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及修复重大工程黄河重点生态区”县域范围的历史机遇,提出建设“两屏两廊两道多点”绿色生态体系。“十四五”期间,谋划实施总投资55亿元的平川区45万亩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现已列为2022年省市重大项目,我们重点解决好造林“土地、资金、林种、造林、管护”五要素的问题。
一是着力解决“在哪儿造”的问题。针对平川山多地少、水土流失严重的实际,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在符合政策要求的未利用地中,利用低矮丘陵、土壤肥沃的集中连片区,划定适宜造林地块面积77万亩,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生态建设用地、上图入库。初步规划在王家山、水泉、宝积、共和、黄峤五个乡镇区域内营造45万亩国家储备林。
二是着力解决“钱从哪儿来”的问题。我们积极探索“林草项目+政策性贷款”的融资模式,落实政策性贷款7亿元,解决了白银市平川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绿化等4个工程造林资金缺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采取“投资人+PC+0”的运营模式,以“国企控股+民企参股”的资本结构,成立甘肃润川绿色生态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项目以该公司为融资主体,争取农发行国家储备林和林业政策30年贷款(宽限期8年,连本带息22年还清),再按照进度支付民营企业造林投资资金。
三是着力解决“造什么”的问题。科学选择绿化树种、草种,采用混交林模式,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乔灌草合理搭配。结合生态区位,因地制宜,优先选用柳树、国槐、刺槐、侧柏、油松、樟子松、云杉、文冠果、元宝枫等树种。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发挥国家储备林林地规模优势,建成文冠果木本油料种植基地20万亩,利用工业地产优势,申报建设国家白银文冠果产业示范园区,引进相关企业,构建栽植、加工、储运、销售全产业链条。
四是着力解决“怎么造”的问题。主要采取工程造林方式,严格工程管理,保护自然植被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避免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负面影响。充分利用甘肃中部生态移民供水工程,全面推广应用集水节水造林种草技术,通过配建控制性水源工程4个、节点调蓄水池90个和节水管网等措施,解决灌溉用水的问题。
五是着力解决“谁来管”的问题。采用“3+5”造林管护模式,造林后由施工方负责管护,8年后保存率达到95%以上,交由甘肃润川绿色生态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统一经营。全面推行区乡村三级林长制,建立完善绿化后期养护管理制度,确保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看、责有人担。
该项目建成后,主要效益有五个方面:
一是储备木材。人工集约大径材培育25万亩,30年后可生产木材750万立方米(年均1.0立方米/亩),按500元/立方米计算,大径级用材林可实现收入37亿元,将有效缓解当地木材供需矛盾。
二是碳汇增容。45万亩碳汇林可年均吸收二氧化碳720万吨左右,碳汇现行价格约为50元/吨,造林5年后成林,固碳按25年计,碳汇收益可达90亿元。区内主要碳排放企业为华能热电、中煤二电,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60多万吨,完全可以满足区内碳中和需求。
三是经济效益。初步估算,该项目20万亩标准化文冠果木本油料基地建成后,按照3年挂果,5-8年进入丰产期,亩产种籽500千克以上,按10元/千克计,每年仅种籽一项收入可达10亿元以上;文冠果种子含油量35-40%,种仁含油量66-72%,文冠果油按200元/千克计,每亩收入3万元,每年可收入60亿元。随着文冠果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推进,开发食用油、花精油、叶茶、花茶、生物质能源等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创建销售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效益将更为可观。
四是农民增收。45万亩储备林工程建设吸纳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务工8000余人,务工收入达到3.6亿元,人均可增收4.5万元。同时,经济林运营管理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有效持续带动农民增收。
五是生态修复。45万亩国家储备林建设完成后全区森林面积将会跨越式增加,区域生态环境也将明显向好,成林后可将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15个百分点,全区森林覆盖率将达到18.36%,实现“地下挖煤、地上储碳”的良性循环,盘活“双碳经济”,为甘肃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贡献平川力量。
截至目前,《白银市平川区国家储备林建设专项规划(2021-2050)》通过专家论证评审,已获国家林草局批准实施。我们将建设期由5年缩短为3年,完成45万亩储备林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