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GSD0117/2021-02802 生成日期: 2021-10-21
文       号: 关键字:
所属机构: 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机构: 白银市农业农村局
第059号提案的答复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1-10-21 00:00
浏览次数:

   (A类)

  市农函〔2021〕226号
  关于对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059号提案的
  答  复

民主促进会白银市委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用地膜污染防治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农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农膜的广泛应用为破解水资源短缺瓶颈,解决干旱地区和高扬程灌区积温不足劣势,促进全市种植业结构调整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确保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之一。随着农膜用量和使用年限的不断增加,伴随产生的废旧农膜对农村生活环境带来的“视觉污染”已不容忽视,对农业生产环境构成的“潜在威胁”也逐渐凸显,成为农业发展面临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治理消除刻不容缓。
  2020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约509.4万亩,其中:地膜覆盖面积达325.2万亩,棚膜覆盖面积16.9万亩。全市从事废旧农膜回收加工的各类企业达12家,建设“四有”乡、村回收网点67个,培育流动回收经纪人136家,扶持建设14个废旧地膜机械化回收专业服务组织,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网络体系进一步健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市场化机制进一步完善。截止目前全市农膜使用量2.476万吨(地膜为1.583万吨、棚膜0.893万吨),废旧农膜回收量2.1038万吨(其中地膜回收量1.2696万吨,棚膜回收量0.8342万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4.98%;全市废旧农膜加工企业回收量1.765万吨,加工量1.4466万吨。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提升环保意识。我市把每年3月份定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宣传月,示范县结合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采取多种方式,深入宣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农用薄膜管理办法》、废旧农膜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努力做到家喻户晓,动员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回收治理。同时,加大环保知识普及力度,增强农民群众农业清洁生产的意识,改变陋习,引导推行清洁生产方式。2020年,出动宣传车53辆,深入69个乡镇和国营农场地膜覆盖重点区进行集中宣传;参加宣传人员130人次,制作展板28块、悬挂横幅69条、接受群众咨询246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近1万余份,举办各类培训班103场次,培训乡村干部、农膜销售人员及农民5886人次。
  二是加强市场监督,狠抓源头防控。贯彻落实《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国家标准、《废旧地膜回收技术规范》甘肃省地方标准和省农牧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联合印发的《关于禁产禁销禁用超薄地膜的通知》,狠抓源头防控,联合工商、质检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检查机制,切实做到超薄地膜不得入县,不得进田,抓好源头防控、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三个环节。市、县区利用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全市开展市场执法检查19次,加大对超薄地膜的执法检查力度,保障了地膜质量安全,严禁0.008mm以下超薄农用地膜在市场上流通使用,有效净化了市场环境,维护了市场秩序,对降低废旧农膜田间捡拾难度打下了基础。
  三是推行“以旧换新”机制,提高回收效率。废旧农膜“以旧换新”工作自2017在我市实施以来,市县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靠实责任,以旱作农业农膜补贴项目为依托,建立废旧农膜以旧换新兑换收购试点,积极宣传引导,督促群众履行回收责任,让群众树立“谁使用、谁回收”的环保观念,充分调动了企业收膜、农民交膜的积极性。旱作农业县区制定了《废旧地膜“交旧领新”实施试行办法》,景泰县在旱作农业示范区着重打造地膜“交旧领新”机制推行示范点,示范点确定专人负责,承包负责相应片区废旧地膜回收的专业化回收网点全程配合,在向旱作农业户发放补贴地膜时,农户按不小于1:5(折纯)的比例上交废旧地膜,造册登记数量,专业化回收网点将回收集中的废旧地膜进行清运;靖远县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企业统筹车辆、机械上门、检测回收等。通过推行该机制,带动我市旱作农业其他区域积极设立废旧地膜临时集中回收点开展回收工作。同时,强化对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的监督检查,督促享受过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的企业切实履行职责,严格落实包片回收责任制。截止目前,全市通过推行“交旧领新”机制回收废旧地膜4470吨,“以旧换新”兑出新膜658.3吨,其他县区开局良好,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户捡拾废旧地膜的积极性,提高了回收效率。
  四是培育流动回收专业队伍,推行废旧地膜回收环节奖补机制,调动各方回收积极性。全市从事废旧农膜回收流动回收经纪人136家(其中培育专业化回收组织50家),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网络体系进一步健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市场化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市流动回收回收量占废旧农膜回收量的30%以上,回收量达到5万方以上。会宁县、靖远县采取农环站工作人员蹲守加工企业的办法,采取建立微信群管理模式,企业管理人员,每天对专业化流动收购人在什么地方回收、回收量及交售到那个企业情况进行台帐管理,造册登记,每月统计。所有专业化回收组织参与流动回收,其中会宁县流动回收交售废旧农膜的数量占各县废旧农膜回收量的50%以上;各县区农业环保站与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每年签订《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协议书》,量化废旧农膜回收加工目标任务,明确各回收点责任区域和工作任务。
  五是开展技术示范,辐射带动效应显现。各示范县区根据自实际组织引进了经济适用、操作简便、作业高效的地膜捡拾机械开展作业示范,着力提升废旧农膜回收机械化程度。依托14个废旧地膜机械化回收专业服务组织,2020年全市开展地膜机械捡拾面积达到7.29万亩,有效解决了高扬程灌区人少地多地膜人工捡拾费时费工的问题;市县联合继续开展玉米地膜适时揭膜技术,在景泰县中泉镇开展玉米地膜适时揭膜技术示范百亩以上;在红水镇通过试验玉米适时揭膜,一人一天揭膜3-5亩,地膜回收率达到99%以上,比常规人工捡拾效率提高3-5倍,适时揭膜的玉米产量较地膜覆盖亩增产10%以上,效果显著。
  六是探索农膜减量行动。一方面加快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处理工作意见实施,淘汰与国标不符超薄地膜减量方案,提高老百姓的认识,引进示范推广高标准地膜。另一方面通过不同作物在不同季节进行茬口优化,达到减少地膜使用。从当季作物做起,凡是地膜覆盖作物收获后,农户应立即把地膜清除干净,不留死角,清捡的地膜集中放到指定的地方,不放田边,以防造成地膜二次污染,同时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引进示范推广。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各级各部门的责任意识,在政府层面强力推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动员全社会力量,利用多种媒体,通过多种途径,全方位地开展废旧农膜治理宣传教育活动。会同工商、质检部门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坚决打击生产或销售使用0.008mm以下、耐候期小于12个月的超薄地膜。同时大力推广“适时揭膜”、“机械捡拾”等技术,探索性搞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教育引导农民群众科学使用农膜。严把招标地膜的质量关,绝不容许将质量不符合项目要求的地膜发放给农民,同时确定合理的地膜发放方式和计划,将发膜、铺膜、交膜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引导农民尽快接受旧膜兑换新膜的机制,做好经验总结。
  再次感谢您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希望继续对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给予支持。
  联系人:郝丽娜;电 话:0943-8263357
  白银市农业农村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