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景泰县以“两园”建设为抓手,建基地、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全力推进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走出了一条以大力发展畜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两大一率先”工作思路,在帮助农民稳产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科学指导布局,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聚焦打造全省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示范县目标,持续推进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市畜牧兽医总站包抓人员根据景泰县各乡镇发展特点,分析研究特色产业发展优势,提出优化建议,进一步推动果、蔬、药、羊、猪、渔等全产业链发展,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主导产业突出、特色产业明显、各展优势、互为补充、全产业链推进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景泰县畜禽总饲养量达384.73万头(只),较2020年增长24%;肉蛋奶总产量达6.27万吨,较2020年增长58.1%;畜牧业总产值达22.76亿元,较2020年增长56.73%;农村居民从畜牧业中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3868元,较2020年增长32%。
二、加强组织领导,加速标准化种养产业园建设。根据市农业农村局安排,市畜牧兽医总站全员下沉包抓,在奠定良好组织保障的同时,压实责任,有序推动工作落实,扩大产业效益。督促景泰县立足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着力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村+农户”的产业联合体。按照“三年三步走”的创建目标,计划创建标准化种养产业园42个,带动农户28688户(其中三类户191户)。2021年,已建成草窝滩镇肉羊标准化养殖、红水镇果品标准化种植、五佛乡红枣标准化种植等产业园5个,带动农户5427户,户均增收3200元。2022年,建成芦阳镇寺梁村肉羊标准化养殖、五佛乡泰和村日光温室标准化种植、寺滩乡小麦高产示范片区标准化种植、中泉镇玉米制种种植等16个种养产业园,带动农户12552户。2023年,计划建成红水镇大咀子村肉牛标准化养殖、漫水滩乡高原夏菜标准化种植、寺滩乡果品标准化种植等产业园21个,带动农户10709户,所有行政村标准化种养产业园达标率100%,入园农户产业达标率100%。
三、理论结合实践,加快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包抓人员充分利用专业技术、经验,加强理论指导与实践引导,鼓励农业企业加强产学研用,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向科技研发延伸、向精深加工延伸,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着力构建种养加循环、产加销一体的产业体系。加快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和示范推广,依托畜禽屠宰冷链加工中心、海大盐碱数字渔业工厂化养殖中心、品高熟食加工及中央厨房等项目,计划建成牛羊肉、生猪、果品、蔬菜、中药材等5大加工产业园,带动农户20445户(其中三类户72户)。目前,畜禽屠宰冷链加工中心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海大盐碱数字渔业工厂化养殖中心已完成建设并部分投入使用。
四、龙头企业引领,实施品牌战略提振养殖企业积极性。进一步加强联系,指导产业园规范化建设,扩大产业园建设范围,提高农户入园积极性。坚持招大引强、外引内培,加强与甘肃晨光前进牧业的深度融合,6000头奶牛养殖基地产业化建设项目正在有序建设中,确保2023年底全部建成并投产。年内新申报景泰牧原、景泰德勤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申报甘肃新宏翔、寿鹿生态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4家。强化品质至上理念,实施“甘味”品牌战略,以优良品质增加竞争力、占领大市场。年内认证西北戈壁亚麻籽油、和尚头小麦面粉等绿色食品3家7个产品,认定绿康和尚头面粉、军邦枣峡大枣等“甘味”企业商标品牌4家5个产品。
五、典型示范带动,不断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草窝滩镇定期组织“种植户+专家+镇村干部”座谈会模式,充分把脉西红柿种植过程中的疑难杂症,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做法,逐渐形成“1园1室1中心”(西红柿博览园、日光温室、西红柿产业综合服务中心)的生产格局,尝试利用枸杞原浆加工生产线进行西红柿酱生产,实现一线两用和延长产业链条的目标,取得初步成功;喜泉镇持续优化“4园(景泰县生态循环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丝路寒旱循环农业喜泉镇马莲产业园、景泰县戈壁农业产业园、肉苁蓉种植产业园)、3区(山区传统滩羊、山羊养殖区,灌区小麦、玉米种植区)、2基地(喜泉镇湖羊养殖繁育基地、喜泉镇陈庄村千亩优质苹果种植基地)、1馆(景泰县农特产品展销馆)”产业发展布局,通过“村集体+企业”入股分红模式,推动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提高;芦阳镇城北村建立了“党组织+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新型经营模式,将合作社的经济优势、群众的能动性深度结合起来,推动培育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