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00000000000000000/2024-00004 | 生成日期: | 2024-07-18 |
文 号: | 关键字: | 医院,医疗,建设,健康,市 | |
所属机构: | 白银市人民政府 | 发布机构: | 白银市人民政府 |
白银市多措并举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 |
信息来源:白银市卫生健康委
发布时间:2024-07-18 11:22
浏览次数:
|
|
|
|
近年来,白银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在医改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持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有力推动我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政府主导,凝聚共识强动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市委书记杨建武,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延保多次调研指导医改工作,在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谋划安排综合医改重点工作。相关部门结合白银实际,大胆探索创新,制定印发《白银市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白银市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经验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白银市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政策措施,组织开展医改专项督查,推动改革重点任务落地见效。白银市2022年被列为“甘肃省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城市”,2023年被确定为“全国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城市”,2024年4月成功申报“2024年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为甘肃省唯一入选城市。 二、坚持医疗惠民,提质扩容强能力 一是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建设。发挥市级医院医疗救治的主力军作用,2023年初印发《白银市推进紧密型医疗集团工作实施方案》,部署3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更好提供城乡群众优质就医服务,形成科学有序的就医格局和系统连续的诊疗格局。其中,市第二人民医院作为白银区医疗集团牵头医院,2024年成功晋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以市第一人民医院为龙头的白银市医疗集团,将市一院产科、新生儿科和市妇幼保健院整合运营,打造涵盖妇女保健、生殖保健、围产期保健、高危儿管理、儿童保健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流程。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围产医学中心,双向转诊,协同救治,有力促进市妇幼医疗业务大幅提升,较成立前门诊量增长3.26倍,住院量增长6.9倍,分娩量增长15.5倍,市妇幼保健院2023年通过三级乙等妇幼保健院评审。 二是落实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市12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完成章程修订工作,全面实现书记、院长分设。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明确党组织在医院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效规范公立医院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规则。加强医院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把支部建在学科上,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医院运行活力和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健全医院运营管理体系,举办全市卫生健康经济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建立医院运营管理科和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平均住院日从2020年的9.2天降低到2023年的8.0天,人均住院费用从2020年的5773.70元降低到2023年的5649.6元。医疗机构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降至26.49%,为全省最低。 三是推动重点学科扩容。围绕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和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为主线,建成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单位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8个、市级21个、县级14个,成立市级临床医学质控中心46个,市一院和5县区建成5大救治中心和5大医学中心,强力推动我市优质资源扩容布局,基本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再转诊”的目标。 四是建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制定印发《白银市加强和改进卫生健康人才引进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白银市新时代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方案》,推进医疗卫生单位公开招聘备案制,市级公立医院人员岗位聘用备案1192人次,公立医院自主开展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1766名。柔性引进80名白银在外知名专家,建立名医工作室72个,培养本地医疗专业人才85名,培养临床教学师资在聘教授25名、副教授56名,在聘硕士研究生导师7名,为白银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坚持强基固本,城乡协同强效力 一是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发挥县级医院县域内的龙头作用,2023年初印发《白银市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统一部署规划5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在医联体中互联互通、延伸基层,建立资源整合、协同发展、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管理新机制,形成县乡村三级“紧密互联、上下一体、资源共享、服务共担”的医疗服务新体系,患者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比例由2020年的32.54%提高至49.77%,位居全省前列,2家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晋级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县域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整体提升,有序就医格局和系统连续诊疗格局基本形成。 二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推行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推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和上下联动。8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全天开放发热诊室,县级5个区域医学中心、5个救治中心全部建成应用,乡镇卫生院彩超、心电图、DR影像等医疗设备基本全覆盖。扎实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全市8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84家达到基本标准,20家达到推荐标准,9家创建成社区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三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扎实推进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挂牌成立市疾病预防控制局,重新组建白银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坚持预防为主,深入推进实施18项健康白银行动,加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连续5年将呼吸、胸痛救治、脑卒中防治基层能力提升列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每个乡镇卫生院建成雾化治疗室、胸痛救治单元、心肺康复室。市县综合医院全部通过PCCM科、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卒中防治中心)认证,76家乡镇社区通过呼吸基层规建认证,对1700家次工矿企业开展职业健康检查17.65万人次,有效降低疾病发病率。 四是推进妇幼老龄健康促进体系建设。以等级评审为抓手,推进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确保5个县区均有一所政府举办的标准化妇幼保健机构。推进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建成托育机构34家,设置托位3651个,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2.45个。市第一人民医院创建医育结合模式举办托育机构,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命名为全国爱心托育用人单位,被省卫生健康委命名为全省首批示范托育机构。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老年人服务适老化改造,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心医院等8家机构完成2023年全省规范化老年医学科建设。白银区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命名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 四、坚持机制创新,深化改革强活力 一是探索市级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积极参加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同时,在全省率先印发《白银市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施方案(2023版)》,并配套《白银市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激励办法(试行)》,在前期充分的政策宣讲和试点考核下,于2024年3月至6月,深入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2024年全市公立医院巡查暨绩效考核工作,以“市考”带动“国考”,加快全市公立医院现代化管理进程。 二是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根据“两个允许”要求,合理确定公立医院薪酬水平,落实医院内部分配自主权,健全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医务人员绩效工资占工资总额比例逐年上升。靖远县推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人绩效年薪制。选定市第一人民医院为试点医院,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 三是创新医防融合机制。实施“幸福呼吸中国慢阻肺分级诊疗推广项目”,省内率先将慢阻肺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幸福呼吸”项目受到国家呼吸联盟表彰。创建甘肃省协同创新基地,组建白银市首个呼吸与危重症专科医联体,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通过全国首批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专科规范化建设三级达标,6家医疗机构顺利通过国家PCCM科达标认证。实施疾控机构进医院活动,进一步健全全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全市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88%、84%,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达到100%,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信息质量多年位居全省前列,重大慢性病以及各类重点传染病发病率得到有效遏制。 四是推广新中医诊疗体系。引进成立石学敏院士工作站、曹烨民工作室和王自平工作室,传承带教醒脑开窍术、中西医结合治疗脉管病、新中医诊疗体系治疗高血压等。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全覆盖,70%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连续两年共举办6期新中医治疗慢病高级骨干培训班,培训市、县、乡、村四级新中医诊疗慢病骨干人才626人,在全市推广普及新中医诊疗体系,开启了新中医治疗慢病新篇章。打造中医药专科集群,推荐国家优势专科2个,打造市级中医优势专科9个,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被确定为中西医结合旗舰科室项目建设单位,市第一人民医院“新中医慢病诊疗中心”、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医馆”揭牌成立,完成4家旗舰中医馆建设,38人取得中医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证。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全覆盖,70%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五是强化智慧医疗建设。加强各级公立医院“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大厅建设,完善就诊流程引导系统,推进患者在线预约、智慧床旁结算等服务,在市域范围建设远程心电、远程病理和远程影像三大远程会诊中心和肺部肿瘤MDT、消化道肿瘤MDT、慢创(糖足)MDT、多浆膜病MDT、呼吸与危重症、脑卒中、胸痛等多学科综合治疗小组,远程影像诊断5.21万次、远程心电诊断24.81万次,2家互联网医院线上诊疗服务4611人次,线上预约挂号9.1万人次,实现“乡村检查、市县诊断”,患者看病就医更加方便。 五、坚持多方联动,统筹推进强合力 一是学习先进经验。连续两年举办全市医改干部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市县两级医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公立医院负责人培训率达100%;景泰县邀请三明医改专家包著彬开展医改讲座;平川区组织编办、财政、卫生健康、医保及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赴云南省安宁市、福建省三明市考察学习县域医共体建设经验;市第一人民医院到台州恩泽医疗中心学习考察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经验。 二是组建医改“智囊团”。成立白银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组建了覆盖市、县、乡3级,涉及10个专业方向的51位医改专家的市级医改“智囊团”。医改专家已参与制定各级各类医改政策文件100余个,参与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医改政策集中宣讲培训,调研指导各县(区)完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方案。 三是加强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积极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开展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组织动员医务人员参与健康促进,将健康教育科普作品纳入职称晋级业绩条件,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组织管理体系。创办《健康白银》电视专栏,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办《疫情防控科普宣传》专栏,向群众普及健康知识。市、县(区)两级开展集中宣传活动31次,累计播出《健康白银》电视专题节目118期,创建省级健康促进医院6家,市级健康促进医院9家,市级健康学校31所,489家单位创建为无烟党政机关,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有效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