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6204000139117949/2025-172096 | 生成日期: | 2025-07-10 |
文 号: | 关键字: | 县域,发展,产业,建成,企业 | |
所属机构: | 市发展改革委 | 发布机构: | 市发展改革委 |
关于对市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第028号建议的答复 | |
信息来源:市发展改革委
发布时间:2025-07-10 10:40
浏览次数:
|
|
|
|
尊敬的张久皎、刘忠鹏、冯涛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白银市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首先对你们关心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表示感谢。现就有关情况作如下答复: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四强”行动,扎实做好“五量”文章,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积极构建竞相发展优势互补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县域经济总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一、主要做法 根据县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等,找准县域发展的突破口和路径,突出特色优势,差异化谋划产业,优化项目摆布和资源配置,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靖远县以工业主导型和农业优先型为主,景泰县以农业优先型和文旅赋能型为主,会宁县以农业优先型和文旅赋能型为主,白银区以工业主导型和城市服务型为主,平川区以工业主导型和农业优先型为主。 市县两级分别制定印发了强县域行动工作方案、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实施方案、推进全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并逐年制定“强县域”行动重点任务清单,按季调度、年度总结,扎实推动了各项工作高效落实。同时,加大对县域经济运行调度,分析薄弱环节,查找主要问题,敦促各县区逐项抓落实、补短板,力争县域经济考核评价争先进位。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强县域行动实施以来,各县域全力以赴扩体量、千方百计提质量,县域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5个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从2021年的600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742.7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超100亿元的县域从2021年的1个增加到2024年的3个,白银区突破300亿元,平川区、靖远县突破100亿元。在2024年度全省县域经济监测和省级开发区考核评价中,我市取得优异成绩,景泰县被评定为“综合实力进步县、农业优先型先进县”,获奖4500万元;靖远县被评定为“综合实力进步县”,获奖3500万元;白银区被评定为“工业主导型先进县”,获奖1000万元;西区经济开发区评定进步奖,获奖500万元。 (二)工业发展提质增效。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坚持不懈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有色稀土、能源储运等7条产值增速超过20%,白银有色、甘肃稀土等6户企业获评省级优秀链主企业,金白兰武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入围国家级产业集群。新兴产业稳步壮大。全市新能源新增并网装机139.5万千瓦,累计达到333万千瓦。中天新材料建成国内最大电子级氟化锂生产基地并获评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等新质生产力谋篇布局,以云鹤航空等企业为代表的低空制造产业加快发展。园区发展势头良好。紧抓《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修订窗口期,系统推进开发区扩容升级工作,精准划定四至边界,推动“一区六园”面积由2018年核定的4465.79公顷扩容至7171.06公顷;积极争取资金,2024年落实专项债资金2.13亿元,支持园区实施道路改造、科技孵化等4个项目。协作领域不断拓展。与兰州高新区建立定期沟通协商机制,“兰州高新区白银飞地园区”在我市挂牌、兰白自创区上海科创飞地建成运营。成立工作专班,与广东佛山市南海区建立常态化对接协作机制,共建零碳产业示范园,推动重大项目落地,着力打造东西部产业合作典型。 (三)特色产业加快培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持续推进现代寒旱优势特色产业倍增计划,累计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30余个、大型养殖场420余个,特色种植业面积达358.94万亩,畜禽饲养量达2209.81万头(只),粮食种植面积达400.88万亩,粮食产量突破100万吨,粮食生产连续4年保持面积、总产“两个增长”。景泰县被确定为全国盐碱地综合治理利用试点县。农业效益稳步提升。做足“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文章,源尚伊品牛羊肉分割及加工包装冷链、沃原禾万头肉牛养殖等项目建成投产,高原夏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项目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5%。深入实施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00家、合作社7000余家、家庭农场5800余家。农业品牌持续擦亮。大力开展“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建成省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8个,有效期内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188个,“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商标品牌分别达到5个、50个。靖远羊羔肉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平川文冠果获得国家级“气候好产品”称号。 (四)科技创新效能提升。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聚焦创新资源融通共享和高效服务,建成投运白银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推动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白银创新中心落地建设。目前,全市共有合作共建的研究院和创新中心7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7家;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7次获评国家级A类(优秀)孵化器,全市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5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35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95家,省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18家。人才支撑有效夯实。实施“铜城青年英才”培养计划,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及协同创新基地25个,建成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评聘工业领域首席专家24名,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584人,引进人才创办企业70家以上,带动就业1500余人。 (五)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景电二期提质增效工程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通水,S35景礼高速景泰至靖远段项目以特许经营模式获批实施,连霍高速什川互通连接线黄河特大桥全面贯通,景泰县成功创建“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消费潜力加速释放。发放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1.38亿元,开展各类促销活动270场次,带动消费13亿元。提升县域综合商业服务能力,建成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智慧信息平台,打造靖远水街、景泰北城、白银区1956烟火夜市等消费新地标。教育医疗持续提质。实施教育项目380余个,增量提质学位1.38万个。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标准达标率达到98%,全国首个环境肿瘤防治研究基地落户白银。社会保障持续强化。推进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管网改造、农村供水及水质提升改造、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村级互助幸福院工程,建设5G基站,初步建成全市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 (六)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生态保护治理有序推进。实施黄河重点生态区(甘肃白银段)国家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等项目,成功申报争取“三北”工程重点项目3个。构建林长制智慧信息管理系统,实行“林长+检察长”“林长+警长”护绿模式。2024年,完成造林绿化32.8万亩、草原修复治理19.27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16.25万亩。生态产品价值加快转化。因地制宜发展苹果、梨、大枣、枸杞、文冠果等特色林果产业和肉苁蓉种植,积极组织实施景泰县文冠果提质增效项目、平川区文冠果新建示范基地建设项目。2024年,全市以文冠果、枸杞等为重点的经济林栽植总面积达到159.08万亩,年产值35.8亿元。靖远县先后引进培育枸杞加工龙头企业7家,建成枸杞包装加工生产线5条。会宁县重点企业甘肃长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建成并投产中药材加工生产线5条。 (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行政效能持续提升。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全力推进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帮办代办,累计办理事项1.2万余件。创新“一业一查”跨部门综合监管改革,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推行柔性执法和包容审慎监管模式,向社会公布“两轻一免”和“首违不罚”事项。建成全省首家24小时自助诉讼服务中心,打造企业维权“快车道”。政策体系持续完善。优化兰白自创区“1+3+2+N”政策体系,白银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上线运行。白银高新区挂牌成立全省开发区首个营商环境建设局,聘请“两代表一委员”、企业家、律师等优化营商环境社会监督员,推出“非接触式”办税缴费事项。开展“白银企业家日”系列活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1000余项。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虽然我市在推进强县域行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比如全市县域经济规模体量依然偏小,个别经济指标与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县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县域产业实力不强,农产品品牌效益发挥不够,传统产业占比较大,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消费市场活力不够,服务业培育还有短板,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撑作用有限。 下一步,我市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积极主动融入和服务全省发展大局,坚持“工业强市、创新发展,在落实黄河国家战略中实现新突破”发展思路,锚定“三地一极”发展格局,紧扣发展类型,聚焦资源优势,精准招大引强,加速错位发展,加快农业强县、工业富县、文旅名县、生态大县建设。工业主导型县域加大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力度,打造1-2个根植性主导产业,力争202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农业优先型县域按照“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的思路,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文旅赋能型县域加快文体旅、文商旅、农文旅等融合发展,引育一批酒店民宿、文创产品制造、低空飞行等行业头部企业,力争2025年新增入规入统文旅企业2家以上;城市服务型县域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增强生活性服务业供给能力,力争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2%,各县区地区生产总值力争增长6.5%以上,奋力推动县域经济跑出加速度、实现新突破。 感谢各位代表多年来对我委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对我委工作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联 系 人:郑倩莉 联系电话:8222630 白银市发展改革委员会 2025年6月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