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平川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两山”理念,进一步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聚焦管绿、护绿、增绿、用绿、活绿“五绿”,建设平安、健康、碳汇、金银、活力、文化“六大森林”,促进资源增质、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推动全区林业实现“双碳”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
聚焦“管绿”抓建章立制。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要求,全面推行林长制,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平川建设。建立组织体系,制定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设置总林长16人、林长134人、村级副林长64人,管护人员323人,形成了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保护机制。明晰责任体系,实施网格化管理,科学划分区、乡、村三级林长职责,在责任区域显著位置设林长公示牌71个,确保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健全管理体系,研究制定林长制区级会议、区级督查、区级部门协作、信息报送和公开等配套制度,建立林长制森林草原资源清单、建立林长制重点问题清单、建立林长制工作提示单、建立林长制工作督办函,推动林长制由“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
聚焦“护绿”抓资源管理。通过外业现地核实,共核实图斑411个。完成森林资源“一张图”更新变化图斑5000多个。完成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2.2万亩,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防治56.5万亩,对草畜平衡区实行动态管理,划定第三轮草蓄平衡面积10.38万亩,拨付崛吴山林场生态保护补助资金31.9万元,调整使用天保工程社会保险补助资金8万元。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编制《平川区草原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抽检苗木春季苗圃产地检疫苗木株数123万余株,复检抽检苗木23万余株,产地检疫率100%。有害生物防治面积52万亩,防治费用90万元,其中防治鼠害22万亩、中华鼢鼠新发生轻度600亩、绿盲蝽发生轻度3000亩、槐树蚜虫发生轻度700亩、中度900亩。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在崛吴山布设9个红外监测仪,监测野生动物活动情况。同时,在3—4月候鸟迁徙时节,沿黄区域、沁川人工湖边开展了野生动物保护巡查工作。强化火灾预防,推行“互联网+森林草原防火督查”,在崛吴山林场及重要林区入口设立防火码,对进入人员全程定位追踪。今年来积极筹措防火专项资金30万元,防火救灾能力不断提升。
聚焦“增绿”抓绿化攻坚。创新“国家储备林+N”模式,带动“绿色通道、美丽乡村、矿山生态修复”等全域建设,打造全省生态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平川样板。今年以来,累计完成造林25.1万亩,其中栽植文冠果4.2万亩;打造黄河生态廊道35公里和绿色通道270公里,生态修复植被恢复3.2万亩。同时,进一步拓宽生态空间,探索“拆、整、填、平、造”工作法,推动村庄、道路沿线应绿尽绿。截至目前,拆除4.2万平方米,绿化3.8万平方米,整丘刮坡6.4万平方米,填整堑壕15.2万立方米,平整土地8.2万平方米,造林绿化84.9万平方米,新建小景观、小游园76个、16.3万平方米。
聚焦“用绿”抓综合效益。与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建立甘肃省木本油料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基地。与山东沃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组建西北文冠果苗木繁育基地,投资12.69亿元,共同推进白银文冠果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构建栽植、加工、储运、销售全产业链条。目前,种植文冠果3万亩。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45万亩储备林工程建设吸纳农民就近就地务工8000余人,务工收入达到3.6亿元,人均增收4.5万元。
聚焦“活绿”抓改革发展。盘活“双碳经济”,成立了全省首家林业碳汇发展中心,建设“一中心、一平台、三体系、四系统、N场景”的林草碳汇智慧管理平台,有效推动区域碳汇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提升经济发展的含“绿”量、生态环境的含“金”量,实现“地下挖煤、地上储碳”的良性循环,让林草资源真正成为“绿色银行”,为甘肃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贡献平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