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生态工程。会宁县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生活好、能融入”的总体目标,科学规划、精准施策,扎实推进生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让昔日“忧居”变“优居”,群众开启了“住有安居、业有乐业”的幸福新生活。
科学规划 打造安心家园
在搬迁安置点的规划建设上,会宁县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各乡镇在深入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坚持规划引领,强化系统思维,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科学制订搬迁实施方案。 走进会宁县河畔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一排排崭新的房屋错落有致,白墙灰瓦在阳光下闪耀着温暖的光芒,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通过政府补贴与自筹资金相结合的方式,他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从“靠山而居”到“向镇而聚”,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发展机遇也进一步拓展。会宁县河畔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的居民韩艳丽说:“以前我家的房子在崖边,存在安全隐患,而且交通不便;自从搬出来之后,娃娃念书再不用租房了,水、电、暖也都齐全,自己还在工地找了份工作。”据了解,2022年至2025年,会宁县共实施搬迁 2344户,累计建设安置点 41个。
产业扶持 铺就致富之路
搬迁只是第一步,让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才是最终目标。会宁县紧盯群众的后顾之忧,以拆旧复垦为抓手,以能致富为目标,以稳增收为重点,以能融入、生活好为落脚点,做实做细做足搬迁后半篇文章。创新推动“产业+劳务”增收模式,积极鼓励和吸纳搬迁群众参与安置点建设,坚持内部挖潜与对外输转并重,带动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同时,通过“点对点”劳务输转等方式,引导搬迁群众外出务工,让他们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依托搬迁点周边的资源禀赋,积极谋划培育特色产业,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紧密相连。中川镇依托南峪川蔬菜产业园和周边各类加工企业,大力推进后续产业扶持,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切实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会宁县绿佳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尚宗勇说:“我的合作社承包种植75座塑料大棚,总计用工达到80人次,务工人员优先雇用搬迁点居民。接下来将扩大种植规模、加大用工量。”
完善配套 提升生活品质
会宁县按照“农民群众集中安置、特色产业集中布局、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公共服务集中配套”的原则,一体谋划、同步推进安置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建设与安置规模相匹配的水、电、讯、暖、路等基础设施,让群众的生活更加便捷。同时,同步建设教育、卫生、文化、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让孩子们能够就近上学,让群众能够就近就医,丰富的文化活动充实着群众的精神生活,便利的商业设施满足着群众的日常需求。会宁县河畔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邵驰说:“我们坚持三重保障:一是安居安心同步抓,按照‘四避开四靠近四达到’的要求建设安置点,打造‘一公里生活圈’,配套学校、医院、肉羊市场;二是品质监督双把关,实施‘三上三下’户型设计方案,建立工程质量群众监督群,空气能供暖实现清洁取暖全覆盖;三是稳业增收早谋划,创新‘五种致富路’—草莓采摘园、蔬菜基地务工、肉羊代养、物业岗位和爱心车间,确保搬迁户有产业依托。”如今,在会宁县,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正如春风化雨,滋润着这片土地。一个个安置点拔地而起,成为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一项项产业蓬勃发展,为群众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一套套完善的配套设施,让群众的生活品质得到了质的提升。会宁县正以坚定的步伐,向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大步迈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来源:会宁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