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天气闷热且潮湿
这样的条件利于虫卵孵化
有网友就被家里的一幕
吓得鸡皮疙瘩都出来了……
密恐!大米里面全是小黑虫
因为不常做饭,这两天家住浙江杭州的小永发现,家里的米桶居然生出了不少黑色的芝麻大小,长着翅膀的虫子。
刚打开盖子的时候,虫子还在大米上爬来爬去,简直是视觉冲击,把小永恶心坏了。
小永把这些米平铺到太阳下暴晒
可是吃下去又有些顾虑
于是在网络上求助网友
发现有不少人和小永一样
都遇到了类似的情况
许多网友也发现
家中的米袋子里爬满了黑虫
↓↓↓
网友热议:长了米虫的大米
还能吃吗?
有网友解释了
米会生虫的原因
“虫卵在还是水稻的时候就在米里面啦
天热加上潮湿
虫就出来了"
↓↓↓
米桶里还剩好几斤大米
觉得扔掉有些可惜
长了米虫的大米还能吃吗?
有网友表示
没有霉就可以吃
也有网友表示
看到米虫直接把米扔了
网友解释的是否正确呢?
密封好的大米
为什么会突然出现虫子?
这些虫子都是从哪里来的?
被虫子啃过的大米还能不能继续吃?
一起往下看!
大米里为什么会长虫?
米虫,学名叫做米象,是一种常常在谷物中发现的害虫。 除了大米以外,它还主要寄主在玉米、小麦、高粱、面粉等各种被贮藏的谷物粮食中。
大米中的米虫以虫卵的方式存在,只是肉眼看不出来而已。等温度、湿度等条件适宜后,虫卵就会吸收大米的营养成分生长,变成米虫。
那么米、面中为什么会有虫卵?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粮食收割前就被寄生
稻谷、燕麦等粮食,在生长的过程中就会有虫卵附着,这些粮食的加工步骤一般就是晒干、去壳,都没有经过高温处理,虽然可以杀死成虫,但是寄生在米粒里面的虫卵并不能被杀死。于是虫卵在合适的条件下孵化成幼虫。
2储藏环境问题
家里储存粮食的桶或者袋子一般都是常年循环使用的,里面可能隐藏着先前大米中的虫卵,只是一直没有被发现,也没有经过及时清理,遇到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就可能孵化长虫了。
3加工过程残留
工厂加工米、面的生产线,每天都会加工大量的谷物,在此过程中,加工器械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残留下虫卵,也可能沾染上虫卵。
米、面长虫的条件无外乎有虫卵、足够的水分、较高的温度,由于大米中的水分活度很低(即含水量很少),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会生虫。但当其所处的环境,温度达到20℃—40℃,湿度达到65%—95%时,只需要一周的时间,虫卵就能孵化出幼虫,然后周围的营养物质会给它们提供充足的营养,很利于它们生长发育繁殖下一代。
未合理存放的米、面容易吸湿、发热、生霉、生虫等,尤其是在夏季高温高湿条件下,更易变质生虫。
长虫的米、面还能吃吗?
有些人发现大米里有米虫,就觉得特别恶心,还害怕这些米虫跑出来叮咬人,就会把剩余的大米全部倒掉。所以长了虫的米、面真的不能吃了吗?
其实,米虫并不会对我们造成叮咬或者寄生等问题。
虽然成虫啃咬过的米粒会产生孔洞,进而进入到大米里产卵,但是米虫本身没有病毒,也不会传染疾病,而且通过高温加热,米中隐藏的虫卵也会被杀死,所以不用过于担心。
被米虫吃过的米粒表面会呈现灰粉状碎屑和白道沟纹。如果米虫数量很少,只要洗去淘洗时漂在水上面的米虫和虫米,剩下的部分还是可以安全食用的。如果家里有筛米、面的器具,也可以通过过筛的方式清除一些碎屑、虫子。
但如果大米已经严重碎屑化,说明已经变质,便不能再食用了。
大米放久了或存储不当会生虫,也可能会霉变。生虫大米还可以吃,但霉变的大米则要丢掉,不建议食用,因为霉变产生的黄曲霉毒素的大米会对健康产生影响。
防虫、驱虫小技巧
1吃多少买多少,密封储存
人少的家庭尽量买小包装,不建议囤米;且买来的大米应封好袋口,或装进带盖子的盒(箱)中,密封存放于干燥阴凉处,不要放在厨房等温度高、湿度大的地方。
大米不要靠墙着地放置,应该将其放置在垫板上,也可以防止霉变和生虫。
2定期彻底清理米桶
建议定期彻底清洁米箱、米缸。米虫具有避光性,本来就容易躲在桶底,如果米桶长期不清理,底部的陈米和虫卵也会越积越多,更容易长虫。
3花椒、大蒜驱虫法
用纱布包一小包大蒜、花椒、麻椒,放进米缸、米箱中,盖紧盖子,米虫就会受不了这个味道,自动跑出来了。如果纱布包里的香料没味道了,需要及时更换。
4冷冻除虫法
米虫的耐寒能力较弱,如果大米生虫情况不是很严重的话,可以将大米整袋放入冰箱冷冻室,冷冻24个小时以后再取出来。这时米虫已被完全冻死了,很容易拣出来,且不会影响大米原有的口感。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家庭会在夏天把大米拿出来暴晒,以为这样可以防虫驱虫,实际上这种做法不仅无效,还会影响米、面的品质。暴晒会使大米的水分大量流失,从而让大米变得非常粗糙,而且易碎,色泽也更难看,煮熟后的口感也会变差。而且暴晒过的米、面吸潮能力更强,再放回更容易受潮、霉变和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