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牢“培、检、管”三要素,督促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时刻绷紧“安全弦”,把好政府储备粮食“质量关”。
一是以“培”为基,锻造粮食安全专业队伍。推行“1+N+1”学习培训模式,模拟检测场景、留样复测、设备操作演练等开展多个方面技能培训,并为每名检测人员形成个性化培训计划和专属培训档案。组织开展全市粮储系统职工技能“大比武”活动,设置粮情检测、小麦验质定等、虫害防治等竞赛项目,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学习交流平台,及时推送粮食安全政策解读、行业动态资讯及标准化操作指南,有效促进企业间经验共享与技术交流,持续强化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与专业技能。近两年,累计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5次,培训人员420人次。
二是以“检”为要,织密质量安全监测网络。聚焦粮食监管,组织开展县区粮食质量、品质指标交叉检验,完成储备粮入库、新增储备粮粮源考察、省级委托样品检验等重点工作,累计检测样品400余份。聚焦粮食生产,积极开展收购粮食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累计检测收购粮食样品500余份,监测范围覆盖全市21个乡镇,超计划完成省级下达监测任务。聚焦消费安全,开展“放心粮油”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工作,累计检测样品300余份,覆盖5个县区60个放心粮店。聚焦行业发展,积极开展粮食质量安全领域科研项目测试和课题调研,参与国家食品防腐防霉全流程智能化远程监控预警、粮油食品安全检测预警信息服务等平台测试应用,共收集调研报告5份、调查表 30份、梳理问题建议4条,发表论文3篇。
三是以“管”为纲,健全长效安全监管机制。先后出台粮食质量安全管理办法、超标粮食处置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进一步明确承储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形成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责任体系。着眼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全过程,及时完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建立并实施了涵盖 57 个质量管理要素、42个程序、92个作业指导书、173个表格文件的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参与实验室比对和能力验证,先后参与国家级5项、省级3项,考核结果均为“满意”,全市粮食质量安全监测效能和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