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号”文件精神,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大力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逐步形成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专业种养大户为基础,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存的新型农业经营格局。
一、抓规范提升 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
通过“规范提升、试点推动、示范建设、清理退出、宣传培训、监督检查”六个抓手,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由量质并举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截至目前,全市农民合作社达到7197家(会宁县1801家、靖远县2778家、景泰县2004家、白银区247家、平川区367家),运营较规范以上的5275家,占73.29%;“五有”合作社4241家,占58.93%。清理整顿“空壳社”142家,列异整改487家,注销45家,吊销营业执照193家。持续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创建活动,对55家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完成本年度监测工作,目前,全市引导创建国家级示范社60个、省级示范社492个、市级示范社732个。在运营规范的合作社中,对领办能力强、产业致富明显、联农带农突出的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靖远县鑫辰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13家示范社,推荐上报省级典型案例。根据农业农村部“千员带万社”行动部署,制定印发了《白银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千员带万社”行动方案》,面向乡土能人、大学生、返乡创业人员和优秀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人才培养发展辅导员,全市共聘任合作社辅导员423人,并建立辅导员定期联系走访农民合作社制度,同时依托驻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等各方力量,全力抓好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对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给予指导服务。通过统一组织签订销售订单、统一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等方式带动农户174131户(其中:小农户102515户),合作社联结小农户占比达到41.47%,超过省上下达的“合作社联结小农户占比要达到35%以上”目标任务6.47个百分点。
二、抓培育创建 引导支持家庭农场迈向大市场
按照“把农业规模经营户培育成有活力的家庭农场,引导经营不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型成为家庭农场”的工作思路,深入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围绕强化农村家庭经营的基础作用,引导和支持广大小农户走同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全市新培育家庭农场1294家,超额完成省上年初下达的“新培育家庭农场520家”的目标任务,总数达到5251家,现有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32家、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81家。对发展后劲足、示范能力强的景泰县富春家庭农场、白银区九悦农场等11家家庭农场,推荐上报省级典型案例,其中,平川区畅盛和牧农场由省农业农村厅推荐参评农业农村部第五批新型经营主体典型案例。景泰县、靖远县、平川区被列为2023年重点扶持地区,省上给予每个县区25万元,用于扶持县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建设。全面推行家庭农场“一码通”管理服务机制,以“一码通”赋码集合呈现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信息和品牌信用信息,逐步形成“一键申请、一场一码、一码关联”。大力推广应用“家庭农场随手记”记账软件,推动家庭农场增强成本核算意识。目前全市5251家家庭农场统一赋码904家,176家县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随手记”APP注册71家。
三、抓托管项目 做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大”文章
持续推进农业生产托管,充分发挥“一乡一农机合作社”和市级以上示范农机合作社的优势,通过整合土地、农资、农机和人才等资源,统一协调、统一管理,形成了有组织、有机构、有人员的专业社会化服务队伍,有效破解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难题。今年省厅下达我市中央财政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资金1360万元,任务面积17万亩,全市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2663个,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249.24万亩次,服务对象15.65万户。大力推广“服务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服务主体+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等组织形式,深入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熟化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创新模式和有效机制。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景泰县探索形成了“菜单式指引、合同式托管、保姆式服务、管家式经营、网格式管理”的“五位一体”服务模式和““1+3+11+N”服务体系;景泰县上沙沃镇大桥村“党支部+村集体+农机合作社+农户”的服务模式得到全省推广;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组织会宁文兵农机专业合作社依托甘肃谷丰源农化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全程水肥药一体化农业生产性服务,通过测产,在较往年亩均产量3000公斤增产166公斤左右,在带动小农户、开展联合合作、集成应用科技等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径。9月25日,全省农业生产托管培训班在景泰县成功举办,来自全省14个市州76个项目县的项目负责同志及实施主体共计202人参加了收割仪式及培训会议,景泰县农业生产托管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模式,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肯定。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农村合作经济指导科、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