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间,会宁县正经历着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农业革命。这片曾经饱受干旱困扰的土地,如今因科技之光的照耀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从草滩镇的水肥一体化滴灌到白草塬镇的单产提升工程,从郭城驿镇的砂田西瓜到中川镇的胡麻技术培训,会宁的田野上正谱写着一曲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壮丽交响乐。
走进会宁县草滩镇的农田,一条条黑色滴灌带如同大地的毛细血管,将珍贵的水肥精准输送到每一株作物的根部。村民蔺维仓的感慨道出了这场变革的核心:“以前拉着管子满地浇水,人也费劲,地也浇不好。”如今,智能灌溉系统不仅解决了旱塬地区最致命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更通过水肥同步技术实现了“节水30%、节肥20%、增产30%”的惊人效益。副镇长王信所说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这里得到了生动诠释,当科技真正扎根土地,产量与效益便不再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在农业转型的道路上,会宁人展现出了难能可贵的智慧。他们不是简单地用技术替代传统,而是创造性地寻找着二者的最佳结合点。郭城驿镇的砂田西瓜便是这种智慧的结晶,瓜农们既保留了祖辈传下来的砂田栽培法以保持地温、减少蒸发,又大胆引入滴灌技术解决精准灌溉难题。老瓜农亢兆余四十年如一日种植“金花1号”,却在古法之上叠加现代科技,使亩产达到8000斤,单个家庭收入突破10万元。这种“传统为体,科技为用”的融合思路,使得会宁西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年复一年吸引着重庆等地的客商远道而来。
科技赋能的效应远不止于产量提升。在机收减损大比武的现场,我们看到了一场关于“颗粒归仓”的精细较量。农机手王世强十多年的经验与现代化收割机的精准控制相结合,将粮食损失降到最低。这种“斤斤计较”的背后,是对劳动成果的极致尊重,更是现代农业应有的精细态度。同样令人振奋的是,科技推广创造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装瓜队员王守伟日收入可达500元,李国莉在合作社务工既能照顾家庭又有稳定收入。产业振兴带动人才回流,为乡村注入了持久活力。
会宁县白草塬镇的实践则揭示了农业现代化的系统思维。从玉米的耐密抗倒伏品种选择到马铃薯的脱毒种薯推广,从“水肥一体化”到“一喷多促”技术,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科学测算与实地验证。种植户宋亚博从“心里打鼓”到“心里有底”的转变过程,正是农民对科技从怀疑到信任的生动缩影。当镇技术专班“手把手”解决实际问题时,科技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成为了农民触手可及的生产力。
纵观会宁的农业变革,我们看到了一条清晰的路径,以问题为导向,以科技为杠杆,以融合为特色,以惠民为根本。这里没有一刀切的激进改革,而是针对不同作物、不同区域特点的定制化解决方案;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优秀农耕文明的创造性转化。正如中央一号文件所强调的“单产提升”战略,会宁人深刻认识到,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是必由之路。
仲夏的会宁大地上,玉米挺立如卫兵,马铃薯枝叶繁茂,西瓜圆润饱满,胡麻花海荡漾。这些作物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合作的结晶。当清泉通过智能系统润泽沃土,当农机手的精准操作减少浪费,当每个农户都成为科技种田的实践者,乡村振兴便不再是遥远的蓝图,而成为了每天都在发生的现实。会宁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最传统的地方,可以萌发最现代的变革;在最干旱的土地上,能够收获最丰硕的成果。这或许就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最动人的地方,它既仰望科技星空,又脚踏实地,最终让每一滴汗水都化为丰收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