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620400013911479M/2023-124747 | 生成日期: | 2023-12-07 |
文 号: | 关键字: | 土壤,治理,盐碱地,盐碱,发展 | |
所属机构: | 市农业农村局 | 发布机构: | 市农业农村局 |
关于对市政协八届二次会议第081号提案的答复 | |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3-12-07 10:09
浏览次数:
|
|
|
|
尊敬的魏新玲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市盐碱地治理进程的建议 ”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白银市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属腾格里沙漠和祁连山余脉到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有号称“中华之最”的景电高扬程大型电力提灌工程,也有兴电、靖会、刘川等多处大中型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是黄河中上游重要的高扬程灌溉农业区。景电一二期灌区早期工程设计有灌无排,所处的白墩子盆地、草窝滩盆地、芦阳-寺滩盆地为封闭型盆地,土壤为灰钙土,地下被厚度达50~500m的第三纪砂砾岩及泥岩所形成的弱透水层覆盖,地下水排泄量远小于入渗补给量,潜水埋深变浅,形成次生盐渍化。加之景泰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年蒸发量为降水量的16倍,土壤中的盐分随水分通过土壤上升积存在地表。兴电、靖会、刘川等灌区在水利事业大发展的同时,受区域性地形和黄河阶地地质条件以及人为活动特别是水利工程排水的影响,各种途径的盐分来源,干燥的气候、强烈的蒸发、封闭的地形、较浅的地下水埋深、较高的地下水矿化度、径流条件差、灌溉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分随着水分的上升迁移等,导致兴电、靖会、刘川及白银市其他沿黄灌区耕地次生盐渍化大面积发生。 白银市盐碱地54.03万亩,其中轻度盐碱地18.9万亩、占比35%,中度盐碱化地25.57万亩、占比47%,重度盐碱化9.56万亩、占比18%。分县区为景泰县27万亩、靖远县20.46万亩、会宁县3.6万亩、平川区2.25万亩、白银区0.72万亩。 二、治理模式 近年来,我市将盐碱地治理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头等大事,根据盐碱地产生的成因,在总结前期盐碱地治理的情况,充分借鉴其他地区盐碱地治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工程排碱、节水灌溉、水产养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化学措施+工程措施等治理模式,加快治理土地盐碱化。 (一)工程排碱。主要采用“井渠结合”的方式,2017年景泰县实施了草窝滩片区治碱排水工程,总投资1.23亿元,共修建排水沟渠27.3km,开挖排碱水涵洞2.4km,通过开挖排碱渠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工程区6.1万亩农田的盐碱化问题,排碱渠附近的耕地已逐步恢复种植,全县共建成排碱渠约110公里。靖远县通过项目财政支持和农民自筹,在东湾镇三合、大坝、砂梁等地新修排碱渠道68200m,8万余亩盐碱耕地受益。 (二)节水灌溉。注重源头治理,大力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2019年以来,我市共发展以滴灌为主的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6.3万亩,为灌区节水灌溉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提高了供水保证率和时效性,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起到了促进作物质量产量提高、节水增效和保护生态共赢的良好效应。 (三)水产养殖。2016年以来,景泰县将推进盐碱地治理发展现代渔业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盐碱地治理发展现代渔业的实施意见》《景泰县推进盐碱地治理发展现代渔业奖补办法》《景泰县推进盐碱地治理发展现代渔业促进招商引资及民间投资优惠政策》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合作社和个人利用盐碱回归水和弃耕盐碱地,大力发展水产养殖,通过开挖鱼塘抬高耕地、灌水洗盐的方式降水位、降盐分,恢复耕地、再造新田,并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挖塘降水、抬田造地、渔农并重、修复生态”的16字治碱思路,盐碱水养殖的鱼虾品质好、味道鲜,钙铁锌硒等成分含量高于平均值6倍多,市场反应良好。2023年景泰县水产养殖面积达5800亩。 (四)退化耕地治理。2020年至2022年,景泰县通过实施退化耕地治理项目对耕地盐碱化等耕地退化问题开展专项治理。2020年在寺滩乡高标准农田范围内建立500亩智能控制物联网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土壤调理剂技术核心示范区。2021年、2022年退化耕地治理项目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项目区主要选择在盐碱化程度较重的高标准农田范围内,集成示范应用盐碱耕地综合治理技术模式,在草窝滩镇黑嘴子村、杨庄村,芦阳镇城北村和条农集团建立退化耕地治理示范区,重点示范土壤调理剂+生物在机肥改良技术模式,实现降盐减肥治碱的目标。2022年经对项目区71个农户调查,玉米平均产量从771.80公斤提高到802.69公斤,增产4%;小麦产量从456公斤提高到474公斤,增产3.84%。通过项目实施,示范区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改善,盐碱得到改良,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从5.52提升与5.09等。 (五)生物改良措施。在盐碱耕作区,种植枸杞、油葵、西红柿、大麦、高粱、葡萄、甜菜、甘蓝、苦苦菜等耐盐碱作物,降低地下水位,抑制盐分上升。根据试验结果,种植一年草木樨,次年土壤含盐量较对照相对下降55.3%,连续种植二年草木樨,土壤脱盐效果可达76.3%。在轻度盐碱地种植水稻、枸杞、向日葵、大麦、紫花苜蓿等,通过增施有机肥、土壤调理剂、深松耕、秸秆还田等配套措施,基本能够实现保苗增收,作物亩产量枸杞(干果)100~150公斤,水稻500公斤、玉米300~500公斤、油葵100~150公斤、牧草600公斤以上。 (六)化学改良措施。对于中度偏轻的盐碱土壤,施用磷石膏或土壤调理剂改良,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农艺措施。据景泰县多年多点试验研究结果:亩施磷石膏600~800kg,可以亩增小麦96.4~111.6kg。同时可以降低土壤含盐量,使土壤含盐量降低0.42~0.49%。在中度盐碱种植枸杞地上,施用土壤调理剂ORYKTA和化学改良剂DS-1997,脱盐率达37.50%~61.67%,增产率达8.51%~17.02%。 (七)农艺改良措施。对轻度盐碱地含盐量底,相对易改造的特点,采用农艺改良措施。具体措施为:1.深松深翻,疏松耕作层,破除犁底层,降低毛管,同时提高土壤透水性,加速土壤淋盐,防止底层盐分的向上运行而导致表层积盐。2.秸秆还田,小麦、玉米收获后,将秸秆粉碎,长度小于10厘米,均匀撒入田中(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可采用机械粉碎秸秆,或机械联合收获同时粉碎秸秆),秸秆还田量亩控制在300-500公斤。3.增施有机肥料。盐碱地一般缺磷严重,根据试验,亩施农家肥250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0-60cm土体脱盐效果较对照增加6.83%。 三、治理成效 (一)万亩弃耕土地得到有效利用。通过在盐碱地区挖池塘,新修排碱渠,推广应用滴灌渗灌技术,降低地下水位,提高降雨淋盐和灌溉洗盐的效果,加之采用秸秆还田、增施商品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培肥措施以及种植枸杞等耐盐碱作物,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近7万亩弃耕土地开始恢复生产,有效遏制了盐碱扩大趋势,对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盐碱侵蚀区农业发展初具规模。通过以渔治碱,养鱼养虾,科学改良,合理种植农作物,白银地区盐碱侵蚀区农业发展初具规模,特别是景泰地区以渔治碱的成功案例,填补了全市乃至全省碱水鱼虾养殖的空白,并通过召开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扶贫工程景泰现场观摩暨战略研讨会、举办景泰鱼虾美食节,为盐碱侵蚀区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为打造品牌盐碱侵蚀区农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三)有效地提高了农民收入。盐碱侵蚀区农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景泰县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建成以渔治碱集中连片的示范基地5个,治理盐碱地面积达到2万亩,其中盐碱渔业养殖面积达到1万亩,产量达到360万斤,产值达到5400万元;抬田造地1200亩,逐步恢复种植耐盐碱枸杞、玉米等作物。 (四)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从传统农业生产直接转为盐碱侵蚀区农业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可观的经济收入让农民从怀疑和观望的态度变为主动接受、积极发展,政府的大力扶持,政策和资金的倾斜也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四、存在问题 盐碱地治理历来是一个难题,尽管在盐碱地治理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治理难度较大。许多中轻度盐碱地大多已经治理或盐碱危害减轻,剩余的盐碱地含盐量较高,治理难度较大。二是淡水资源短缺。盐碱危害地区淡水资源缺乏,加之地下水超采治理,淡水洗盐治理方法很难再实施。三是对环保要求更严。盐碱地治理方法要求更加环保,有利于生态环境,需要严格评估选择治理措施和产品,防止对环境的污染。 五、工作打算 (一)组织力量摸清现状。粮食安全一直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而解决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地力水平,但是土壤盐渍化造成的地力下降甚至弃耕撂荒,已很大程度影响粮食产能的稳定提升。对此,要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市土壤盐碱化现状进行详细摸排,准确掌握重度、中度、轻度盐碱地的位置和数量,并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体系,对重点区域进行定期监测,及时了解土壤盐碱化变化动态,为防碱治碱提供技术支撑。目前景泰县第三次土壤普查盐碱地专项普查已经完成。 (二)加快推进农田建设。我市大部分水浇地都属于高扬程灌区,且基本以大水漫灌为主,这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也极易形成土壤次生盐碱化。面对这一现状,需要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利用滴灌、喷灌、管灌等技术,大力发展以水肥一体化为主的高效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轻减缓土壤盐碱化发生程度,大幅提升农田质量等级。 (三)大力推广成功模式。通过全市上下的积极探索和努力,白银市盐碱地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景泰县“挖塘降水、抬土造田、渔农并重、修复生态”的发展思路和做法,为盐碱地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利用碱水养鱼养虾,把一度失去的“粮袋子”变成了崭新的“菜篮子”,不仅增加了农民群众经济收入、大力改善了土壤环境,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口粮安全。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四)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土壤盐渍化是一个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大难题,目前还没有根治的方法。要实现标本兼治,必须加快推进综合治理步伐,统筹协调自然资源、水务、农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充分发挥各行业优势,综合利用工程措施、农艺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等,不断改善土壤环境,逐步提升地力水平,努力实现区域生态综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 感谢对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关注,希望继续给予支持。 联系人:冯燕 白银市农业农村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