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GSD0117/2021-03118 生成日期: 2021-11-10
文       号: 关键字: 乡村,农业,农村,开展,建设
所属机构: 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机构: 白银市农业农村局
第099号提案的答复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1-11-10 11:02
浏览次数:

  (A类)

  市农函〔2021〕231号
  关于对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099号提案的
  答  复
 
农工民主党白银市委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进我市乡村振兴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提质增效”的建议
  一是优势特色产业倍增扎实开展。制定印发《白银市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2021-2023)总体方案》及《分产业篇方案》,指导各县区完成县区《方案》制定并按季度进行调度。依托北京雄特、阿西娅、甘肃华达、条山集团、甘肃祁连雪等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建立良种繁育、技术支撑、标准化规模化种养、仓储加工、保鲜冷链物流、产销对接、品牌营销、金融保险支持的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循环链。全市肉牛存栏15.59万头,出栏4.22万头,肉牛主要饲养品种有西门塔尔、夏洛莱、利木赞等品种;肉羊存栏256.29万只,其中饲养量在5万只以上的乡(镇)17个,2-4万只的乡(镇)31个;瓜菜种植71.9万亩,我市西瓜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高端市场畅销,针对国内大型蔬菜市场的销售渠道已完全建立;果品种植面积32.61万亩,靖远“大庙香水梨”、“小口大枣”先后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小口大枣”先后获得“中国绿色食品A级产品”、“甘肃省十大名果”、首届中国枣业大会“优秀奖”;马铃薯种植面积117.71万亩,会宁县为主要规模种植区域,主要种植品种有陇薯7号、9号、克新1号、大西洋等;以枸杞、黄芪、甘草、党参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8.86万亩,建成中药材切片、饮片、保健养生等加工企业11家(其中甘肃菁茂生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甘肃长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甘肃世济堂药业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通过了中药材GMP认证)、中药材种植合作社57家,年加工量达到3.13万吨、占中药材总产量的15.37%,加工产值12.26亿元;小杂粮种植面积51万亩,主要包括荞、谷、豆、藜麦等,荞、谷、豆规模种植主要在会宁县,藜麦种植区域主要在平川黄峤镇;黑毛驴饲养量5.63万头,其中存栏为4.85万头,出栏为0.78万头;水产养殖面积5562亩,主要饲养种类有鲤鱼、草鱼、鳟鱼、鲟鱼等;文冠果种植总面积为46.32万亩,文冠果籽实及文冠果茶产量达到0.86万吨,产值4.2亿元。
  二是新型主体带动效应日益明显。重点培育新疆润丰、阿西娅、新希望、中创博利等一批龙头企业,着力打造标准化种养、精深加工、网络营销农业全产业链。今年以来,落实招商引资“走出去、请进来”50次,与韵达控股、苏州硒谷科技、上海洁太新能源、甘肃惠众恒成等企业就冷链物流、智慧农业、功能农产品开发、光农互补、乡村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引进山东悦海重工、山东华达建设集团、山东省寿光蔬菜产业集团等大型企业,实施白银市10万头肉牛养殖基地、白银市万亩设施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白银(靖远)蔬菜小镇建设等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147.52亿元。截至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89家,合作社7575家、家庭农场2425家,创建景泰县红砂岘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景泰县菁茂农业中药材产业化联合体、白银桦新石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省级产业化联合体8家。全市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0多万户、42.09万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吸纳劳动力就业2.5万人。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快构建,优势互补、分工合作,产加销一体化、一二三产融合的大农产业格局逐步形成。
  三是农业风险防范体系日益完善。建立和完善农业灾害风险防范体系、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兜牢农业保险“安全网”,2021年全市农业保险补贴品种共26个,其中中央和省级补贴品种17个、“一县一品”特色产品9个,基本覆盖了大宗作物和特色产业。争取中央、省级财政保险补贴资金6483万元,落实市级财政补贴资金236.6万元。截止6月16日,已完成种植业保险157.28万亩、养殖业保险59.39万头只,支付赔款517.9万元,从中直接受益农户16,405户次。
  四是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发展活力。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实施土地制度改革,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完成集体产权改革。在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的基础上继续巩固提升,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全市697个村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挂牌、印章刻制、账户开设,698个村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清查工作,336个村完成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系统数据录入工作,发放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股权证263029份、占比79.09%。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村数达到279个,5万以上村数达到423个,村集体经济增长2147万元。
  二、关于“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美丽乡村”的建议
  一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面推进。围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目标,精心谋划,综合施策,扎实有效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目前,全市从事废旧农膜回收加工的各类企业12家,乡、村回收网点67个,培育流动回收经济人136家(其中培育专业化回收组织50家),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4.98%;结合“创城”“全域无垃圾治理”和“人居环境整治”等行动,扎实开展秸秆禁烧督查,依托牛羊大县建设、粮改饲等项目的实施,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全市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66.57%,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7%;通过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施肥(药)、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2020年化肥使用实物量16.2万吨,比2018年的16.57万吨减少了0.37万吨,化肥利用率达到40%,农药使用量减少到871.65吨,比2018年减少59.6吨,农药利用率达到41%;依托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等项目,大力推广堆(沤)肥、直接还田等田间等处理利用技术,目前,全市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21.78%,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量288.54万吨,利用率达到81.66%,规范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备率达到95%。
  二是乡村建设示范创建有序推进。坚持“规划引领、体现特色、留住风貌、记住乡愁”的原则,统筹推进村庄规划编制、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高质量开展乡村建设示范建设。优选征集《村居住房设计》方案500余套,为全市村庄布局和建设风貌确定了基本遵循,今年初步筛选确定193个村庄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中。根据省上相关文件精神,制定《白银市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实施方案》《白银市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实施意见》,全市计划创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1个,市级示范县2个,省级示范乡镇3个,市级示范乡镇5个,县级示范乡镇5个;省级示范村18个,市级示范村16个,县级示范村88个。积极探索建设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推动乡村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发展,深入挖掘丝路、边塞、长城、民宿等特色文化,打造了会宁童家湾紫香、田坪谷仓、白银区水川康养等田园综合体和特色小镇,积极推进红堡子、“稻香村瓜园”“天地人三合”等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响泉、陡城、红色小镇等美丽乡村建设进度较快,完成投资1.36亿元。美丽乡村建设已经成为引领乡村发展的典型,成为乡村旅游、投资开发新的热点。
  三是加强乡村治理倡导文明新风尚。坚持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努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发挥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开展文明村镇、五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农民群众遵纪守法、崇德向善、孝亲敬老、睦邻和谐,建成并投入运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7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81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23个。做好信访维稳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市信访局的部署要求,制定印发了《白银市农业农村局印发〈关于落实部门责任解决农业农村领域当前信访突出问题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结合农业农村部门职能,采取协商、调解等多种有效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今年上半年,共接到各类信访事项6件,所有信访事项均落实到位,办结率100%。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深刻汲取“5.22”、湖北十堰和河南拓城安全事故经验教训,重点围绕农业机械、农药化肥、沼气设施、禽畜屠宰和办公环境等重点领域和环节,全面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上半年,共抽查农药、化肥、兽药经营单位及水产养殖场247家,检查农业机械3900台,排查整治安全隐患33条,发布预警信息86条,发放果园防灾减灾技术要领、设施蔬菜生产防冻减灾措施、农药安全使用技术等各类宣传资料10000多份。深入开展农资打假行动,立案查处。违法案件52件,罚款14.2763万元。
  三、关于“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的建议
  一是全面提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坚持规划先行,在“十四五”期间,大力推进乡村道路路网、自然村组道路、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园区路建设进度,建成农村道路4000公里;大力实施水资源“围追堵截蓄”战略,推进水系联通,加快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刘川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黄河干流防洪治理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在农产品种植、加工、乡村旅游等方面建成一批电气化试点示范工程;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行政村百兆宽带和5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大力提高农房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3年内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率100%;大力统筹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完善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大力实现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乡村舞台(文化广场)100%覆盖;大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推进城乡低保制度统筹发展,惠及率100%。
  二是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按照中央及省委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的安排部署,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完善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做好村内“三清一改”,鼓励群众参与“随手拍”,进行实时化的宣传、监督、管理。全市共有各类农村保洁员8147人,垃圾保洁收集运输车1033辆,建有垃圾池1901座,配备各类垃圾箱5655个,全市清理村内水塘313口,清理村内沟渠0.5万公里,清理农村生活垃圾3.5万余吨,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和村庄积存垃圾5.2万余吨,拆除乱搭乱建、烂墙烂圈等5553处。2021年将靖远县、平川区全域纳入向白银三峰环保发电有限公司运送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提高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程度。截止目前,全市共新建改建卫生户厕83058座(其中2019年以前修建卫生户厕17654座,2019年建改卫生户厕17986座,2020年建改卫生户厕27942座;2021年建改19476座,占当年计划任务62097座的31.36%),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35.02%,预计年底达到52.99%。深入开展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摸排户厕44501座,发现问题厕所2689座,已完成整改1767座。
  三是加大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投入力度。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和资助。深入落实全民参保计划,组织县区、乡镇扎实推进2021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征缴工作,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参保缴费政策,确保城乡居民应参尽参。全市2021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加人数为1368742人,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按要求对特困、低保和脱贫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员落实参保资助政策,2021年共资助421898人,资助金额8116.94万元。落实参保居民医疗保险待遇。继续落实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和脱贫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减负保障政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截止2021年6月底,全市特困、低保和脱贫人口共住院29497人,总费用18286.28万元,基本医保报销29467人9498.7万元,大病保险补偿8366人次2843.64万元,医疗救助29015人3271.6万元。推进城乡居民两病门诊用药保障工作。将高血压、糖尿病和同时合并“两病”的年度支付限额分别提高至400元、800元和1200元。截止6月底,我市共有24271人享受“两病”待遇,发生药品费用332.29万元,医保基金支出166.05万元,其中高血压就诊人次64534,降压药品基金支出137.52万元,糖尿病就诊人次10060,降糖药品基金支出28.53万元。
  四、关于“加大育才引才力度,强化人才支撑”的建议
  一是加强劳务对接,共商合作求共赢。采取“主动走出去、快速请进来”的方式, 加强与外省市人社部门的劳务协作对接,开启苏州、西安、成都等新兴劳务基地。“走出去”,2021年初,赴苏州市、西安高新区等地考察对接人力资源合作交流,实地走访重点用工企业。3月17日,在我市召开了白银·苏州人力资源交流对接会议,与苏州8家人力资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3月18日,在西区广场举办了白银·苏州人力资源交流合作签约仪式暨白银市2021年春风行动苏州专场招聘会,与苏州市人社局签订了人力资源协作协议、5个县区与苏州高新区、昆山市等签订了人力资源合作框架协议。“请进来”,邀请山东滨州市、苏州昆山市前来我市开展人力资源合作交流互访,平川区、靖远县与昆山市签订了“20+20”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协议。通过强化合作交流,争取各类就业岗位1万多个,为促进劳务输转提供了就业岗位保障,获“昆山市20+20人力资源合作计划优胜奖”。
  二是强化宣传引导,多措并举促输转。依托市、县、乡、村、社工作联动微信群、人社公众号、各级人社官网等,建立健全了市县乡村社五级信息网络宣传体系,大力宣传和分批发布天津市帮扶地区、苏州、西安等省内外用工需求150多条(次),农户在家就能享受就业帮扶信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劳务输转,引导全市40家劳务中介机构、200名劳务带头人、劳务经纪人等深入田间地头,下乡举办招聘会和开展直播带岗等,搭建农村劳动力和用人单位岗位供需平台,不断促进脱贫人口向外输转。扎实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温暖、送服务、送爱心”活动,分批次集中欢送外出务工人员外出务工,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转变观念,把外出务工作作为增加家庭收入、实现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通过降低反担保条件,鼓励、支持农民创业,发放农村自主创业担保贷款1.85亿元,带动1296户农民就业。积极开展东西部劳务协作,指导会宁县、靖远县、景泰县进一步加强与天津市的对口帮扶关系,举办东西部协作专场招聘会40场次,联系对口帮扶企业392家(次),提供岗位1785个,有358人到帮扶地区就业,转移就业4981人。全市开展“稳岗留工”网络直播带岗活动10场次,举办“春风行动”“15号人才集市日”“28号招聘活动”等线上线下招聘55场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9.2万人,完成省上任务的104%,创劳务收入37.7亿元,其中有组织输转22.6万人。
  三是精准摸排需求,强化培训提技能。积极开展“迎新春 ,稳岗留工送培训”引导用工单位积极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2003人,以训促稳。持续加强“培训+输转+就业”一体化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51万人,其中就业技能培训7031人(脱贫劳动力培训683人)。扎实推进校企联合培训,组织全市26家培训机构参加“白银· 苏州专场招聘活动”,引导各培训机构主动与苏州来银企业对接岗位技能要求,组织苏州企业参观考察了白银矿业职业技术学院,就开展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等开展座谈交流。开展劳务品牌培训,在抓好现有会州厨艺师、芦阳金瓦刀、祖厉建筑焊等8个劳务牌的基础上,继续创建“会宁厨师、靖远德隆焊、景泰铁花焊、白银益美、平川手工编织、平川中式面点师”等新的劳务品牌。
  四是加强车间监管,支持转型稳就业。根据《关于推动扶贫车间向乡村就业工厂转型持续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甘人社通〔2021〕181号),对扶贫车间运营状况和吸纳就业人数等进行了全面排摸,对不符合条件的16家“扶贫车间”进行了清退,11家符合转型的扶贫车间认定为“乡村就业帮扶车间”和“乡村就业工厂”。目前全市有扶贫车间119个,吸纳就业2952人,其中吸纳农村弱劳力、脱贫人口1696人。
  五是规范公岗管理,用好政策保就业。统筹用好现有乡村公益性岗位,加强岗位规范管理,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公益性岗位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乡村公益性岗位“四定”统计工作的通知》等,进一步调整优化乡村公益性岗位设置。积极指导各地做好退出岗位补聘工作,补聘对象重点聚焦脱贫劳动力和边缘户劳动力,切实发挥好岗位作用。目前全市共开发乡村公岗4354个。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严格贯彻落实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认真对照2021年中央及省市委一号文件安排部署的重点任务,紧紧扭住夯实农业产业基础、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稳定农业生产保障供给、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整治各类突出问题、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强化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乡村文化传承保护等重点工作,努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再次感谢您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希望继续对我市“三农”工作给予支持。
  联系人:尚永敏;电 话:0943-8263357
   白银市农业农村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