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分析被称为工艺的“眼睛”。产品质量达标与否、采购的原材料是否满足生产需求,在理化分析人员的“妙手”下,通过先进的设备、干净的玻璃仪器就能告诉我们答案。
更好地发挥在产品质量中起到的监督指导作用,不断提高理化分析的准确度,成为了甘肃银光聚银化工公司理化检测中心持之以恒的目标。2023年年底,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颁发的实验室认可证书,标志着检测能力及实验室管理水平达到国际标准管理要求。
这一成果的背后,是理化检测中心秉持着“创新就在身边、人人皆可创新”的理念,鼓励员工从影响工作的堵点、难点和薄弱点入手,出点子、亮绝招,既保障了分析检测质量,又激活了员工创新潜能。
随着智能制造时代的来临,理化检测中心开始钻研智能分析相关知识,攻克各种难题,利用先进技术降成本、提效率。
仪器显示屏上直接查看分析检测结果,告别传统的人工检测方式后,以往需要两人配合、50到80分钟才能完成的水质分析任务,现在只需要一人在5分钟之内即可完成。“这主要依靠我们新引进的设备‘帮手’。”银光集团关键技能带头人、理化检测中心员工孟柱介绍。水质样品分析检测任务难度大且流程复杂,为了攻克这一“硬骨头”,孟柱作为牵头人,成立“赛马”课题小组,在经过制定方案、技术交流、技术人员跟班作业积累上百组实验数据后,最终借鉴了其他行业所使用的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引进专业设备,实现了从以往的五步分析过程变为一键操作。
为了让一项项班组员工亟需解决的工作难题成为创新创效的“课题”,该单位实施了技术技能结合制。通过“班组员工提出问题建议——技术人员开展实验论证——形成报告固化推广”的模式,将技术专责和基层员工双方的优势相结合。该制度实行的一年多时间里,员工们积极参与“赛马”课题、QC小组、党员创新工程,让先进技术和设备在这里推广应用:TDI残渣分析周期由原来的2小时降低至40分钟;聚碳酸酯分子量标准品测试结果相对误差降至1.95%以下,刷新了历史最好水平...... 15项创新创效项目,提高了分析及时准确性,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
在优化创新管理模式的同时,培养各级人员精湛的业务能力,才是持续创新的基础。
郭秀梅是该单位最年轻的科级管理人员,多次担任青年创新创效小组的组长。她作为负责人,和同事们将传统的色谱柱更换为毛细管色谱柱,解决了长期困扰气柜中乙烯、乙炔含量分析结果准确度较低的问题。在个人努力的同时,她的工作成果也与该单位健全的培训体系密切相关。
“每周一堂课”上,听课员工成为“主角”,现场提问成为授课主要方式,大家提出的学习内容都可能变为下节课的教学主题;“我身边的安全案例分享”中,员工自行收集资料轮流分享案例,畅谈学习体会;“岗位操作规程视频”的拍摄现场,大家热情高涨“自导自演”,认真研讨每一步操作环节的拍摄,也再次巩固了操作法的学习。
理化检测中心充分发挥青年员工在创新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结合“导师带徒”活动,“一对一”安排业务骨干成为青年员工导师,针对各岗位需求,制定“专属”培养方案,每月对所学内容进行考试,让师徒们一同坐进课堂、走遍现场、参与项目、奖罚共享。该单位按照“开展一次项目、锻炼一批人才”的思路,将近几年入职的青年员工安排至创新项目的“最前线”,技术攻关的“最前沿”, 成立青年创新创效小组,通过“老中青”三代组合,形成梯度培养。近年来,先后12名青年员工获得“甘肃省技术标兵”荣誉称号,青年员工占比70%的理化分析分析组获“甘肃省质量信得过班组”荣誉称号。