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白银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早谋划、早准备,抢抓农时,分解细化春播计划、及时调运储备农资、推动农技服务到田入户,为打好农业生产“开局之战”开好头、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一、精心部署“谋”春耕
一是科学制定计划
坚持以规划先行,制定《关于切实抓好当前春耕备耕工作的通知》,科学总结2022年粮食生产总体情况,细化种植任务,按照“大稳定、小调整”总体思路,将粮食、大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和油料种植任务分解下达到各县区,确保春播粮食面积稳定,特色优势产业规划合理。今年,全市计划春播农作物570万亩以上,其中粮食作物396万亩(春小麦54.5万亩、玉米18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6万亩),油料35万亩。
二是靠实工作责任
制定《白银市稳定粮食生产行动方案》,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通过签订粮食生产目标责任书,将全市各项粮食生产任务分解下达至县区。通过多部门协同配合,密切监测全市农资供求动态,定期调度掌握农资需求、储备和价格情况,抓好紧缺农资调运储备和价格稳定,保障春耕春播农资供应。
三是强化调度督导
逐级建立粮食生产台账,在播种期对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播种情况进行一周一调度。成立粮食生产专项督导组,开展实地督导检查,确保全市粮食生产任务真正落实落细落到位。
二、积极准备“保”春耕
一是加强耕地保护
以撂荒地整治为抓手,对上年度未整治的11.32万亩撂荒地分类施策,力争全市85.34万亩撂荒地全部复耕复垦。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2022年度未完成的15.3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积极推进2023年19.45万亩建设任务,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二是备足春耕农资
积极引导农资经营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从云南、陕西等地大型农资生产厂家,跨区域、多渠道、全品类调运储备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全力保障春耕备耕农资产品需求。截止2月10日,全市已储备化肥8.94万吨、农药238吨、种子14.49万吨、农膜1.62万吨,缺口部分正在积极调运之中。
三是加大农资监管
以化肥生产企业、农资经销单位等主要产销渠道为重点,强化农资质量监督抽查,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引导农资产销主体合法经营。对监督抽查中发现的产品质量不合格、标识标注不规范等违法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置。充分发挥12315平台作用,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受理农资消费者投诉举报,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三、技术服务“助”春耕
一是加大指导培训见实效
成立农业技术小分队,深入生产一线,指导农民及时开展顶凌覆膜、耙耱保墒、冬小麦田间管理等农事活动,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围绕高效栽培、设施农业建设、田间水肥管理、暖棚养殖、旱作农业、节水灌溉等内容,坚持“分类培训、服务产业、注重实效”原则,采取线上集中授课、田间实训操作和精准一对一服务等方式,扎实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努力实现新品种、新技术进村入户,有力有序推动春耕生产。针对农业机械使用薄弱环节,实地指导开展农业机械保养、调试和检修工作,不断强化农机安全操作意识,确保春播安全展开。
二是推广社会化服务用真招
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大力组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和线上订货、线下配送、电话预约、送货上门等优质服务活动,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精细化作业,全力服务春耕生产。加强重大气象灾害天气预警预报,扎实做好农业防冻防旱工作,不断提高应对重大病虫害和旱灾、冰雹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三是加强涉农宣传提信心
广泛运用网络、电视等渠道,及时发布惠农政策、病虫防治及农产品产销等各类信息,供学习参考。加大粮食功能区管护、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政策宣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积极宣讲涉农法律法规,大力普及农资识假辨假常识,提高农民群众农资质量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深入实施“绿色农资”行动,深入宣传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等绿色高效环保农资推广使用,促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