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春日,巍巍崛吴鸟鸣啾啾、绿意融融;浩瀚黄河清风徐徐、碧波荡漾……白银市平川区“两屏两廊两道多点”的绿色生态体系构建正酣。
近年来,“高质量”成为平川区国土绿化的关键词,扩面、增量、提质、增效共推共进,绘就了“美丽平川”的绿色画卷。
项目推动 引领生态建设新高度
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多方位开展招商引资,积极谋划储备大项目、好项目。积极探索“林草项目+政策性贷款”融资模式,落实沿黄生态屏障、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绿化等4个项目融资贷款7亿元。积极争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债券资金政策性金融贷款等保障重点国土绿化项目实施。“十四五”期间,平川区谋划实施重大生态项目11项,总投资84.2亿元,落实绿化面积62万亩。截至目前,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5.1万亩。
精心管护 巩固造林绿化新成果
按照“高标准、严要求、精细化、常态化”原则,扎实做好林木管护工作。聘用管护人员323人实行高密度、网格化、全天候的巡查巡护,确保树木有人管、杂草有人清。组织人员对倒伏倾斜的苗木进行扶正、培土、压实,确保栽一棵、活一棵,植一片、绿一片。针对近期雨水少、土壤墒情差的现状,及时采取修剪树冠、树盘覆膜等措施抗旱保墒。同时进一步加强巡护力度,防止滴灌管道漏水,加大灌溉频次,确保应浇尽浇。对新植树木适时进行抚育、割草、追肥、病虫害防治,确保树木成活率。
配套设施 助推绿化成果新效益
烈烈秋日,白银市平川区生态水源工程如火如荼,机械开足马力,建筑工人铆足干劲、争分夺秒,在所有的造林片区配建控制性水源工程、节点调蓄水池,解决荒山灌溉用水问题。蓄水池通过地下管道串联,一条条蜿蜒的供水管网,织就了覆盖山林的蓄水灌溉网络,利用山地高度差相互补水调水,最终通过水栓实现用水,打通片区绿植生命通道,大幅提高了树木成活率,让绿化成果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全区共计划建设33处水利配套设施,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13座,正在建设8座,修建管护房11个,累计铺设管网32万亩。
技术支撑 提升林草生态新功能
坚持以水定绿、适地适树,持续推进国土绿化科学、务实开展。全区14家工程造林单位,23个工程造林项目标段造林苗木全部实行“两证一签”规定,实行苗木进场报监理检验制度;推广林草科技转化项目4个,引进推广苹果、大枣、枸杞、文冠果等林果优良品种12个,建立经济林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7个,积极扩大林草科技推广转化的实施范围,将增施有机肥、林草有害生物防治、土肥水综合管理等重点林草科技推广转化技术与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等林草重点项目结合起来,推广转化应用集水节水造林等先进实用技术7项。
绿色惠民 探索绿色致富新路子
坚持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理念,统筹兼顾推进城乡造林绿化和生态治理,提升广大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把城镇村社及其周边绿化作为国土绿化增量的重点,向城市“金角银边”、农村“四旁”绿化要地。打造黄河生态廊道35公里和绿色通道270公里,新建小景观、小游园66个15万平方米。45万亩储备林工程建设,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吸纳农民就近就地务工8000余人,务工收入达到3.6亿元,人均增收4.5万元,老百姓守着绿水青山赚来了金山银山。
双碳经济 实现生态产品新价值
成立全省首家林业碳汇发展中心,打造“一中心、一平台、三体系、四系统、N场景”的林草碳汇智慧管理交易平台,积极争取将平川打造为西北碳汇交易先行示范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开展林草碳汇线下线上交易,提升经济发展的含“绿”量、生态环境的含“金”量,实现“地下挖煤、地上储碳”的良性循环,让林草资源真正成为“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