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6204000139117949/2024-00031 | 生成日期: | 2023-12-15 |
文 号: | 关键字: | 生态,河,祖厉,节水,建设 | |
所属机构: | 市发展改革委 | 发布机构: | 市发展改革委 |
关于对市政协八届二次会议第094号提案的答复 | |
信息来源:市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3-12-15 09:23
浏览次数:
|
|
|
|
九三学社白银市委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祖厉河流域综合治理,促进白银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首先对你们关心祖厉河流域治理工作表示感谢。现就有关情况作如下答复: 祖厉河发源于定西市与白银市交界的华家岭山系,是黄河上游右岸一级支流,历来是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治理的重点、难点区域。2021年底,祖厉河流域被列为全国第二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18个试点流域之一,是全省唯一开展全国试点的流域,试点期3年(2022年-2024年)。近年来,我市会同定西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在国家和省发改委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结合祖厉河治理现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后编制《祖厉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祖厉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实施方案》,以构建“一屏两带三区”的祖厉河流域综合治理空间结构为目标,切实改善祖厉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推动流域可持续发展。 一、关于建设半干旱区黄土丘陵地貌条件下的生态保护试验与示范区的情况 《祖厉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明确提出着力推进黄河上游华家岭水源涵养区建设,依托陇中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修复、国家储备林建设、大规模国土绿化、老旧梯田改造提升等工程项目,强化华家岭水源涵养能力。适度扩大华家岭山系林带面积,加大补植补造、抚育复壮力度,有序增加森林蓄积量。持续巩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荒山造林成果,统筹推进封育造林和天然植被恢复,加大水源涵养林建设区封山禁牧、轮封轮牧和封育保护力度,促进自然修复,提升流域森林覆盖率。 (一)打好水土保持阵地战。加快界定祖厉河流域水土流失强烈剧烈侵蚀区范围和类型,推动实施国家“十四五”黄河流域祖厉河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雨水集蓄利用设施建设。区别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原旱塬区地理地形和气候特征因素,采用人工干预与自然修复相结合方式,推进地形地貌重塑、植被重建、水土保持等生态修复治理,构建“坡面—塬面—沟道”三维立体式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持续改善祖厉河流域生态环境。 (二)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着力推动科学绿化,保持生物多样性,构建坡面植被防护体系,促进全坡面生态自然恢复。在会宁县九道梁(沿串子梁、云台山梁、东山梁、大山顶梁、党岘梁、桃花山梁、铁木山梁、坪岔梁、小西梁)以及祖厉河靖远段两岸面山地带,选择侧柏、柠条、沙棘、文冠果等耐旱乔灌木和紫花苜蓿、沙打旺、红豆草等多年生耐旱牧草稳固坡面,搭配鱼鳞坑、水平阶、水平沟等措施,加强雨水就地入渗,保证存活率,构建经济林、护坡林、牧草相结合的沟坡防护体系。在坡度陡峭、坡面破碎、不适合乔木种植的坡面,适当以种草、种灌为主,成片形成草地、林地,加固坡面。在坡度较缓、坡面连贯、人口集聚地带,修建梯田,开展水平阶造林。 (三)完善塬面径流调节措施。推进重点黄土高原旱塬区防护治理,以白草塬、孙家塬、新庄塬、李家塬、扎子塬、高塬、程家塬、新塬、箬笠塬、三场塬等10个黄土旱塬为重点,实施固沟保塬治理工程,配套完善塬面防护林网带、沟头防护、雨水集蓄利用等设施,实现小水不下沟、大水不增加、泥沙稳减排的固沟保塬目标。建设农田防护林、道路防护林、沟道防护林,配合植物地埂、经济林等灌草结合的综合生态措施,构建塬面林、田、路等径流拦蓄调控体系,阻断塬面汇水通道。 二、关于开展引流补水促进河流生态健康发展试验与示范的情况 祖厉河南源厉河属淡水,东源祖河多苦水,均发源于华家岭北麓及其余脉大山顶分水岭西侧。祖河、厉河在会宁县城南汇合后,形成祖厉河干流,自南向北流经会宁县、靖远县,在靖远县城西注入黄河,全长223公里。祖厉河流域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地区,自产水量严重不足,主要以季节性径流补给黄河。 近年来通过实施引洮供水一、二期工程,靖会大型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为会宁县28个乡镇40余万人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提供了有效保障,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引洮一期每年向关川河注入400万立方米生态水,使关川河和祖厉河下游实现了河道不断流,大幅减少了河床裸露地和盐碱地,湿地面积不断增加,改善灌溉面积500公顷。结合河道治理,恢复耕地面积300公顷,造林绿化面积持续扩大,河道水质明显提升,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祖厉河生态长廊建设及黄河上游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引洮力量。同时,通过实施沟道水沙集蓄工程,稳步推进高标准淤地坝建设、提升改造老旧病险淤地坝、加强淤地坝配套体系建设,科学划定径流调蓄区,推广山水林田湖草路村“八位一体”综合治理模式,采取“围追堵截蓄”等集水利用工程措施,保障径流稳定与河道健康。 根据2021-2022年度甘肃省黄河生态调度计划,引洮工程受益市县生态水投放指标发生变化(分配定西市生态水投放指标6400万立方米,兰州市生态水投放指标2000万立方米),调整后未分配会宁县片区生态水投放指标。为持续改善关川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下一步,我市将加大汇报力度,争取省上在生态水指标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加大生态水投放力度,分配水指标,改善祖厉河和关川河水生态环境,从根本上解决河川径流不足的状况。 三、关于加强华家岭生态走廊的保护试验与示范的情况 (一)制定规划方案。2022年8月,市委、市政府印发《白银市构建“两屏两廊四区五基地”国土绿化体系的实施方案》,将华家岭建设为南部水土保持生态屏障,规划对华家岭林带及周边区域25万亩林地进行林相改造,通过林(冠)下造林、补植更新等方式改善树种结构、提升林分质量;对华家岭26万亩荒山、荒沟,整山、整沟、整梁、整坡、整区域规划,分年度实施造林绿化。营造高质量水源涵养林,发挥高效水源涵养作用,涵水于林草。打造祖厉河生态廊道。依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工程,推进天然林保护修复、封山育林等措施,加强上游原生植被保护;实施人工造林种草,乔灌草合理搭配,最大限度减少陡坡耕地水土流失。加强通道绿化美化,修复缺株断带的护路林带,规划在祖厉河沿岸会宁县20公里采取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措施,综合治理2.2万亩。截止目前,通过三北、退耕还林、储备林、造林补助等生态工程,持续开展祖厉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完成河道绿化1700亩、国道247线面山绿化6.5万亩;整合资金2685.4万元,实施“一河四湿地”(一河:厉河,四湿地:古道湿地、王磨湿地、白顾湿地、齐靳湿地)修复保护工程,完成造林6100亩;在华家岭10个乡镇落实营造林21万亩。 (二)加大中央资金投资。争取“双重”项目202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地方第一批)资金7676万元,完成造林4.8万亩(文冠果2.1万亩)、修复5.8万亩、种草2.67万亩;6月份,下达“双重”项目第二批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15.83万亩(人工造乔木林5.3万亩、人工造灌木林2.4万亩、退化林修复2.8万亩、人工种草3.33万亩、草原改良2万亩),总投资8891.1万元。以上两批营造林任务总体上安排在降雨量400毫米以上的华家岭流域10个乡镇实施,通过生态造林,为提高全省森林覆盖率作出贡献。 (三)落实国家储备林项目。2023年3月,会宁县被纳入国家储备林建设“十四五”规划,围绕祖厉河生态廊道和华家岭水源涵养保持规划建设面积20万亩。2023-2024年度实施14.07万亩,其中在华家岭流域落实7.07万亩,在祖厉河生态廊道落实7万亩。 四、关于大力开展“旱变水”试验研究的情况 近年来,白银市坚持把农业高效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提高旱作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及保障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紧盯粮食安全、特色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旱作技术推广、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带动等花气力、求实效,推进全市节水农业高质高效发展。2019-2023年,全市累计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43.05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任务61.4万亩。截止目前已建设完成106.89万亩,其中依托甘肃中部生态移民供水工程、引洮二期工程、白银市靖会大型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景泰县永泰川供水工程、会宁县李家塬上水工程等,建成了以滴灌为主的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3.05万亩,让以前一些靠天吃饭的“望天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丰收田”。 一是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着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按照“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设成高标准农田”的要求,突出耕地力提升和节水灌溉,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川后塬”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灌区以渠系配套为重点,在山区以梯田“宜机化”改造为重点,在具备条件的地区以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为重点,科学规划,精心组织,规范管理,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平整田地、改良土壤、配套沟渠,真正做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二是推进技术节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单方水的产出率为核心,根据甘肃省灌区农田高效节水技术推广规划,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将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等与发展节水农业结合,重点推广膜下滴灌和垄膜沟灌两大技术,注重农艺节水、工程节水、管理节水相结合,农机农艺相配套,着力构建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在不同类型区域建立农田节水技术核心示范区,开展农田节水、配方施肥、配套品种、种植模式、农机具配套等方面的节水技术试验,不断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水扩灌增产。通过举培训班、发放节水明白纸、农田节水技术手册,指导农民科学灌水、规范种植,在节水示范区培养了一批技术明白人和带头人。 三是发展旱作农业推进生态节水。我市旱地面积600.1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5.47%,其中会宁县旱地面积371.66万亩,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坚持把旱作农业放在农业农村经济的突出位置来抓,积极推广应用全膜双垄集雨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不断提升旱作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膜玉米重点推广秋季覆膜,配套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秋季“扎钢”施肥、集雨补灌、病虫害综合防治和一膜多年用等技术。黑膜马铃薯采用双垄单沟脊播,配套推广深松耕保护性耕作技术、脱毒种薯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化种植等技术。 感谢各位委员多年来对我委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如既往得对我委工作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联 系 人:王宗明 联系电话:82226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