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620400MB167623XM/2025-173037 | 生成日期: | 2025-07-01 |
文 号: | 关键字: | 工作,重点,企业,污染防治,推进 | |
所属机构: | 市生态环境局 | 发布机构: | 市生态环境局 |
2025年第二次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实录 | |
信息来源:白银市生态环境局
发布时间:2025-07-01 10:47
浏览次数:
|
|
|
|
发布会主持人: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郝遵军 发布嘉宾: 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负责人 裴玉柱 主持人: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郝遵军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生态环境局2025年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们邀请了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负责人裴玉柱,向大家介绍2025年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的提问。 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甘肃法治报、兰州晚报、白银周刊、甘肃经济网、市融媒体中心等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的到来。 首先,我先通报一下2025年上半年全市环境质量状况。 截至6月29日,白银城区国控监测点细颗粒物PM2.5累计平均浓度为28.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0.1%;可吸入颗粒物PM10累计平均浓度为55.1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优良天数147天,优良天数比例81.6%。黄河白银段水质全部达标,全市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到75%;武川水库等6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考核要求,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下面,请裴玉柱同志介绍2025年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负责人 裴玉柱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将今年以来全市大气污染防治有关工作作一简要介绍。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盯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持续深入抓好工业、燃煤、扬尘、机动车和面源污染治理,全市空气质量稳中向好。 (一)持续强化“冬防”后半段工作与年度重点任务分解。一是认真做好“冬防”后半段重点工作,制定印发工作提醒函,对相关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安排,确保冬防措施落实到位。二是依据省生态环境厅相关部署安排,进一步细化分解各县区及相关部门2025年蓝天保卫战重点任务清单,明确责任主体和时间节点,强化重点工作任务推进,为全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二)大力推进污染源头治理。在燃煤污染治理方面,完成了平川区2台80蒸吨燃煤锅炉的注销,先后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25台,淘汰2蒸吨及以下生物质锅炉4台,加快推进白银城区“散煤”清零工作,切实从源头减少燃煤污染物排放。在移动源污染治理上,加快推进老旧车辆机械淘汰,今年以来,已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7063辆、国四中重型柴油货车394辆,淘汰国一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79辆,国二非道路移动机械45辆,进一步减少移动源污染物排放总量。同时,加快提升重点行业企业清洁运输比例,截至6月底,重点行业企业清洁运输比例由2024年的22%提升至51.2%,交通运输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此外,督促18家涉臭氧层物质企业完成备案,持续加强对特殊污染物的管控。 (三)持续加强重点涉气企业排放管控与技改项目谋划。进一步加强白银城区重点涉气企业精准化监管,结合空气质量变化形势,及时组织召开重点企业集中约谈会议,要求企业制定上报年度大气污染管控方案,强化不利气象条件下工业企业排放管理。充分利用走航车走航、无人机航拍、在线数据监管等手段,强化企业非现场监管,确保企业污染防治设施稳定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针对部分涉气企业工艺改造、污染防治设施提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困难,积极主动服务,会同企业先后凝练上报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项目9个,目前,国家已下达7个项目的专项资金共计5903万元,2个项目已通过生态环境部技术审查,拟申请专项资金856万元。 (四)同步推进气候应对与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在气候应对方面,督促全市27家重点碳排放企业按期完成了碳排放核查并提交核查报告,全市《2023年温室气体清单》初稿已编制完成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建议。稳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和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及时调度工作进展情况,查缺补漏,全力做好试点中期评估前相关准备工作。噪声污染防治方面,印发实施《白银城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其他4个县区声功能区划分方案已组织专家评审,正在提交相关县区政府审定印发。督促2个县区办理“千件万户”典型噪声投诉案件2件,用心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噪声问题。 主持人: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提问前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问题:目前,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请问下一步将采取哪些具体的工作举措来应对? 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负责人 裴玉柱 感谢您的提问。针对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诸多挑战,下一步,我们将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力以赴改善空气质量,为广大市民创造更加清新、舒适的生活环境。一是紧盯空气质量数据抓管控。紧盯国控站点、省控站点数据变化,对县区空气质量变化情况实时进行调度提醒,对县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不间断开展巡查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管控建议并督促落实。二是紧盯重点工作任务抓推进。对照省上“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和《2025年白银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工作要点》《白银市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清零”整治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大蓝天保卫战重点任务的督促调度力度,建立健全工作台账,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确保各项任务有序推进、如期完成。三是紧盯行业部门职责抓落实。切实发挥市环委办牵头抓总和统筹协调作用,严格落实调度、督导和考核制度,围绕扬尘污染管控、餐饮油烟监管、燃煤管控、机动车污染防治、企业污染管控等工作重点,督促各有关部门切实落实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三管三必须”要求,严格履行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职责,全面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甘肃法治报记者 问题:请问,我市成功入选国家第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一年多来,在试点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下一步的工作举措又是什么? 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负责人 裴玉柱 感谢您的提问。2024年1月,我市凭借扎实的工作基础,成功入选国家第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在一年多的试点建设过程中,我们严格对照《白银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实施方案》,稳步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政策体系方面,我们以探索减污降碳协同管理机制为重点,先后出台了一批与减污降碳相关的法规制度和政策文件,比如,在地方性法规制定方面,先后制定出台了《白银市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利用条例》《白银市祖厉河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等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地方性法规,为试点任务的有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以探索构建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预算管理体系为重点,向各县区下发了“十四五”碳强度降低目标计划,对照《白银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2021—2025年)》和《白银市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实施方案》,稳步推进全市污染物和碳强度下降目标。 (二)领域协同方面,我们以探索多场景“新能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模式为重点,着力打造千万千瓦级白银复合型能源基地,初步形成了“风光水火”互补的复合型能源发展格局。积极探索“政企共建”“储备林+N”等建管模式,平川区45万亩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已全面实施。以探索“工业减污降碳+多式联运+电动白银”的协同增效模式为重点,积极培育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设计产品,引导企业节能节水绿色发展,全市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始终把减污降碳作为促进绿色交通发展的重要抓手,白银集团推出“专用线铁路+集装箱汽运”多联式运输模式,建设多式联运“物流智慧云平台”,实现100%电子单证管理,减少了企业货物交接、短驳运输、货物换装等环节,运输效率大幅提升,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15%以上,大大削减了物流环节的二氧化碳排放。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国家强制性标准,强制执行率保持在100%。 (三)节能减排方面,我们以探索主要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模式为重点,在持续巩固有色金属、化工、陶瓷等八个行业重点企业的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中材水泥、寿鹿山水泥等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扎实开展加油站储油库监督性抽测,强化储油库、油罐车、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日常管理和维修维护,确保达标排放。以探索资源循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模式为重点,编制印发《白银市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实施方案》,开展尾水人工湿地净化工程、再生水输配管网和再生水调蓄设施建设,全市再生水循环利用率达到31.97%。坚持把加强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作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推动综合利用项目实施,全市年消化利用工业废渣达到590万吨。 (四)协同示范项目方面,我们以打造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示范项目为重点,围绕水环境协同、大气协同、固废协同、能源协同、工业协同和多元协同等方面,稳步推进实施6类30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预算380亿元。截至目前,30个重点项目中已完成建设10个,正在推进18个。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机制创新、项目攻坚、技术赋能、全民参与”四大方向,系统推进试点工作落地见效,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一是紧盯试点项目强支撑。围绕大气污染防治和碳达峰碳中和领域,聚焦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示范,实施清洁能源、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污染防治等一批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标杆项目,以项目支撑推动全市减污降碳试点工作稳步开展。二是深化政策体系与管理机制创新。通过建立白银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组织开展年度评价、编制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融合清单、探索建立减污降碳预算管理模式、实施正向激励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综合举措等措施,提升减污降碳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强项目能评、环评和碳排放评价的联动,形成更加科学完善的监管体系。三是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减污降碳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活动,广泛宣传减污降碳的重要意义、政策法规、技术措施与成功经验,普及绿色低碳生活知识与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 主持人:感谢裴玉柱同志的解答,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关注的问题,发布会后请与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联系,进行更多采访了解。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