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一天,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的采集室内,晨光透过玻璃窗温柔地洒在捐献者周博的手臂上。细长的采血管中,鲜红的血液静静流淌,即将为远方的陌生人带去生命的希望。
此刻的他不仅是守护健康的医者,更成为生命接力的传递者。“这就是该做的。”在他平静的语气中,透露出医者特有的理性与坚定。从2016年入库到今日的捐献,九年的等待,终于在这一刻绽放出最美的生命之花。
这场生命的接力是甘肃省第8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是中华骨髓库第21173例成功捐献案例。捐献当日,甘肃省红十字人道事务服务中心主任张雅文亲切慰问了正在捐献的周博,一同见证了这个温暖善举的发生,对他的无私善举表达了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并郑重为他授予了甘肃省红十字会“博爱金奖”奖牌和荣誉证书。
这份荣誉,既是对周博“医者仁心”与爱心奉献的高度肯定,更是对“生命至上、大爱无疆”人道主义精神的深刻诠释与弘扬。
2016年,当医院组织动员医护人员参与造血干细胞捐献时,周博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我作为一名医生,肯定要加入进来。”简单的话语背后,是医者刻在骨子里的救死扶伤本能。
更让他倍感鼓舞的是,甘肃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是他在甘肃中医药大学的校友。作为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前辈的榜样力量与医者的职业使命相互交织,让他在那一刻做出了这个影响深远的决定。
入库后的日子平静如水。身为医务工作者,周博在日常的忙碌中践行着医者仁心的誓言,而那份生命的承诺,也在时光深处静静守候。直到2023年,一通意外的电话打破了这份平静——他首次与一位患者配型成功。
“当时就选择了同意,因为选择加入中华骨髓库就肯定有捐献的意愿,做好了捐献的准备。”然而,这场即将开始的生命接力,却在最后关头遗憾止步:受捐者因为一些原因,不得不取消捐献的计划。面对这次未竟的缘分,他保持着医者特有的豁达与理解,没有丝毫怨言。
当命运的召唤在2025年再次来临时,周博的表现依然平静如初。“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就是觉得这是我应该去做的。”
这份淡定,源于他作为医者的专业认知。医生的职业让他对造血干细胞捐献这件事情有着比普通人更清晰的了解,“我国现在的造血干细胞捐献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所以没有太多顾虑。
在他看来,这次捐献不过是医者使命的另一种延续。选择捐献也是作为医生基本职业素养的体现,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坚守医者仁心,算是践行初心。
回顾这段特殊的经历,周博用“缘分”二字概括其中的深意。在茫茫人海中能够配型成功的概率是一件概率非常低的事情。“配型成功之后能够给另外一个人带来生的希望,感觉是比较值得骄傲的一件事,自己也感觉非常自豪。”这份难得的缘分让周博倍感珍惜,同时,作为医疗系统的从业者,他更希望将这份希望传递下去。“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所以不用有担心,希望更多的社会上的爱心人加入到中华骨髓库里面,毕竟可以带给更多人生命的希望。”
在细胞分离机的轻柔运转声中,这场跨越九年的生命之约圆满达成。周博用他的专业与坚守,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这不仅体现在日常的诊疗中,更延伸到了每一次生命的呼唤里。
从怀揣初心的医学生,到肩负责任的副院长,他用九年的等待和毫不犹豫的捐献,为“大医精诚”写下了最动人的注脚。这份来自医者的大爱,如同秋日的阳光,温暖而坚定,照亮了更多生命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