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建设是生命线,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白银市平川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两山”理念,抢抓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利好政策和“双碳”重大战略机遇,紧紧抓牢项目建设“牛鼻子”,精准谋划实施了白银市平川区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持续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全力打造生态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抢抓机遇,谋划项目精准科学
抓政策创新,谋划布局工程项目。立足平川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缺林少绿的现状,区委区政府抢抓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储备林建设的政策机遇,积极谋划实施平川区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总投资70亿元,造林45万亩,分四年完成,2022年10万亩,2023年15万亩,2024年10万亩,2025年10万亩。规划建设纯用材林25万亩,木本油料文冠果20万亩,实现区域内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把平川区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绿色生态城”,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区”。抓模式创新,规范高效推进项目。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求,委托国家林草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进行现地调查和论证,编制《平川区国家储备林建设专项规划(2021—2050)》,获国家林草局单报单批,其可行性研究报告经省林草局批复,纳入财政部PPP项目库和省级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项目库。截至目前,有13家企业参与储备林建设,在18个片区同时开展造林,完成造林25.1万亩(2022年完成11.5万亩、2023年完成13.6万亩),其中种植文冠果4.5万亩。
接棒发力,推进项目提档加速
注重“谋全局”,绘好全域增绿“一张图”。为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平川区在措施上从“实处”着手,区委区政府制定了《白银市平川区国家储备林建设工作方案》,组建专班推进,实化任务,细化举措,举全区之力奋力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的建设,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力,确保下好“先手棋”,打好“有备仗”。紧盯“五要素”,着力破解项目瓶颈。我们着重解决好造林绿化的“土地、资金、林种、造林、管护”五要素。在哪造:依据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在低矮丘陵的集中连片区,规划营造45万亩国家储备林。钱哪来:坚持“政府主导、国企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路径,创新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探索“林草项目+政策性贷款”融资模式,落实资金7亿元,林业贴息资金1125万元。造什么:优先选用柳树、国槐、云杉、文冠果等乡土树种作为绿化树种。怎么造:采取工程造林模式,推广应用节水造林技术,规划建调蓄水池34座,总容积458万方,现已建成调蓄水池13座,98万方,在建调蓄水池7座。 谁来管:采用“3+5”(3年造林5年管护)工程造林管护模式和林长制,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看、责有人担。突出“五字法”,拓宽生态造林空间。探索实施“拆、整、填、平、造”五字工作法,拓宽生态造林空间。拆即拆违治乱:拆除影响视觉观感、影响环境提升的残垣断壁、塌房烂院、废弃大棚、“空心房”等建筑。整即整丘刮坡:对低坡缓丘适当平整,形成流线型,利造利建利管。填即填整堑壕:填平因水毁、挖土等造成的废坑、沟壕等。平即平整地形:清理垃圾堆、移除柴草堆等,对废弃土堆、沙堆、渣堆进行平整。造即造林绿化:因地制宜建设生态带、小景观、小游园。近年来,累计拆违拆乱4.2万平方米,整丘刮坡6.4万平方米,填整堑壕15.2万立方米,平整土地8.2万平方米,造林绿化84.9万平方米,新建小景观、小游园76个16.3万平方米。
一鱼多吃,发挥项目叠加效益
创新“国家储备林+N”模式,将全域生态建设融入到国家储备林建设中,打造全省生态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国储林+绿色通道:推进黄河廊道和G6高速、G109线、G247线、S209线、S308线等交通主干道及县乡村道路沿线绿化,打造35公里黄河生态廊道和270公里绿色通道。国储林+和美乡村:推进绿化成网、成片、成园、成景,促进村庄增绿,打造和美乡村、森林乡村。累计打造和美乡村建设36个,获评“国家森林乡村”1个、省级“森林小镇”1个。国储林+产业发展:依托国家储备林,建设20万亩木本油料文冠果种植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分区域集中连片种植,已建成王家山镇、水泉镇6个万亩集中连片种植基地,种植文冠果7.2万亩。同时谋划实施白银国家文冠果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建设,规划投资12.96亿元,总占地面积4123亩,已完成园区土地平整,建成智能化大棚4座并育苗5万余株,水电暖等配套基础设施均已到位,建成蓄水池5万方,硬化绿化产业道路6.8公里,高标准种植示范园1000亩,累计完成投资3.4亿元。与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签订技术合作协议,甘肃省木本油料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基地落户平川。国储林+城市建设:推进城市生态修复提升、特色小镇生态绿化、中水利用等项目,提升城市道路、公园绿化水平,打造街头小景观,建设现代绿色城市。现已完成向阳路、环城北路、乐雅路、长征路、复兴路等14条城区主干道绿化提升23.5公里,建成口袋公园10个。国储林+体育公园:推进黄水沟沿城郊生态文化公园、生态体育公园、沁川湖滨水公园等项目,将公园建成集“生态、休闲、运动”为一体的绿色服务体,生态体育公园主体基本完工。国储林+生态修复:推进黄河流域矿山生态修复、红会矿区生态修复、采煤沉陷区生态恢复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让矿山变成绿水青山,完成生态修复植被恢复3.5万亩。国储林+流域治理+水系连通: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等项目,打造“河畅、水清、岸绿、宜居”的优美环境。累计完成治理河道24.95公里,修建堤防37.55公里。国储林+荒漠化治理+防沙治沙:据第六次荒漠化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平川区有荒漠化土地219.51万亩,沙化土地25.66万亩。我们以荒漠化防治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绿,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合理搭配,精准谋划实施国家储备林、三北六期工程等,完成人工造林25.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36%提高到3.51%,增长了0.15个百分点,有效遏制了荒漠化沙化趋势。国储林+全域无垃圾治理:保洁员即城乡绿地管护员,对美丽乡村、城市路网新增绿地与全域无垃圾工作同步落实网格化管理,达到绿化管护、垃圾清理无死角,也增加了管护员收入。国储林+村集体经济+群众增收:利用沟坝地、非农撂荒地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村集体以土地入股甘肃润川绿色生态建设有限公司,收益按比列分成,村集体保底收入不低于年收益的10%。同时,造林期可吸纳季节性务工人员近万人,长期稳定管护人员400余人,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切实增加了群众收入。国储林+双碳经济:依托储备林项目,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成立全省首家林业碳汇发展中心,建设“一中心、一平台、三体系、四系统、N场景”的平川区林草碳汇智慧管理平台,探索林草碳汇多元化、市场化价值实现机制,着力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打造“点绿成金”的平川模式。45万亩碳汇林可年均吸收二氧化碳720万吨左右,碳汇现行价格约为50元/吨,造林5年后成林,固碳按25年计,碳汇收益可达90亿元。区内主要碳排放企业为华能热电、中煤二电,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60多万吨,完全可以满足区内碳中和需求,为白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贡献平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