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专题学习会上,他们热烈地分享着学习心得和体会;科研、生产一线,他们的背影定格在实验室的玻璃器皿和几十米高的框架上;项目建设现场,他们的目光紧盯图纸,心中勾勒出公司未来发展的画卷。有他们在的地方,就有“青年突击队”的旗帜飘扬,他们就是银光青年。
为了更好地助力青年员工成长成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化研究院集团银光公司团委坚持党建带团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当好青年员工的知心人、引路人,持续深化“学讲干”三级联动体系,让青年成为银光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和主力军。今年,该公司团委首次在同一年度被甘肃省国防工委、北化研究院集团分别授予“五四红旗团委”“五四红旗团组织”荣誉称号。
开设“三个课堂”,打造学习型团组织
对每一名银光公司新入职员工而言,入厂培训都是从一堂主题团课开始的。
银光公司将赓续党的光荣传统,传承“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作为青年员工的“必修课”,开展“党史、人民兵工史、企业发展史、驻地建设史”的体系化历史教育以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主题团课,来帮助员工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而这也是银光公司团委打造学习型团组织的一个缩影。
面对着越来越多的“95后、00后”员工,如何让主题教育更有“青春味”、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该公司各级团组织会定期开展青年员工思想动态调研分析,成立主题教育青年讲师团,深入一线开展理论宣讲。同步打造“理论学习+实践体验+‘导师带徒’”三大类课堂,推出了一次现场游学、一次红色教育基地参观、一次主题文化活动、一次主题团日观影、一次重温入团誓词、一次唱团歌等“六个一”实践体验活动,目前,该公司各类学习培训活动中,团干部、青年员工参与率达到100%。
在聚银公司TDI厂,“一对师徒俩能手”的故事常叫人津津乐道。师傅李志民是该单位副厂长,曾荣获“甘肃省国防科技工业系统青年岗位能手”,他的徒弟张军凭借在技能竞赛中的优异表现,被授予“兵器工业青年技术能手”称号。在日常工作中,师徒俩更是接力向前,共同完成了5项创新成果。
像他们一样的师徒在银光公司还有743 对。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该公司团委针对35岁以下的青年员工“一对一”安排业务骨干成为其导师,通过互动式、体验式、沉浸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针对各自岗位需求,制定“专属”培养方案,让师徒们一同坐进课堂、走遍现场、参与项目、奖罚共享。
成为“四个明白”,打造活力型团组织
“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结合当下银光青年的特点,该公司团委鼓励青年员工成为“能把自己的工作想明白、说明白、写明白、做明白”的骨干,希望他们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者、工作经验成效的分享者。
“3、2、1,开始录制!”
鲜红团旗前,银光公司员工陈红宇面对镜头,深情地讲述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企业强军报国的奉献,在结尾处,她说:“我愿以青春之我,耀信仰之光,红心向党,奔赴远方!”
银光公司充分发挥融媒体矩阵式宣传优势,开展“青春心向党”“银光青年”“青春悦读”等多个主题宣讲微视频征集、创作和分享活动,组织专职宣传人员和通讯员成立“宣讲制作团队”,在近三年时间,完成了50余部视频的制作,以及H5系列作品,点击观看评论和点赞量达到2万余人次,打造了具有兵器银光特色、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云端讲堂”。
青年的声音也从云端传递到了线下。按照兵器工业集团的部署,银光公司将安全和质量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基石,以“安全生产、青年当先”行动为契机,打造“青年大讲堂”,为青年员工成长搭台赋能,青年讨论会、安全朗诵比赛、“青年员工上讲台”等一系列活动在这里精彩上演。
“一分敬畏一分金,师傅说过千金难买敬畏心……”两名“95”后员工将对安全工作的体会改编成了歌词,巧妙传递着安全文化;以青年员工为主力的内训师队伍上讲台、下基层,讲技术、讲管理、讲操作,让“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文化在全公司蔚然成风。
锚定两条“赛道”,打造创新型团组织
在银光公司,化工三厂的112工组被称为“创新明星”班组:“拳头”产品优品率创行业最好水平、开展节本增效创新百余项,多次荣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奖等省部级及以上荣誉。作为一支曾荣获“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的队伍,如何发挥青年人的创新力量,该单位负责人郝玉荣告诉记者,“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我们在班组内开展‘提指标、降能耗、增效益’创新活动,通过在‘干中学,学中干’的模式,为青年员工打造提升技能的平台。”
按照“推动主题教育与主责主业相融互促”的要求,银光公司以班组为起点,各类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成长,无论是“技能型”人才,还是“科研型”人才,都能够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赛道。银光公司团委正打造一系列“青”字号品牌,目前,共创建青年文明号集体33个、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集体30个、青年突击队38个、青年先锋工作室15个,备案青年岗位能手71人,让银光逐步成为青年发展“热土”。
银光公司团委围绕兵器工业集团“1+5”发展战略, 将“人机黑”建设平台、劳动竞赛平台、大学生班组长挂职平台、“劳模创新工作室”平台作为青年“四大集智平台”,目前,共设立12个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开展20余类劳动竞赛。依托该公司不唯学历、不唯资历、只唯能力的“赛马”机制,鼓励青年主动申报课题,竞聘负责人,并通过完善配套的考核和成果激励体系,使一大批青年人当起了创新“带头人”。2023年,银光公司共完成了31项青年创新创效课题。(王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