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进新居生活美——白银市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纪实会宁篇

发布时间:2023-06-13 11:09

来源:市自然资源局

浏览次数:

白银市围绕“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生活好”的总体目标,全力抓进度提效率、抓管理保质量,有力有序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搬迁群众的美好生活正在徐徐展开。

走进白银市会宁县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点,平坦水泥道路户户联通,农家小院整齐靓丽,浓厚乡韵令人流连,如诗如画的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映入眼帘。

应搬尽搬、应搬早搬

“我们以前住的地方,那真叫一个苦!”在杨崖集镇红土村王夏社的新住宅里,村民李树清告诉笔者,在距离王夏社不到三公里的地方,就是以前的家红土村李岔社,23户群众居住在山坳里,整个村庄位于滑坡体上,暴雨等特殊情况下引发的滑坡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随处可见的红土,让天上一掉雨,地上就直打滑,“人都走不出来,更不用说车了。”

在充分考虑避险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交通、医疗卫生、子女就学等基本条件后,在地势相对平坦、交通较为便利的王夏社新建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

虽说居住的地方处于地质灾害威胁区,出行也极其不便,但让乡亲们搬家,群众还是有顾虑,县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和乡镇、村组干部一起,不记得跑过多少趟李岔社。一来是给乡亲们宣传政策,仔仔细细把搬迁的“好处”讲清楚,把享受的政策说明白,帮助群众算好“安全账”“经济账”“长远账”。二来是提振信心,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是国家政策,干部又这么关心,群众觉得底气足。

面对自然条件制约生态脆弱,生态功能区人地矛盾突出、生态承载力低,地质灾害易发多发、隐患点分布散而广,修复治理难度大的实际,会宁县抢抓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政策机遇,摸清搬迁群众的家庭成员结构、经济状况、主导产业等信息,准确划定搬迁范围,不落一户、不落一人,精准认定搬迁对象,依据轻重缓急列出搬迁时序。从2022开始到2026年,会宁县计划搬迁3558户13781人,2022年全县146户566人因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住进了新房。


往哪搬、如何搬

“干部征求我们意见的时候,我们就提出最好离得近一些,方便我们种地,干部采纳了我们的意见,现在住在这儿就挺好,什么事都不耽搁。”杨崖集镇红土村王夏社的李文昌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规划图我们当时都选了这一款,房子样式都是统一的,我挺满意。”

为最大限度确定安置合理方式,会宁县结合搬迁对象家庭人口结构、产业现状、搬迁意愿等,充分分析研判农户经济承载能力,按照“一乡一案,一户一策”的原则,最终确定了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安置方式。从事种养殖等农业生产为主的搬迁户,以乡镇内就近安置为主,乡镇充分征求群众意愿,融合原有村庄风貌、与乡村建设示范点有效结合,就近统一规划新建集中安置点;对经商、务工等有稳定收入的搬迁户,农户自主认购商品房或存量房安置。

借助好省政府出台的红利政策,会宁县综合考虑搬迁成本和农户收入后,探索细化了“10+5+N”的政策包,每户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10万元。贷款5万元,贷款利息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8:1:1的比例贴息,期限5年。县上根据搬迁户需求自主发放最多5万元额度的信用贷款,贷款利息由县财政给予全额贴息,期限5年;市县奖补2万元,尽可能解决搬迁对象资金筹措难的问题。

甘沟驿镇甘沟驿村集中安置点就是2023年新建的16个集中安置点之一。眼下在甘沟驿镇集中安置点建设现场,装载机来回穿梭,工人加班加点,除建设宅院和房屋外,安置点还配套上下水、巷道硬化等基础设施。


2023年,全县共列出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目标任务895户,其中涉及地质灾害威胁区245户、生态敏感区650户,计划集中安置511户,分散安置384户,在16个乡镇新建集中安置点16个,项目总投资2.4亿元,基础设施配套资金7419万元,计划到今年7月底完成住房主体工程。

搬得出、稳得住、有业就、生活好、能融入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

在杨崖集镇红土村安置点,同步建设的还有集中养殖圈舍,搬迁群众的牲畜也有了“新家”。除此之外,杨崖集镇还围绕全县渭河流域10万亩中药材产业带建设要求,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和肉牛、肉羊养殖产业,确保搬迁群众“家家有养殖、户户有药材”,着力打造种养殖富民产业,变“输血”为“造血”,持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让美丽乡村建设惠及当地群众,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开展。

按照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为了让搬迁群众生计有着落,生活水平有提高的要求,会宁县紧盯后续3412户13218人的搬迁任务,始终将避险搬迁工作与乡村建设示范点建设相结合,继续从源头长远谋划,持续完善搬迁后期各项扶持政策,在进一步完善搬迁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市县出台奖补资金支持政策,整合可用资源,大力引进小杂粮、中药材等特色种植,规模养殖的产业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带动,发展壮大集中安置点产业规模,扶持带动搬迁群众继续发展原有主导产业。

会宁县落实中央和省市在资金、用地、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各类扶持政策,细化落实措施,统筹解决好就学、就医、就业、创业等移民关切关注问题,让搬迁群众更快地融入安置地,获得更多归属感和幸福感。


按照“一户一宅、占新腾旧”要求,从甘沟驿镇袁岸村牛角社搬迁到甘沟驿镇甘润苑社区的高进福,推倒了旧院子,住进了小二楼。以前旧宅门口有一条土路,蜿蜒曲折、坑坑洼洼,晴天车一走过尘土飞扬,也是牛角社群众进出的唯一通道,特别到了下雨下雪的天气,整条路就变得泥泞不堪,加上坡度较大,根本无法通行。说起新生活,老人满眼喜悦,“现在看病、买东西都很方便,现在我也是社区居民,社区的干部时不时的会到我家转一圈,现在挺好,真的是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新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