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GSD0118/2019-00103 生成日期: 2019-12-17
文       号: 关键字:
所属机构: 市商务局 发布机构: 白银市商务局
关于征求《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函
信息来源:市商务局
发布时间:2019-12-17 00:00
浏览次数:

按照市政府工作安排,市商务局牵头拟定了《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根据各单位意见建议进行了修改,现将重新修改后的方案随文附上,请提出修改意见建议。

白银市商务局

2019年12月27日

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实施意见》(甘政办发〔2019〕97号)精神,进一步推动消费升级、激发消费潜力、提升消费水平,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方案。

一、创新流通发展

(一)促进流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顺应商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趋势,鼓励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商旅文体等跨界融合,形成更多流通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引导鼓励超市、便利店等零售网点开展网络销售,鼓励餐饮、娱乐、生活服务类商家加入网络团购业务,促进传统零售业与网上零售协同发展,扩大便利消费,支持企业依托实体网点、货源、配送等资源开展网络批发零售业务,拓展网上交易,结合实体店面和物流配送体系,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培育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信息消费、时尚消费等商业新模式,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鼓励发展“互联网+旧货”“互联网+资源循环”,促进循环消费。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推动流通新业态新模式健康有序发展。(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体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动传统流通企业创新转型升级。支持线下经营实体加快新理念、新技术、新设计改造提升,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鼓励经营困难的传统百货店、大型体育场馆、老旧工业厂区等改造为商业综合体、消费体验中心、健身休闲娱乐中心等多功能、综合性新型消费载体。各有关部门要在城市规划调整、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改扩建用地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局、市体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提升改造特色商业街区。进一步加大商业步行街改造提升力度,支持各县区基础设施、交通设施、信息平台和诚信体系等新建改建项目。积极推荐申报商业步行街改造提升省级示范项目,依托会宁汉唐一条街,靖远意大利风情街,景泰三和广场步行街,白银区金域观澜、苹果街,平川区尚文坊等特色商业街区,在全市培育建设一批集文化演艺、旅游观光、艺术收藏、购物休闲、餐饮美食等多业态集聚的特色街区。在符合公共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商业步行街等具备条件的商业街区开展户外营销。(市住建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快发展农村流通体系。改造提升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优化快递服务和互联网接入,促进形成以乡镇为中心的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实现村村快递服务网络全覆盖。针对农村消费习惯、消费能力、消费需求特点,从供给端提高商品和服务的结构化匹配能力,着力解决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问题。依托全市“一个龙头景区、四条精品线路”旅游规划,推进乡村“小旅游”,重点做好水川湿地公园二期、水川康养小镇、顾家善乡村旅游等项目建设,开发生态观光、乡村休闲、农耕体验、创意农业等为主的新业态,建设一批乡村旅游景区、示范村,培育特色农村休闲、旅游、观光等消费市场。(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邮政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扩大农产品流通。加快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大农产品分拣、加工、包装、预冷等一体化集配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地区生产基地现代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拓宽绿色、生态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打造农产品产销对接一体化产业链。引导支持会宁甘富果业、靖远湛峰冷链、景泰中远食品冷链、甘肃邦农、平川忠恒商贸等一批实力雄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物流企业,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产业交易市场、拍卖市场和冷链储存市场,构建覆盖生产基地到消费终端的全链条经营服务体系,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之路。巩固和拓展农产品出省工程,加快优质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实施贫困乡“互联网+”产业扶贫行动,培育贫困地区农产品网货品牌和本土电商平台,搭建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平台,扩大特色农产品网销规模。依托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支持本土电商平台和电商企业以农产品为重点,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培育消费热点

(一)释放重点商品消费潜力。积极引导二手车协会和展会企业利用节假日以售后维修、打折优惠、代办保险等多种方式开展二手车促销费活动,进一步活跃市场,拉动地方消费。开展绿色回收,支持西北再生资源基地、甘肃东方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转型升级,逐步建立可回收物的收运和资源化利用体系。推动创建绿色商场,逐步向超市、专业店等业态延伸,引导流通企业增设绿色产品专区,扩大绿色产品销售。积极倡导“绿色环保、低碳出行”,鼓励各县区大力发展新能源公共交通。支持绿色智能商品以旧换新,鼓励具备条件的流通企业通过折价置换等方式回收淘汰的废旧电子电器产品,通过推荐申报,对相关活动、平台和回收体系等给予一定支持。(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繁荣夜间消费市场。激发城市消费活力,打造集旅游、文化、体育、休闲、娱乐、餐饮、商业等为一体的“深夜食堂”“夜间商圈”等特色消费市场。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在条件成熟的县区率先打造“夜间经济”地标,以白银区银凤湖景观带、平川区尚文坊一条街为重点,分别围绕高端引领、跨界融合、活力时尚等主题,大力发展具有创新引领和品牌吸引力的夜经济消费业态,打造夜间消费场所和集聚区,其他县区也要充分挖掘潜力稳步推进。鼓励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实体零售企业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开设深夜营业专区、24小时便利店,提高夜间消费便利度和活跃度。(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体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组织系列促销活动。充分利用开放性公共空间,开设节假日步行街、周末大集、休闲文化专区等常态化消费场所。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特点和节日热点,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实施新春年货节、汽车博览会、成品油让利欢乐购、电商购物节、特色美食节等系列消费促进活动,引导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促销让利活动,进一步扩大激活消费市场。各部门要对促销活动给予规划引导、场地设施、交通安全保障等方面支持。(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优化消费环境

(一)加快连锁便利店建设。将智能化、品牌化连锁便利店纳入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重点培育甘肃邦农生鲜便民配送等多种形式连锁便利店发展,引进新城控股商业地产、甘肃湘韵(白银中心)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落户白银。鼓励便利店搭载简餐制售、乙类非处方药经营、出版物销售、生活缴费、打印复印、洗衣家政等便民服务。(市住建局、市商务局、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优化社区便民服务设施。依托民政部门居家养老服务专项经费,以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形式,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在各县区均建成社区和居家养老中心,着力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依托家政服务行业协会,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和服务标准,推动行业和企业健康发展。结合家政扶贫工作,加大家政服务人员培训力度,巩固和拓展省、市外家政服务市场,主动与天津市和平区、西青区对接,深化家政服务劳务合作。(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开展招商招店引贸引品。认真落实现行加强招商引资和支持总部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鼓励引进中国500强、民营500强企业。加大招商引贸,吸引“她消费”“童消费”“潮消费”“老人消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满足优质国外商品消费需求,支持国际国内一线品牌在白银设立专柜或专卖店、体验店、旗舰店。(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市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提升流通质效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做好成品油零售经营资格审批及年检工作,强化行业内事中事后监管,乡镇以下具备条件的地区建设加油站、加气站、充电站等可使用存量集体建设用地,扩大成品油市场消费。全面落实国家电价政策。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进一步优化食品经营许可审批程序。强化连锁企业总部管理责任,简化店铺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实施告知承诺管理。具备条件的连锁企业从事书刊报刊发行业务实行“总部审批、单店备案”;对符合条件的品牌连锁企业实行“一照多址”登记。开展简化烟草、乙类非处方药经营审批手续试点。(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优化市场流通环境。强化消费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覆盖线上线下的重要产品追溯体系。依托甘肃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我市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强化“信用中国(甘肃白银)”网站信息公开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甘肃)依法公示功能,为公众提供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和消费预警提示服务。严厉打击线上线下销售侵权假冒商品、发布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针对食品、药品、汽车配件、小家电等消费品,加大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市场治理力度。积极倡导企业实行无理由退货制度。(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动品牌创建。围绕全市十大生态产业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加大优势工业品和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宣传策划和营销推介力度,逐步提高陇货品牌中驰名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优新特产品占比,培育一批“甘味”农产品知名品牌。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进一步巩固“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面积,充分发挥菁茂甘草羊等5个农产品国家级农展会金奖的带动效应,加大新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工作力度,推进农产品“九大产业”快速稳步发展,强化供应链、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全力打造“银”字号品牌。(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强化支持引导

(一)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争取省级服务业发展资金,统筹用好省级服务业发展资金及现有专项资金或政策,补齐流通领域短板。各县区可因地制宜,加强对创新流通发展、促进扩大消费的财政支持。(市财政局、市商务局)

(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推动专业化消费金融组织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对居民购买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智能家居、节水器具等绿色智能产品提供信贷支持,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白银银保监分局、市金融办、人行市中心支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分析研判和统筹推动。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总召集人的全市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促消费工作分析研判和统筹协调。发改、商务和统计部门要建立“月协商”“季调度”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县区要落实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主体责任,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工作,抓好任务落实。(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和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本方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附件:白银市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工作联席会议组成人员名单(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