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发挥仲裁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全市金融业健康发展,近日,白银仲裁委员会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白银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白银市分行,就运用仲裁方式助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下发通知,作出安排部署。
发挥仲裁优势,打造金融纠纷化解专业平台。由仲裁机构设立金融仲裁院,加强金融领域仲裁员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致力于解决金融交易、金融服务等活动中发生的民商事纠纷。仲裁机构要充分发挥仲裁优势,建立金融纠纷快速仲裁机制,制定金融仲裁专门规则,明确金融仲裁受理范围、立案条件和办案程序,积极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努力缩短仲裁时限,对金融案件开辟绿色通道,实行流动仲裁庭等办案机制,满足当事人异地开庭需要。通过灵活的立案、办案机制,实现金融纠纷快立、快审、快裁。
加强协作配合,规范金融合同仲裁示范文本。金融监管部门支持、鼓励金融机构选择仲裁作为金融纠纷解决的主要方式,金融机构要不断规范完善金融合同仲裁条款,认真研究落实本单位适用仲裁的业务范围和具体适用方式,主动将仲裁条款纳入合同文本;对于已发生的但未约定仲裁条款的金融合同纠纷,可与对方当事人协商签订仲裁协议,提交仲裁机构解决纠纷。仲裁机构要加强对仲裁法律制度的宣传力度,加大与金融机构的协作配合,通过为金融机构提供仲裁法律咨询、规范合同文本订立、发布金融纠纷仲裁工作指引等方式同步跟进协助。仲裁机构要和各金融机构积极对接,充分发挥仲裁公正高效的优势,助推金融纠纷多元化化解。
创新仲裁方式,高效快捷化解金融案件纠纷。仲裁机构要发挥自身优势,根据金融纠纷主体特定、证据完备、手续齐全的特点,进一步畅通仲裁渠道,优化办案流程,放宽金融仲裁案件独任仲裁的条件,在合法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简化组庭、审理、送达方式,压减审理期限,灵活选择开庭地点。要根据互联网交易、服务方便快捷、全程网上进行的特点,创新仲裁办案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开展互联网金融仲裁。金融机构要主动对接互联网仲裁系统,确保互联网金融仲裁案件信息适时推送、证据及时提取、数据互通共享、纠纷批量处理,实现互联网金融仲裁案件快立快裁。
加强衔接沟通,不断提供优质金融仲裁服务。仲裁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要密切配合,定期开展走访调研活动,深入了解市场主体,特别是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的需求,分析研究金融仲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金融业健康发展提供精准仲裁服务。仲裁机构要建立网络化案件管理系统,积极发展线上仲裁、智能仲裁,提升金融类争议解决的效率和专业性,保障仲裁结果的公平公正。仲裁机构要加强与人民法院的工作联系,加强对仲裁管辖、法律适用、仲裁裁判文书的审查和执行等问题的沟通,畅通与人民法院财产保全和执行渠道,提高仲裁裁判文书的执行力度。
建立联动机制,形成金融纠纷调解工作合力。仲裁机构要建立专业高效、便捷利民的金融纠纷仲裁调解机制,坚持调解自愿原则,尊重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优先开展仲裁调解工作。金融机构调解组织要与仲裁调解组织加强沟通交流,建立资源信息共享和衔接配合机制,形成金融纠纷调解合力。对调解达成和解协议的金融纠纷,根据双方需求,推送到仲裁机构进行仲裁确认,出具有法律强制执行力的仲裁调解书。对调解不成功的,按照当事人双方自愿原则,可提交仲裁机构作出裁决,仲裁裁决与法院判决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仲裁机构要加强调解能力建设,分析研究金融纠纷特点,将调解贯穿于金融仲裁案件的立案前、组庭后、审理中及裁决前后的各个环节,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和解、调解协商解决纠纷,不断提高金融仲裁案件调解率。
建立风险预警,提高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能力。仲裁机构要健全完善法律咨询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保障社会各界,特别是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在内的市场主体,共享均等的仲裁法律服务。要建立仲裁公益大讲堂,采取专题讲座、线上线下培训等形式,广泛普及金融法律知识,向市场主体特别是金融消费者进行法律宣传,提高尊法守法意识,防范金融风险发生。仲裁机构审理案件发现金融风险隐患,要及时和金融监管部门衔接沟通,研判可能引起的金融风险,以金融仲裁建议书等方式及时向金融机构或有关单位反馈,在帮助金融机构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增强防范金融风险能力,共同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促进金融事业健康发展。金融机构要强化仲裁法律意识,在仲裁机构依法调查取证时予以积极协助,依法承担相应举证证明责任,确保仲裁审理顺利进行。
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金融仲裁公信力根基。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发挥行业优势,将金融行业中的优秀法律人才、金融专家推荐到仲裁机构,与仲裁机构协作配合,不断提升金融办案团队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仲裁机构要加强仲裁员队伍建设,将熟悉金融领域的仲裁员充实到金融仲裁专家团队中,发挥专业特长,保证金融仲裁纠纷公平公正高效及时化解。要加强仲裁员能力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仲裁员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仲裁员履职能力。要加强仲裁员职业道德建设,强化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增强仲裁员的社会信赖度和仲裁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仲裁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