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GSD0117/2020-00295 | 生成日期: | 2020-03-10 |
文 号: | 关键字: | ||
所属机构: | 市农业农村局 | 发布机构: | 白银市农业农村局 |
2020年白银市农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害发生趋势预报 | |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0-03-10 00:00
浏览次数:
|
|
|
|
根据甘肃省植保植检站“2020年甘肃省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和我市农作物病虫越冬基数、品种布局,结合我市中长期气象预报和历年病虫发生实际情况,预计2020年我市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呈中度发生趋势。具体预报如下: 一、预报结论 小麦条锈病:中度偏轻至中度发生,会宁南部冬麦区、海拔较高的晚熟区中度发生。预计发生面积30万亩左右。 小麦白粉病:中度发生。预计发生面积30万亩左右。 小麦蚜虫:苗期蚜虫中度偏轻发生;穗蚜中度至中度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25万亩。 地下害虫:中度发生,危害种类以蛴螬、金针虫为主。预计发生面积40万亩。 玉米病虫害:主要有二代粘虫、蚜虫、红蜘蛛、瘤黑粉病、锈病、大斑病、灰斑病等,其中:二代粘虫中度偏轻发生;蚜虫中度发生,局地中度偏重发生,主要发生区域为灌区,发生面积40万亩左右;红蜘蛛中度偏轻发生,局地中度以上发生,主要发生区域为靖远、景泰等地,发生面积20万亩左右;瘤黑粉病中度偏轻发生,局部中度发生,主要发生区域为景泰、靖远、平川等地,发生面积20万亩左右;玉米锈病中度偏轻发生,发生面积45万亩左右;玉米大斑病中度偏轻发生,发生面积分别为15万亩左右。草地贪夜蛾今年发生时间可能提前,范围有可能扩大。 马铃薯病虫害:中度发生,病害以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为主,虫害以地下害虫、蚜虫为主。预计发生面积70万亩左右。 农田草害:中度发生,以川水地发生较重。预计发生面积80万亩。 农田鼠害:中度发生,预计发生面积 70万亩。 蔬菜病虫害:发生为害将呈偏重趋势,其中温室根结线虫、黄瓜霜霉病、烟粉虱、蓟马中度偏重发生;瓜类白粉病、褐斑病、辣椒疫病、灰霉病、番茄早疫病、晚疫病发生中度发生。 二、预报依据 1、病虫越冬基数。从全国农技中心、省植保站2020年主要病虫害预报获悉,近期国内8个省(市)208个县(市、区)发生面积392.6万亩,发生面积比2017年同期增加53.9%,是2011年以来发生面积最大的一年。发生范围较广,面积较大、程度较重、菌源量较大。小麦白粉病普遍发生,其余各种病虫害越冬基数为常年水平。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大,为各种病虫害越冬提供了良好的食物链条和越冬场所。草地贪夜蛾国内周年繁殖区虫源量大,境外虫源基数明显大于上年,发生期比上年提前2个月左右。 2、作物品种布局和种植结构。一是目前我市小麦主栽品种对小麦条锈病、小麦白粉病抗病性差,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扩散流行。二是随着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的增加,为害虫和病原菌提供了食物链和越冬场所。三是随着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和玉米制种业的发展,玉米连作面积不断扩大,田间菌源积累较多,种子带菌问题突出,给玉米黑粉病等病害发生创造了条件。四是马铃薯种植面积大,灌区连作严重,种薯带菌普遍。目前我市马铃薯大面积种植品种青薯168、陇薯3号等为高感品种,对马铃薯晚疫病等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利。 3、气象条件对病虫害的越冬和发生的影响。2020年(1~2月)全市气温偏高,其中1月气温偏高1.0℃,2月气温正常。全市大部分地方降水量偏少。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安全越冬有利。据气象部门预报,预计春季(3~5月)春季各月气温以偏高为主,其中3月偏高0.5℃,4月偏低0.5℃、5月偏高0.5℃。春季降水偏多。其中,3月偏少3成,4月偏多2成,5月偏多2成。对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的早春发生和杂草的萌发有利,对蚜虫卵的孵化无明显不利条件;对害鼠的生存繁衍较为有利。2020年夏季(6~8月)全市夏季气温偏高,各月气温偏高0.5~1℃左右。夏季全市大部分地方降水量偏多。其中,6月偏多2成,7月偏少2成,8月偏多2成。较利于小麦条锈病和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流行;对蚜虫的发生无明显不利条件;预计9月份全市各地降水偏多2成,气温偏高,有利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流行。 三、工作建议 1、加强病虫监测预报。重视病虫测报这项基础工作。一是植保部门要根据不同生态区域,合理设置监测点,4月份开始要坚持“定人、定点、定期”的监测方法和“五日一查,一周一报”制度。按照农作物病虫测报规范,对农作物主要病虫害进行系统监测和调查,准确掌握小麦条锈病、二代粘虫、马铃薯晚疫病等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及时发布趋势预报,为各级政府决策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早春要及早开展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有效控制其传播,减轻其流行为害程度。二是请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大力支持病虫监测调查工作,为植保机构和技术人员创造有利条件,保证此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2、开展绿色防控,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探索减少农药使用量的技术措施。一是综合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预防控制病虫害,使病虫害发生范围减少、程度降低。二是改进施药技术,推进科学用药。首先要培训好病虫害专业化队伍和农民,普及科学用药知识,指导农民对症用药、在关键期用药,避免用错药、错过最佳防治期;其次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合理添加喷雾增效助剂,促进农药减量增效;再次要推广新型高效植保机械,降低飘移损失,提高施药的有效性,提高农药利用率。三是改进组织方式,推进统防统治。 3、做好防治准备。各地要提前做好小麦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治准备,争取财政对重大病虫害监测和防治的支持,及早做好防治器械的维修和保养,贮备防治药械,为流行期大田防治提供物资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