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文冠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4-05-21 15:02

来源:白银林草

浏览次数:

文冠果树为无患子科,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是一种集食用、药用、观赏和生态等价值于一体的经济树种。文冠果喜阳、抗旱、耐寒、耐盐碱,根系发达,对土壤的适应性强,适宜在我市大规模栽培发展。我市文冠果栽培历史悠久,据考证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朝崇祯年间就已零星栽植。在靖远县东湾镇砂梁村乃家沟生长着两株百年以上的文冠果古树,经鉴定大的1株有300年以上的树龄,仍在开花结果。2018年,“靖远文冠果油”获国家地标产品认证,2019年,靖远县被中国特产协会授予“中国文冠果之乡”称号,2022年,“靖远文冠果油”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冠果产业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因地制宜、市场导向、科技推动,推动文冠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文冠果栽培、精深加工和产品研发水平。

政策扶持。《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文冠果列为“十大特色”农业产业,2021年将文冠果产业作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示范区重要建设内容,列入三年倍增行动计划积极推进,2022年印发《白银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冠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成立了白银市推进文冠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2023年,成立了白银市文冠果产业协会,农业农村、财政、林草、乡村振兴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白银市文冠果产业奖补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推动文冠果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组织申报项目27项,符合奖补条件的共16项,奖补资金1220万元,奖补资金从市级财政对各县区衔接资金中解决。

项目支持。2021年,国家林草局三北局支持靖远县“叶用型文冠果产业化经营综合示范项目”建设基地900亩;2022年省林草局下达50万元,支持靖远县实施文冠果提质增效项目,建设基地850亩;平川区通过招商引资启动建设白银市国家文冠果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基地规划面积0.4万亩,总投资12.96亿元;2023年度省林草局下达200万元,实施景泰县文冠果提质增效项目和平川区文冠果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科技研发。切实推进科学绿化,支持企业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省人民医院等科研院所在文冠果丰产品种培育、医药医美产品开发及临床试验、茶油生产工艺改进等方面深度合作,为文冠果产品品牌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包装设计提档升级等提供坚实技术保障。全市已上市文冠果产品有9款,与科研院所合作的在研产品有5个,其中保健食品2个、药品3个。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正在申请的发明专利有4项。

基地建设。将生态建设与文冠果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退耕还林、三北、双重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特别是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启动以来,结合我市绝大部分区域干旱半干旱气候现状和文冠果耐干旱、耐瘠薄特性,把文冠果作为退耕还林的主栽树种,实施的退耕还林面积中将近一半是文冠果,全市文冠果面积快速增长,文冠果产业快速发展,有效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市相对集中连片万亩以上文冠果种植基地有12个(会宁4个、靖远3个、景泰3个、平川区2个),0.5-1万亩基地有17个(会宁7个、靖远5个、景泰3个、平川区2个),0.1-0.5万亩基地有50个(会宁11个、靖远31个、景泰6个、白银区1个、平川区1个)。支持平川区(甘肃忠沃文冠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建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支持靖远陇原农林生态有限公司创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023年,文冠果种子产量0.38万吨、鲜叶590吨。

经营主体。坚持“内育外引”,多层次多途径培育经营主体,全市现有文冠果经营主体57家,其中,企业21家、合作社36家;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建成市级文冠果加工产业园3个(靖远东升文冠果加工产业园、靖远五合文冠果加工产业园、景泰正路文冠果加工产业园),建成油、茶加工生产线3条、5条,产能600吨、75吨。2023年全市生产油、茶15吨、66吨,文冠果全产业链产值2.35亿元,同比增长27%。茶产量较2022年增加42吨,增长175%。2023年12月,平川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文冠果)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中平川水泉文冠果加工产业园项目于2024年完工后,新增油、茶生产线各1条,预计增加产能100吨、15吨。

市场营销。2023年全市新认定文冠果“甘味”品牌(文冠王子)1个、“有机”农产品品牌(文冠王子)1个,累计认定文冠果“甘味”品牌2个(陇原臻宝和文冠王子)、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靖远文冠果油)。在天津、苏州、兰州分别设立包括文冠果在内的白银特色农产品旗舰店、品鉴馆等3个,展销面积约800㎡。文冠果相关产品在中央电视台“中视购物”频道“国货优品”栏目推介1次,在京东、天猫等线上平台正常开展销售。

通过系列“组合拳”,推动文冠果产业在精细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品牌化营销上持续发力,着力构建栽植、加工、储运、销售全产业链条,推动文冠果产业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努力实现大地增绿、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存在的困难问题

经营管理粗放,低产林面积较大。2021年以前,全市栽种的文冠果以生态林为主,没有按照经济的要求管理,受田间管理松散、投入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无收益及低产林面积逐年扩大。截至目前,全市无收益的文冠果林有22万亩(新栽种7.79万亩,栽种多年无挂果、无采茶价值林14.21万亩),占总面积的45.74%;低产林(基地供水无有效保障导致产量低林)有22.8万亩,占总面积的47.4%。

产业链条短,规模优势未能显现。全市文冠果产业虽有近30年的发展,但从产业化角度看,仍处于起步阶段。文冠果经营主体普遍规模偏小、实力弱,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程度低,生产加工仍以文冠果茶、油等初级加工产品为主,以销售果、干枝、茶、油等低端产品为主,医药医美等高附加值产品还处于试验阶段,未能将占全国10%种植规模的文冠果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销售产品单一,抱团发展难度大。全市现有文冠果相关产品,主要以茶、油为主,产品单一。销售环节缺乏统一管理,在文冠果嫩芽、叶、果仁、干枝采收时期哄价,文冠果茶、油销售压价问题突出,本地经营主体各自为阵,抱团发展协调难度较大。

市场活力不足,产业发展后继乏力。文冠果相关产品食用、保健、药用功能,虽有历史文献记载,但茶、油缺乏广泛的市场认可,保健、药用功能缺乏相关临床试验证明,导致文冠果产品卖点不突出,市场认可度低,销售难度大。挖掘文冠果文化、食用、保健功能开发文旅、康养产业经验不足、投入不足,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难度大。

对策建议

结合造林绿化建设基地。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经则经的原则,优先选用生态经济兼用的文冠果作为主要造林树种,努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互促互赢。今年,全市计划造林绿化面积32.76万亩,其中,栽植文冠果13.8万亩(人工造林栽植10.8万亩、退化林修复栽植3万亩),进一步扩大文冠果栽植面积,推进文冠果基地建设。

抢抓机遇加大扶持力度。抢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结合实施“双重”“三北”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在项目、资金、金融、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积极开展技术研发、科技推广、营销宣传等工作,不断提高抚育管理、标准化生产水平。

加快攻关培育良种壮苗。坚持市场导向,支持企业开展市场化育种,支持科研单位开展常规作物育种,推动科企合作,加大对良种种子园、母树林和良种推广补贴力度;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攻关,通过嫁接等无性繁殖手段对现有文冠果林分完成良种更替,选育叶用型、油用型、观赏性、兼用型等优良品种;同时探索不同立地条件下的丰产栽培模式,建立相应的试验示范及推广体系,提高良种的利用率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加强与山东沃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争取在平川区建设全国文冠果种质资源库,为培育本地丰产品种打牢基础。

立足实际建设产业基地。立足白银自然条件,充分利用荒山、荒地等非粮食生产土地,选择适宜地区,培育、引进优良品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提高品质和产量,形成一套适宜当地文冠果种植、管理的新技术和经营模式,建立文冠果生产原料基地,实现规模化、基地化种植,标准化、专业化管理,形成更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使文冠果成为助农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培育龙头延伸产业链条。龙头企业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和关键。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方式,在有产业基础的县区培育和扶持一批辐射带动性强、关联度大、附加值高的文冠果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研发更多有食用、药用价值的林果产品,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带动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形成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文冠果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全面提质增效。加快白银生物工程研究院项目(以提取文冠果神经酸、微肽为主)建设,在文冠果精深加工方面尽快取得实效。

宣传推介创建特色品牌。整合现有分散零星的品牌,集中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以品牌提升质量,以质量开拓市场,以市场赢得效益,以效益促进发展,全面提高白银文冠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继续加强与各大主流媒体合作,对全市文冠果产业链各节点取得的成效梳理总结并进行宣传报道。组织召开全国文冠果产业发展研讨会,学习、借鉴国内其他地区文冠果产业发展经验和典型做法,达到取其所长、补己之短的目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