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农业农村工作这一年”之一:种好粮食安全“责任田” 筑牢三农发展“压舱石”

发布时间:2023-12-28 11:16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

种好粮食安全“责任田” 筑牢三农发展“压舱石”

2023年以来,白银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上关于粮食安全生产各项政策措施,强化担当,细化举措,克服了旱灾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以及农资价格持续高涨等不利因素,全面完成了粮食生产各项目标任务。


强化责任担当   推进生产任务落实

扛牢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紧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这一根本任务,年初制定《全市稳定粮食生产行动方案》,与各县区签订粮食生产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下达粮食生产任务,逐级建立粮食生产台账,把任务明确到品种、分解到县区,把面积和关键技术落实到乡村、到田间地块,对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播种情况进行两日一调度,组织成立督导组,实地督促落实。全年完成粮食种植面积400.71万亩、超任务5.71万亩、同比增长0.04%,其中小麦73.17万亩、超任务1.67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6.75万亩、超任务0.75万亩;粮食产量达到98.84万吨、超任务0.84万吨、同比增长0.54%。


优化耕地利用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严格耕地用途管控,组织县区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灌溉条件进一步细化耕地利用类型,开展粮食种植适宜性评价,明确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严格控制耕地向林地、园地、草地、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等转换,防止“非粮化”。严格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根据粮食种植情况及时进行粮食生产功能区调整。通过科技下乡、田间现场教学,开展粮食作物生产技术指导,推广粮食作物间套种,引导农民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扩大小麦种植面积,增加马铃薯、小杂粮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切实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加大资金支持   激发农户种粮动力

紧抓国家扶持三农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机遇,全面落实粮食保护补贴资金的兑付政策,充分调动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全年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23890万元,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1291万元。进一步加大补贴资金投入力度,今年争取市级财政资金120万元,对全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进行补贴。景泰县争取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261.44万元,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每亩补贴提高到了300元,并单列衔接资金500万元支持全县和尚头小麦特色产业发展。


注重科技服务  努力提高粮食单产

旱作区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核心,配套良种良法、测土配方施肥、一膜两年用等集成技术,最大程度发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效应,实现主动抗旱增粮,今年全市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年推广面积235万亩。以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为重点,积极扩大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以及绿肥种植规模,提升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实现用地和养地相结合,不断提升耕地质量,今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38万亩以上,技术覆盖率达到90%。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作为粮食高产稳产的重要保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切实做好病虫监测预警、应急防治、农药科学使用、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等工作,努力将农作物病虫危害控制在最低水平,实现减灾防损增粮。


创新种植模式  切实增加产出效益

积极探索创新,实施“粮-菜”“粮-豆”模式,在小麦收获后,再种一茬秋菜或大豆。会宁县郭城驿镇红堡子村在小麦收获后复种娃娃菜,一亩地增收6000-10000元。以前一年种一茬小麦,秋收后农田便闲置下来,增收渠道有限,赶上粮价低迷时,还得贴钱。通过“粮-菜”模式,开展麦后复种,实现一田两用,以后茬促前茬,在稳粮的同时,有效增加农户收入,让秋后闲田变身“致富地”。在平川区宝积、水泉两个低海拔灌区,实施“粮-豆”种植,依托小麦扩种项目及大豆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项目,推广麦后大豆种植面积2200多亩,亩增产162.4kg以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办公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